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次区葛渔城重阁会上演民间花会。
第什里为中国宫廷风筝的传承地、生产地。
香河景泰蓝制品诠释丝绸之路精神。
苏桥飞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人类最珍贵的集体记忆。而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映现着古老的历史文脉,弘扬着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城市,京畿福地廊坊,传统文化灿若星辰,民间艺术斑斓多姿。在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今天,我市对民间文化艺术大力弘扬、创新发展,“保护传承”双促进,“公共服务”再完善,“惠民工程”求实效,“品牌活动”树形象……擦亮文化名片,增强城市软实力,有效地提升着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四级文化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
“廊坊经验”全国推广
共同富裕既是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廊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补短板、强特色、优服务,发力供给侧,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新建、改扩建、整合等多种途径,推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激发和释放文化消费潜力,开创了廊坊市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文化惠民新乐章。
目前,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博物馆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5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3374个,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基础设施实现了全覆盖。
先后建成廊坊市文化公园、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壹佰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廊坊市文化产业规划馆、廊坊市美术馆、廊坊市非遗展示馆等已列入廊坊市城乡规划局城市规划内容并正在逐步实施。
拥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艺术表演场馆6个、文化传媒公司432家,具备了相对完善的文化消费设施场所和文化供给基本阵容。旅游厕所、房车营地、旅游交通标识牌等超额完成任务,我市文旅公共服务建设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文化惠民,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我市将更多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
特色群众文化品牌——
打造艺术精品,
文化惠民百姓幸福指数提升
“一听锣鼓响,脚底板就痒”,回应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我市通过政府采购实施“戏曲进乡村”工程,即便在2020年疫情期间,我市仍旧组织了55场文化惠民“戏曲进乡村”活动,1373场“七进”( 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站、进军营)演出,并将主要演员录制的多部京评梆经典作品制作成有声读物,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线上收听,拓宽了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基层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016年以来我市举行大型公益文化惠民演出“月来月有戏”精品演出年活动,一月一主题,一月一精品,全年共组织演出12场,内容涵盖了综艺、杂技、戏曲、相声、儿童剧等多种艺术门类,充分满足了市民多种观赏需求。
今年6月,以孙毅将军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为题材创作的大型红色舞台剧——河北梆子《孙毅将军》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戏剧厅成功首演。动人心弦的梆腔声韵,发人深思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中汲取了革命的宝贵经验和精神力量,凝聚起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强大合力。
见贤方能思齐、崇德才能向善。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市深入挖掘特色地域文化,先后创排了舞台剧《双河》、河北梆子《宋相吕端》《孙毅将军》、音乐剧《紫檀》、大型现代京剧《脚印》等文艺精品,将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引导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我市突出特色打造文化品牌,深入推进文化活动惠及千家万户。近两年来,组织文化惠民“七进”演出和“月来月有戏”精品演出超过2900场,举办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实验艺术展、“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等十件惠民实事,开展戏曲进乡村、书画进万家、文化旅游大讲堂、“彩色周末”群众广场文化等活动……
一系列特色文化品牌活动为廊坊百姓奉献了一场场丰盛的文化盛宴,文化惠民演出让廊坊的城市乡村充满着浓浓的文明氛围和文化馨香,使这座独具魅力的京畿名城洒满文化的甘露和光辉,有温度的文化生活成为廊坊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重要精神维度。
民间文化保护传承——
17年不遗余力,
国家级非遗总数居全省第二
秸秆扎刻、景泰蓝、核雕……这些丰富多样、具有廊坊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被人熟知;这些历史的沉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让大众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民间文化的迷人魅力。而这一切,得益于廊坊市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展开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自2004年开始,廊坊市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过全面大量的普查调研和搜集,共挖掘整理了3000余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历经17年的不懈努力,通过抢救扶持、保存复原、宣传推广等措施加强保护和传承,成功申报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22项、省级115项,国家级项目总数居全省第二。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8名;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5个。市政府已公布七批市级名录共377项,命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19名。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健全并不断扩大。
从2007年至今,我市2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先后申报并争取了中央专项资金共计1400余万元。从2012年开始,省、市财政分别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我市累计争取省级专项资金300余万元,下拨市级专项资金800万元,用于非遗项目保护和传习活动。
加强区域文化交流共享——
美美与共,
扩大朋友圈展示廊坊文化自信
纹样典雅的景泰蓝、酥松绵软的传统糕点、走如游龙的八卦掌表演……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非遗展品,一道道可口的非遗美食,一个个精彩的民俗表演让人叹为观止,展示着燕赵文化的丰厚底蕴。2020年11月27日至30日,通武廊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展暨第八届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在廊坊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通武廊三地近100项非遗和文创精品项目共1000多件展品参展,为市民“烹制”了一道丰盛的文化“盛宴”。
交流促进友谊,共享推动进步。廊坊充分发挥“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平台作用,开展非遗项目区域交流,构建京津冀文化生态圈。开展京津冀“京东大鼓书会”、飞叉交流展演大会、“古风遗韵”传统音乐交流研讨会、在北京王府井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匠·艺——北京海淀、河北廊坊非遗项目联展”;参加北京朝阳区,天津西青区、武清区举办的群众文化体育节,通州区举办的“通武廊”文化交流季、非遗交流体验活动;组织我市38项非遗项目参加了在沧州市举办的京津冀传统工艺暨文化创意产品展览展销会,形成长年交流互动良好局面,进一步促进了非遗资源在区域间的共享交流。
参加全国性非遗文化展演交流,展示独特隽永的“廊坊记忆”。组织大厂花丝镶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多次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全国和省级非遗专题展会;2012年,有着“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之称的冀中民间传统乐会之一的固安县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屈家营音乐会”赴台湾开展交流演出;2013年,霸州胜芳南音乐会、文安里东庄音乐会赴山东枣庄参加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荣获最佳传承奖;2017年,安次区“重阁会”参加中宣部和文化部主办的“2018新年戏曲晚会”,走进国家大剧院;2020年9月,第什里风筝应邀在省群艺馆举办了“流淌在生活”廊坊非遗美学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艾力更·依明巴海观看了展览并给予高度赞誉……
艺术无国界 文化有共识。近年来,我市非遗项目不仅在国内“开花”,也“留香”域外。曾多次走出国门,分别到美国洛杉矶、马来西亚吉隆坡、匈牙利布达佩斯、波兰华沙等地展示廊坊文化魅力和精神风采。
融合产业平台助推经济振兴——
生产性保护,创造性转化,
讲好廊坊故事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避暑山庄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为加强我市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2014年以来,我市把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相继组织全市非遗项目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一带一路一城”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韩俄蒙文化交流展会、河北省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等国际、国家和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展会30多次,拓展了墨西哥、尼泊尔、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古典家具产业、工艺美术业在浙江、广东、广西、云南、江苏等省份发展了代理商及加盟商;廊坊市参展非遗项目及企业共获得国际级奖项8个,国家级金奖31个,省级金奖13个,其它奖项13个。
打造非遗小镇,助推乡村旅游发展。我市将非遗保护传承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同休闲旅游相结合,同产业发展相结合,同文化扶贫相结合,同“非遗小镇”建设相结合,注重乡村文化生态发展顶层设计,努力探索“生态、文化、旅游、扶贫、产业”五位一体的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之路。高标准建设了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小镇、永清县别古庄核雕小镇、广阳区南汉宫廷忆述小镇、霸州胜芳民俗文化小镇等一批特色“非遗小镇”,带动了全市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体育休闲的产业发展。特别是在第什里风筝小镇组织举办了4届“中国廊坊·第什里风筝节”,活动期间的全国风筝锦标赛、风筝文化研讨会、风筝产业发展对接会、创客大赛暨风筝设计创意大赛、特色产品展销订货会等文化旅游体育赛事和商务研讨活动,对我市传承非遗技艺、打造城市品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文化旅游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时代价值、讲好廊坊故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这正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的题中应有之义。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廊坊文化强市的宏伟画卷正徐徐铺展,文明内化的精神力量将激荡着546万廊坊儿女,热切地表达着对创造美好生活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祈愿国泰民安的殷殷期盼和百年追梦的美好愿景。
今天,在廊坊这片魅力热土上,文化事业百花齐放,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创新活力迸发,文化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我们将不断开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五个廊坊’争当‘三个排头兵’作出应有贡献,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廊坊市文广旅局局长李艳霞说。
(记者:贾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