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百年大党面对面|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百年大党面对面④)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如何完成和推进的?


  一唱雄鸡天下白。从沉睡中苏醒的东方大国重新抖擞,预示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源远流长的泱泱古国开启了历史新纪元,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新纪元之新,不仅在于国号之新、起点之新,更在于山河之新、气象之新。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仅是脊梁挺起来了、腰杆硬起来了,更是精神立起来了、力量强起来了。

  那是自立自强、奋发奋斗的时期,那是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年代,那是激情燃烧、豪气冲天的岁月,那是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日子,那是惊天动地、响彻寰宇的瞬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靠的是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那一代。

  一  废墟上获新生

  在新旧事物转换的关键阶段,正反力量往往处于激烈的拉锯和胶着状态。新事物大踏步推动历史发展,坚决摧毁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阻挠和顽固势力,旧事物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必定作出最后的疯狂反扑和垂死挣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已成定局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党团结带领人民如何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彻底打倒内外压迫者,捍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是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面临的第一道重大考题。

  70多年前的开国大典,花如海、人如潮,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意气风发,朱老总笑意盈盈,周总理潇洒自如……历历在目、恍然如昨。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句带着浓浓湘音的豪迈话语,在历史的天空中久久回荡、响彻云霄,道出了五万万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胜利喜悦。许多人听到时热泪盈眶、奔走相告。只有历尽灾难、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才有刻骨铭心的“翻身感”。如果不是经历了那么多的屈辱和苦难,如果不了解革命先辈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曾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是很难理解这种感受的。

  新中国已经诞生,但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的形势是严峻的,各种棘手问题从四面八方涌来,是否能站稳脚跟,是否能管好国家,这在国内相当一部分人心中依然是个疑问,国际上的一些朋友或敌人也在注视和观望。当时在一些资本家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共产党军事上100分,政治上80分,经济上0分”。

  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坚决肃清残敌。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仍有100多万军队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和一些沿海岛屿,有200多万武装土匪藏身山林、为非作歹,力量不可小觑。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采取大迂回、大穿插、大包围作战方针,对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发起最后围歼。同时,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坚决扫清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反革命残余势力。到1950年10月,共消灭国民党正规军128万余人、反动土匪武装近百万人。1951年10月,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实现完全统一。

  打击破坏、恢复秩序,全力稳定经济。当时在战争结束的地区,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百业凋敝、物价飞涨,特别是不法分子投机活动异常猖獗,财政经济几近崩溃。有人狂妄叫嚣,“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就能置上海于死地”。为了迅速稳定经济秩序,我们党精心领导了一系列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重大斗争,控制了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局面,破除了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状况,在新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使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新中国成立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这个胜利让那些怀疑者也不得不心服口服,感叹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治理上也是有一手的。

  涤荡污泥、开展教育,积极倡导新风。新旧社会两重天,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我们党领导人民实行男女权利平等,清除“黄赌毒”,取缔“会道门”,彻底破除旧社会留下的陈规陋习。在全国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学习运动,积极倡导新道德新风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民政治思想文化水平明显提高。

  【知识通鉴】

  两白一黑

  两白一黑,是指大米、棉纱、煤炭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

  会道门

  会道门,是指以宗教异端信仰为特征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因多以会、道、门取名而简称会道门。新中国成立初期,会道门中少数自行瓦解,多数继续活动,有的受敌对势力控制成为反对新生政权的力量。

  打扫屋子、另起炉灶,主动打开局面。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抱着敌视态度,实行孤立和封锁政策,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异常复杂。我们“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废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我们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先后与苏联和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与一批亚洲民族主义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逐步打开了我国外交局面。这一切进行得井井有条,彻底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扫而光,使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世界舞台。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经过3年殊死搏斗,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强敌,打出了国威军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赢得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彰显了新中国大国地位。彭德怀同志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豪迈地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二  改造中奠基业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确定的方向和目标,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分两步走,首先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然后才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至于花多长时间转入社会主义阶段,需要根据革命实践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党就坚定认为新民主主义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当时的设想是经过“相当长久”的时间,估计至少要10年,多则15年或20年。但形势的变化超乎预料,到1952年,我国社会经济形态悄然发生一些转折性变化,社会主义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大幅增加,进一步把向社会主义过渡明确化、具体化,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这是因为,我们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使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和壮大。在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官僚资本控制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命脉,掌握着能源、交通、银行等重要领域,而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力量相对弱小,主要集中在商业、轻工业等领域,与前者相比,在占比、规模和块头上不可同日而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全部没收的官僚资本转为国营经济,就使得巨大的经济力量集中到国家手中,使这个没收同时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到1952年,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已达到56%,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的60%。

  这是因为,我们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采取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基本经济政策,包括利用其积极性因素和限制其消极性因素两个方面。并且,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了应对经济领域的干扰破坏和不法行为,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措施,加深了私营工商业同国营经济的联系,使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了明显变化。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在时代的洪流中,很多事情好像没有主动地推进,但在大势的作用下就达到这样的结果,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这是因为,我们提高土改后农村经济的经营效率,促进了广大农村农业互助合作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分到了土地,但一家一户的分散劳动,生产力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求,并且容易出现贫富不均的情况。根据当时的认识和经验,人们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简单协作的互助组普遍建立起来,土地入股的初级合作社开始发展,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高级合作社也有了若干典型试验。这些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实际上成为农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最初步骤。

  【知识通鉴】

  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

  互助组,是指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农民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各自的劳动力、畜力、农具不足的困难,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的劳动互助组织。初级合作社,是指在互助组的基础上,以个体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高级合作社,是指以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这是因为,我们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促使我国尽快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军事上进行侵略威胁,政治上敌视围堵,经济上严密封锁,新中国在国际上举步维艰。在恢复经济和“一五”计划建设中,只有苏联大力支持我国,给予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援助。加之资本主义国家暴露出诸多问题,发展很不景气,而社会主义国家充满向上发展的活力,显示出更大的优越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尽快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从3个方面作了深入阐释: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二、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三、土改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要求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

  历史合力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汇聚,共同推动新中国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我们党顺应历史趋势、把握历史主动,明确提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制定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按计划、有步骤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改造已基本完成,“一五”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大都提前完成了。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一系列上层建筑也相应建立起来,初步构建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大厦的“四梁八柱”,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知识通鉴】

  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执行,1957年完成,基本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此期间,我国先后开工建设了1万多个工业项目,实施了一系列重点项目,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一化三改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简称。“一化”是指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指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体两翼是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形象比喻,“一体”就是“一化”,“两翼”就是“三改”。

  尽管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党领导人民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社会主义中国以崭新的面貌,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三  平地上起高楼

  第一辆国产汽车下线、第一座长江大桥通车、第一个大型油田投产、第一台国产电视机诞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制造能力从弱到强、产业体系从无到有、工业布局从偏到全、交通运输从点到面,其他事业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成就。石油工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国防科技工作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农民群众“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各行各业的人们豪情万丈、干劲十足,用生命和鲜血定格了一个个奋斗拼搏的画面,构筑起了建设新国家新社会的精神标识。1956年到1966年这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基立业的十年,很多成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影响一时,而且影响深远,甚至直到今天仍起到基础性作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充分的基础条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业。十年成就是在一片废墟上完成的,即便是在前人带路、目标引领、顺风顺水的情况下取得的,也实属不易。何况,这是党带领人民在异常复杂的内外环境中,独立自主探索、边干边试、不断纠偏的情况下取得的,更难能可贵。许多事后看起来十分明白的事情,当时却未必看得清楚。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经常是正确和错误相互交织,在复杂的曲线中推动了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为了避免重蹈苏联模式的覆辙,我们党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针。毛泽东同志就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作了深入思考,强调应当从我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之前经济建设主要学外国经验,现在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

  为了消除政治生活中的不良倾向,克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我们党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然而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极少数人乘机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污蔑党的领导地位为“党天下”,要求“轮流坐庄”。这种异常现象引起党的警觉,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应该说,及时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进行反击,是完全必要的,但由于错误估计形势,导致反右被严重扩大化。这是党的历史上的一大教训。

  为了尽快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党领导人民力图把建设搞得快一点,以争取更多的主动。但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不切实际地开展“三年赶英、十年超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运动,近乎狂热地掀起“一大二公”“共产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虽然主观愿望是好的,但违背客观规律和事实,结果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我们党很快发现了这种错误倾向,作出了纠“左”的努力,使形势初步有所好转。但纠“左”进程被随后出现的“反右倾”斗争中断,加之严重自然灾害和苏联援助的中止,我国经济发展雪上加霜、困难重重。为了摆脱困境,我们党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并且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把全体人民的力量团结和凝聚到共同奋斗目标上来。

  历史是必然和偶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终一定是必然的。梳理十年建设的发展脉络,看似纷繁复杂、盘根错节,实则起主要作用的是两条线索,一条是党领导人民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正确理论和宝贵经验,另一条是实践中出现的错误倾向和深刻教训。从十年的情况看,正确是主要方面,成就是历史主流,错误是次要方面,挫折是历史支流,历史的发展总体上是按照前一条线索演进的。从之后的历史进程看,虽然一段时间内后一条线索暂时占据了主导,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但历史大势终究战胜错误倾向,前一条线索在遭受重大挫折后爆发出更强大的势能,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崭新道路提供历史动力。

  四  曲折中有发展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无法抹去的痛苦记忆,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也是一段值得深刻反思的冷峻历史。只有深刻认识它的严重错误和造成的危害,才能真切体悟它结束时人们的喜悦心情。当1976年10月祸乱已久的“四人帮”被打倒,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兴高采烈,各地纷纷举行盛大集会和游行,控诉反革命集团的滔天罪行,热烈庆贺结束“文化大革命”这一伟大历史性胜利。

  这场劫难的发生不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心血来潮,而是有着复杂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从国际上看,新中国一直处于严峻的国际环境之中,帝国主义长期敌视和封锁我们,试图从内部打开缺口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加之苏联在中苏关系破裂后屡屡给中国施加压力,人民政权被外部势力颠覆的危险始终存在。从国内看,我们党是经过长期残酷战争后迅速进入社会主义的,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容易把战争时期积累下来的阶级斗争经验运用于和平建设时期,通过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法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党和国家事业朝着“左”的方向越走越远,最终酿成了这场大祸。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这期间,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受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使党、国家、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教训极其惨痛。

  但也要看到,作为政治运动的“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历史时期是有区别的。这一时期,党和人民同“左”的错误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使内乱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建设在一些领域仍然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三线建设成果引人注目,一批交通运输线、输油管线设施相继建成,国防科技、民用科技业绩显著,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我国外交工作打开新的局面,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年底,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猛增到113个,比1969年年底增加了一倍多。

  【知识通鉴】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这项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使一大批当时属于顶尖的军工企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来到中西部,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间,党和国家工作有所恢复和发展,一些领域的拨乱反正已经开始,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秩序开始走上正常轨道。但要想短期内消除十年内乱的影响,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加上受到“两个凡是”的束缚,党和国家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这个时候,世界经济正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历了十年灾难后的人们,急切期待党和国家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顺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在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和推动下,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迅速在全党全社会展开,犹如一声惊雷打破沉闷的天空、一阵春风消融寒冬的坚冰,为新时期的到来打开了思想的闸门、提供了理论的先导。

  列宁曾形象地比喻,社会主义建设犹如攀登一座崎岖险阻、未经勘探、人迹罕至的高山,根本没有什么早经试验合格的东西。在一个有着特殊国情和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其困难和曲折是无法想象的。我们陷入过迷茫、但更多是调整纠偏后的坚定,我们遭遇过挫折、但更多是攻破坚壁后的胜利,我们经历过徘徊、但更多是冲破束缚后的破圈,从而使社会主义中国在经受重重考验和磨砺中获得新生、不断升华。


上一篇:经济日报署名文章: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下一篇:百年大党面对面|浴血奋战百折不挠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