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如何绘就“十四五”新篇章 人民日报这几篇新论值得读

“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扬帆起航,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展望“十四五”时期,我们进入怎样的历史方位?需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既定奋斗目标?就此,人民日报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共同探讨这些问题。人民网理论频道集纳其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文件全文共有19篇65章,第一篇就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明确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内外部环境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科学回答了在新发展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明确了新发展阶段的目标、动力、方式和路径,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动作为,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部署,是发挥比较优势重塑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详细】

形成规划落实的合力

——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张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划定了未来5年乃至15年的发展蓝图。锐始者必图其终。全面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要以系统观念为引领,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整体推进,力促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形成为人民谋福祉的生动实践。

首先要以“十四五”规划纲要为统领,编制形成层级衔接、定位准确、功能互补、边界清晰的完整规划体系。

其次要健全规划运行过程和实施效果的评估、监督、考核和问责机制,做好弹性和刚性的衔接,指导性和约束性的衔接,保障“一张蓝图绘到底”。

再次要加强财政预算的衔接协调,发挥好财政资金对重大任务的支撑作用。

最后要加强编制和落实规划的理论研究,提高全社会的思想认同和执行能力。【详细】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王一鸣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也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关键在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详细】

让民生成为“十四五”的价值刻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支振锋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强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绘制了新发展阶段民生事业发展的新蓝图,释放出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民生温度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的价值刻度。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里,“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是其中章节之一,而且有着定量的约束性指标,对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提出了更高要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这些务实、具体、可落地的目标,体现着“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价值取向,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

民生工程就是民心工程,民生从来通民心。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不竭动力。【详细】

上一篇:人民日报整版阐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下一篇:人民日报刊文:下好先手棋 打好主动仗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