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这一年|奋楫扬帆逐浪高
——2019我市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综述
5月19日,第二届通武廊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恳谈会在廊坊举行。恳谈会上,通州、武清、廊坊三地共同发布2019年通武廊重点合作事项,涵盖科技创新、文旅交流、交通互联、生态环境攻坚等九个方面。(本报资料片) 本报记者 陈童 摄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发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
至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棋局”落子将满六年。
2019这一年,是我市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年,也是硕果盈枝的一年。
这一年,连接北京通州与三河燕郊的燕潮大桥正式通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正式挂牌;廊坊参保人在京津18家医院就医,执行参保地同级同类定点医疗机构待遇标准;启动实施72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全市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我市始终坚持服务京津、借势京津、融入京津,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推动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在项目引进中注重塑造产业、在承接转移中注重升级
我市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最重大、最现实的机遇。围绕“四区一城”发展定位,全力做好北三县与通州区协同发展、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服务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三篇大文章”,争当京津冀协同发展排头兵。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始终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2月26日,在北三县与北京市项目对接洽谈会中,总投资28亿元的中冶总部基地、总投资50亿元的智慧电谷创新基地、总投资10亿元的国家京剧院文旅融合产业化基地等50个项目签约,计划总投资337亿元。近几年,我市累计引进京津项目500余个、资金2468亿元。
我市在项目引进中注重塑造产业、在承接转移中注重升级,不断扩大与京津多领域的对接合作。近年来,我市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以“大智移云”为首位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和临空经济“3+1”主导产业,培育壮大“7+6”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围绕“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建起了清华、北大等27个协同创新基地和全省第一个国家级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二位,科技成果孵化总面积居全省第一位。
12月19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廊坊临空经济区·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廊坊区域全球招商发布会在京举行,河北临空经济产业发展智库成立,总投资790亿元的7个合作项目签约,廊坊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实质性进展又迈进一步,推动廊坊加快迈向“航空大都市”。
大兴机场片区作为河北自贸试验区四个片区之一,是国家首次在跨省级行政区域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片区,大兴机场片区开发建设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加快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也将为其他区域的协同发展探索示范路径。
“轨道上的京津廊”高歌猛进
——越织越密的交通路网缩短着三地的时空距离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快车道,跨城交通已经成为许多廊坊居民的生活日常。廊坊境内现有7条铁路、8条高速公路和25条国省干道,路网密度居全省第一。全市已有17条干线公路、28个接口与京津实现无缝对接。高铁站每天30趟高速列车进京下卫,实现与京津半小时通勤。
回望2019年,越织越密的交通路网缩短着三地的时空距离……
3月29日,数十万燕郊跨省上班族翘首期盼的燕潮大桥通车,燕郊到北京东六环开车仅需15分钟,至此,燕郊至北京的通道达到4条,将有效缓解两地往来的交通压力。
9月25日,纵跨京廊两地、历时近5年建成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与此同时,北京新机场北线高速公路廊坊段施工现场一片繁忙,建成后,将实现廊坊、临空经济区、新机场、涿州便捷连通。
……
“轨道上的京津廊”串起百姓新生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5年多来,交通作为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成效明显:目前,廊坊境内在建的铁路有京雄城际铁路、京唐铁路和连接北京两大机场的城际铁路联络线,同时,在建高速公路有新机场北线高速、津石高速。与京津全方位对接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
廊坊,这座京津走廊的后起之城,继2011年迈入“高铁时代”后,2019年又阔步迎来临空经济新时代,一座集“公、铁、航”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现代化城市呼之欲出。
一条条相继贯通的交通大动脉,不断拉近着廊坊与京津的距离,更使协同发展的步伐频频提速。
聚焦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
——全面深化与京津联防联控联治,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生态环境协同,是协同发展的底线。京津冀生态圈,地缘相接,唇齿相依。敞开的生态空间,决定了生态建设的共享共建、联防联治。
作为京津冀治霾战场“1+2”核心城市、“2+26”传输通道城市,廊坊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污染防治作为扛起首都政治“护城河”之责的重大政治任务,围绕建设首都生态涵养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继续严格落实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措施,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向好。
与此同时,廊坊始终坚持源头防治、科学施治、全民共治。目前,在全省率先建成“无钢市”,提前一年完成了2019、2020年两年农村生活污水管控治理任务,提前超额完成新能源汽车推广、燃气锅炉低氮改造、燃煤电厂深度治理、老旧车淘汰、90个乡镇空气质量自动站国标六因子升级改造、90个建制村综合整治、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重点行业企业地块基础信息采集等工作任务。
截至12月19日,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6.3%;PM2.5年均浓度达到45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0.0%,优良天数达标比例64.3%,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全市6条重点河流7个国考断面,今年的劣V类消除断面由去年的4个增加到6个,劣V类断面比例由42.8%稳步降低至14.3%……
协同攻坚,换来的是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绿、乡更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风景。
纵深拓展百姓共享“协同红利”
——积极推进京津廊资源共享,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落实京津18家医院异地就医与廊坊报销待遇一致的惠民政策。
天津3家医院自2019年7月1日起1年内,北京15家医院自2019年8月28日起3年内,我市参保人员在办理上述异地直接定点医院转诊转院备案时,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转诊转院证明。参保人员在参保地经办机构或“廊坊医保”微信公众号办理异地就医备案,以实现异地直接结算。在上述18家医院出院直接结算时,起付线和报销比例与统筹区内同级医疗机构一致。
同时,全市7所三级医院、20余家二级医院实现与京津远程查房、远程会诊、同质化培训,构建了跨区域专科诊疗联盟,廊坊市共有3家医疗机构实现“京津冀医学影像资料共享”,10家机构实现“京津冀检验结果互认”。
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之下医疗一体化惠及百姓的“医疗红利”。
11月24日,全国医保电子凭证首发仪式举行,廊坊成为全国7个试点省份中的试点城市。许多市民开始使用电子凭证挂号,廊坊正式进入就医支付报销无卡时代。
今年以来,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春风,我市与京津在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渐入佳境、成果喜人。
我市紧紧围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扎实推进“通武廊”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涉及科技创新、文旅交流、医疗卫生共建等9个方面的合作事项正在加快实施。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小学和北京五中、八中等6所学校已经在廊坊建立分校或开展合作办学。同时廊坊通过与北京大兴、天津北辰建立教育联盟的形式,共享三地优质教育资源。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市扎扎实实推动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用心用力用情办好23项民生工程,交出了一份温暖民心的民生答卷。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当前,协同发展全方位向纵深推进,一个协同追梦的京津冀,华彩可期。(本报记者 刘元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