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我们不断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强大武器。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使得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新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四十个年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而这条道路同时也是我们四十年的转型之路。
那么,改革开放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何在?改革开放是如何塑造中国现代化转型之路的?在今天,探讨其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深化改革、继续开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之路
国内外学者对于改革开放性质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国内学者倾向于将改革开放定性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认为改革开放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进行的。而国外则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背离共产主义的自由化、私有化发展之路。
针对“姓社”“姓资”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12月鲜明地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市场和计划都是手段,而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只有当它们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才会产生性质的差异。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而不是背离。
(一) 改革开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改革开放的前提是认识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单纯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直接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方式进入共产主义,搞“大锅饭”,忽略生产力的现实状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中共八大上我们正确地认识到了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所在,认识到了我国的生产力状况与人民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后来采取的错误的政治路线,导致我们党一段时间以来,没能很好地把握与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邓小平同志很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换句话说,改革开放就是要摆脱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割裂的错误路线。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展现自身的优越性,如何得到人民的拥护。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抑制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就是要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释放活力,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带领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 改革开放: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市场经济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存在的必然性。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存在不仅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了大量的活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肯定了私有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同时也提出了共产党人不同于其他政党的特征就在于要消灭私有制。但是对于如何消灭私有制,马克思并不是主张用行政权力的力量将私人财产变成公共财富。反观我们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一直在强调政企分离,其实质就是重新界定、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现阶段市场经济对生产力发展还是积极因素,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尚且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 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相结合,赋予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邓小平同志讲的解放思想,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解决中国的特殊性问题。“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中的“摸论”(摸着石头过河)、“猫论”(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体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的政策,人们一开始并不是都能理解的,要通过事实的证明才能够被普遍接受”。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切实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最能证明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才最能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正在证明,并必将一再证明!
三、 改革开放:贡献世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打击的情况下,改革开放是我国积极寻求强国之路的必然要求,它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而是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创造性地将“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并奇迹般地实现了传统大国的转型与发展。
首先,中国发展模式是“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结合,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摆脱了教条主义,将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开辟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同时,首次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
其次,改革开放所标识的中国发展模式是传统大国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成功路径,这是改革开放的世界性贡献。从纵向来看,改革开放实现了国家的富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从横向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体现了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对传统大国的转型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作为后发国家,如何在发达国家炮制的经济、技术壁垒中突出重围,发展经济、保持国内政治环境的稳定,对于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给出了解决方案。我们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将中国的发展逐渐融入世界、惠及世界。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
四、结语
40年前,邓小平同志指出,“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40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总体上来看,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是在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确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我们不断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强大武器。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使得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新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发力。
(作者:杨二美 中共保定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