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组织的早期发展阶段,经常会遇到新问题,党的组织体系会及时进行调整。这些新的实践,不断促进党章相关条款的完善。二大党章设计了党的组织系统,三大、四大党章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直至五大党章对党的组织系统进行重大调整。
“干部”曾是组织单元
三大、四大党章虽与二大党章结构相同,但在有关组织系统的具体内容上,仍有一些新变化。
一是基层组织单位及人数的调整。
二大党章中,党的基层组织是“组”,党员三至五人成立一组,每组公推一人为组长。三大党章中,党的基层组织名称改用“小组”,人数要求增加到五至十人。四大党章将基层组织单位予以更换,“组”不再作为基层组织名称,而改用“支部”。支部侧重“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在小手工业者和商工业办事人当中,“可以地域为标准”。支部人数限定也有所不同: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个支部。
由于支部人数不设上限,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党员人数较多的机关。对于这一新情况,四大党章相应规定:每支部推书记一人或三人组织干事会; 当支部人员较多时,可将支部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设组长一人,但“组”不再作为独立的一级组织。
二是“干部”单元的取消。
二大党章中,“干部”单元是事实存在的一级特殊组织。二大党章中的“干部”,事实上有两种含义:一为干部人员,一为设有干部人员的组织单元。
作为承上启下的一级组织,“干部”这一层级较为特殊。党的地方执行委员会、区执行委员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均由推举产生,而干部人员则由地方执行委员会随时任免。由此,形成了组、干部、地方执行委员会、区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虚五级的组织体系。
三大、四大党章中“干部”单元及“干部”会议均被取消。但这并不意味这级组织的冗余,“干部”单元的设定根本在于解决一个机关内党员人数较多的问题,之后的党章只是采取其他组织模式来化解罢了。二大党章中,在机关内有两个组织以上的,即由地方执行委员会指定若干人为该机关各组之干部。四大党章则采用在支部下分设小组的办法。
三是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调整。
二大党章要求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5人组成,并选举候补委员3人。三大党章适应发展需要,增加了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数,常务委员调整为9人,候补委员为5人。
二大党章规定各级委员会互推委员长一人总理党务及会计,即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最高职务为委员长。三大党章继承二大党章的规定。四大党章则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须互推总书记一人总理全国党务。这样一来,党的最高领导职务改称总书记,各级执行委员会及干事会的领导称呼也相应调整为书记。
上海早一步设立“部委”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且长期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处于组织建设的桥头堡。梳理1922年至1925年上海党的组织建设情况,可以更好地认识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关系。
第一,党的中层组织调整。
1921年底,上海成立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中共二大后,上海地委改组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负责上海和江苏、浙江的党组织和工作。
上海地委兼区委成立后,除了在上海发展党的小组外,还在江苏、浙江着手扩大党的组织。三大党章规定,一地方有十人以上,经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许可,区执行委员会得派员至该地方召集全体党员大会或代表会,由该会推举三人组织地方执行委员会,并推举候补委员三人。上海地委兼区委所辖的南京小组和临近的浦口小组共有20人,达到成立地方执行委员会的要求,后被批准合组成立地方执行委员会。而杭州的党员同志太少,暂时无法成立地方执行委员会。
1925年8月,中央决定上海地区正式成立区委,其职权和管辖范围为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安徽沿津浦铁路线的一些城市和地区的党组织和工作。
第二,党的基层组织运作。
1923年7月9日,上海地委兼区委改选后的第一次会议上,决定把居住相近的党员重新编组,有第一组(上海大学)、第二组(商务印书馆)、第三组(西门)、第四组(虹口),另有10人暂未编组。1925年1月中共四大后,小组改为支部。1925年五卅运动前夕,上海地委辖有26个支部。
第三,新的一级组织——部委。
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这次会议通过的组织委员议决案中提到,像上海这种地方,我们的党现在扩大了不少,现在已经要在区委之下按区域分划几部,组织部委员会。这一组织上的新办法非常之必要,一则因为指导上方便,二则因为更容易扩大党的组织。党的这一文件点出了“部委”设立的客观事实及缘由。
在中央出台上述决议前,上海区委下属“部委”其实已经出现。1925年7月16日,上海区委组织部会议议决“一切经常的工作都归支部,特别工作由部委负担,不倚赖于上总或区委”。
综上所述,二大党章奠定了党的早期组织系统,虚设“干部”一级。三大、四大党章进行微调:“支部”取代“组”成为基层组织专名,干部组织单元被取消,地方执行委员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也有细微调整。(作者:曹典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