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石家庄7月13日电 北运河之上,京冀交界处,杨洼船闸主闸区三座巨大的船帆雕塑醒目耀眼。6月24日上午,来自北京通州和河北香河的两艘游船在大运河杨洼闸交会驶过,标志着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试验性通航,京冀两地通过大运河再一次紧密相连,协同发展又向前迈进重要一步。
“北运河廊坊段是贯穿京津冀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实现旅游通航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举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省级重点工程、通武廊三地协同推进的示范项目。”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爱民表示,香河县将用好本次北运河京冀旅游通航的重大契机,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后半篇文章”,开创“文旅香河”发展新局面。
一水通京冀,一脉传古今。大运河(京冀段)实现互联互通,释放大运河通航“乘数效应”,这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也是京冀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
八年来,河北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聚焦“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加快推进交通“一张网”、生态“一盘棋”、产业“一条链”,让“协同红利”惠及万千企业和百姓。
八年来,在唐山、在保定、在秦皇岛、在张家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春风拂过了河北的每一寸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教育、医疗到交通、经济,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不断增长的机会和红利。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中试基地”搬迁入秦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现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时间的指针拨回至2021年6月,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中试基地”从北京搬迁入秦皇岛,落户秦皇岛康复辅具产业园。作为新产品中间试验的场所,“中试基地”承载着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作用,是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必不可少的链条。300多台套高端机床、数控加工等设备入场后,可承接假肢、护理床、轮椅、机器人等小规模试制任务,满足园区生产制造需求,为吸引高水平企业入驻搭建了平台。
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建设等重大机遇,秦皇岛围绕河北省“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借力京津科技创新资源,着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实现交通、生态、产业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一批标志性重大产业合作项目落地实施。
据来自河北省科技厅的消息显示,2021年,河北深化与科技部和京津对接合作,推进协同创新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尤其是“北三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支持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北京优势创新资源,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2021年共支持三县相关单位与北京优势单位联合实施协同创新项目6项,支持资金1300万元。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最新结果显示,“北三县”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三河市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省第9名,进入全省第一梯队。
聚焦“一张图”,展开“一盘棋”。依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紧抓协同发展的千载良机,河北积极履行主体责任,组织动员全省上下拼搏竞进、攻坚克难,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力有序,产业转移成果丰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力打造承接平台,截至2021年底,累计承接北京疏解转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094个,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88万个,资金额1.28万亿元。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和生态建设率先突破,蓝天白云天气和绿水青山惠及京津冀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节能减排,取缔整治“散乱污”企业13.5万户,大力推进农村散煤治理,改电改气近1300万户,2021年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38.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5.3%,为历史最好水平,白洋淀整体水质由2017年的劣Ⅴ类达到2021年的全部Ⅲ类标准,河北省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比例达到73%。
交通一体化共建共享,“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与京津联手打通或拓宽对接路32条段、2000多公里,津石高速、太行山高速建成通车,京雄高铁、京张高铁开通运行,雄安新区7条500多公里外围骨干路网全面建成。
环渤海港口群优势互补,吸引辐射功能不断增强。优化秦皇岛、曹妃甸、渤海新区港口功能,加强同天津港合作,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沿海经济带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交通先行,让京津冀协同发展“快”起来;产业协作,让京津冀协同发展“活”起来;生态共治,让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起来。身处河北,我们亲眼目睹了发生在燕赵大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征途没有终点,未来的故事还将继续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