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在时代底色中打造精品力作——河北省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引发的思考


6月19日,电影《古田军号》主创团队走进古田。图为放映活动现场剧组成员与观众互动。 记者 史晟全摄

□记者 曹 铮

日前,我省文艺精品力作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参加第十六届文华奖评选,喜获“文华大奖”;丝弦小戏《村官三把手》荣获第十八届群星奖(戏剧类)。电影《古田军号》、长篇报告文学《多瑙河的春天》、广播剧《骆驼湾的笑声》等文艺作品引起广泛关注。我省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引发业界的深层思考。如何聚焦典型人物,打造新时代文艺精品?获奖之后,如何让这些精品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扎根基层

文艺创作才能出精品

文艺精品是如何形成的?从河北梆子《李保国》的创排过程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在生活中真实的人,在戏剧中也应该是真实的。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寻找到一个人的精神高地和价值坐标,才能走进他的情感世界,体悟他的思想历程。”河北梆子《李保国》总编剧孙德民这样阐释。

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把目光瞄准生活中的普通人,发现平凡生活之美,创造文艺作品,是创作出有血有肉有深度的文艺精品的唯一途径。河北梆子《李保国》主创团队在确定选题后,并没有急于动笔编写剧本,而是一头扎到李保国生活工作过的老百姓中间,首先让李保国的人物形象在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文艺精品要描写新时代,必须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石家庄市群艺馆创排的丝弦小戏《村官三把手》,虽然演出总时长不过15分钟,但从2014年开始创作至今历时五年,主创团队多次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切实体会太行山村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走访了鹿泉、赞皇等地,充分挖掘和感受太行山深处淳朴的民风、民情,十余次修改剧本,反复打磨。长篇报告文学《多瑙河的春天》的作者、我省报告文学作家王立新,不仅在创作前期对河钢塞钢进行了大量采访、考察与调研,还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深入思索,进行调整、修改和打磨,“以钢为琴”为人们奉献了一部浑厚而又动人的钢铁交响曲。

文艺创作者在“身入”“情入”“心入”的深扎根过程中,体验人间烟火,倾听民众呼声,体悟生活本质,真切感受时代带给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机遇与挑战,为创作出文艺精品奠定了扎实根基。

聚焦典型

展现时代精神风貌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艺创作如何聚焦时代典型,更好地展现时代精神风貌,经受起时间和大众的考验?

回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精品创作历程,从电影《上甘岭》《董存瑞》《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焦裕禄》等,到电视剧《亮剑》和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等,可谓灿若群星,它们聚焦时代精神,关注典型人物,成为影响了几代人的传世之作。这些作品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时代与文化背景,有着怎样的鲜明特征与内在规律?无疑,这些聚焦时代典型的文艺精品实现了与时代的同频共振、水乳交融。

时代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标杆,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力与持久的文化生命力。一个时代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则集中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品格气象与精神风貌。近年来,我省紧扣时代脉搏,在舞台和屏幕上塑造了一大批既见性格风骨,又见家国情怀、彰显时代精神的人物形象——

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将“时代楷模”李保国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用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的感人事迹,艺术地呈现在舞台上,激励和鼓舞着广大干部群众。

广播剧《骆驼湾的笑声》塑造了以张武毅为代表的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群众生动丰满的形象,描写了骆驼湾人转变脱贫思路,实现从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到摘掉“贫困帽”的发展历程,剧中蕴含着“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的现实题材创作的情感价值。

文艺精品创作聚焦典型人物,才能展现时代精神风貌。近年来,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文艺精品,努力把高尚的思想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艺术情趣传递给人民。电视剧《区小队》、电影《李保国》《古田军号》《血战湘江》、话剧《塞罕长歌》、歌曲《中国时间》、纪录片《中山国》《太行花开》、广播剧《太行山上新愚公》、纪实文学《大山教授》《幸福播撒太行山》等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这些描摹时代底色的作品,释放了本土文化的魅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走进大众

发挥“生动教材”作用

我省众多文艺精品屡获大奖,获奖之后,如何让它们真正走进大众生活,洗礼和熏陶大众的精神世界,这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

5月19日,由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荣获“2018中国电视剧行业新标杆品牌奖”。该剧聚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塞罕坝务林人,在央视一套首播后,引发社会各界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广泛关注,实时收视率排名全国第一。“充满正能量的青春记忆”“最美的青春,不负那个追梦的年代”等评论在网络上频现,年轻网友都被剧中主人公的奉献精神打动。剧中,冯程的扮演者青年演员刘智扬感慨:“6个月的拍摄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觉得非常骄傲,这是一件充满使命感并且光荣伟大的事情,塞罕坝精神无时无刻不融入我的体内,走进我的生活。”

近日,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在京举办电影《古田军号》研讨会。专家认为,该片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文艺精品能够给人以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在主题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文化构筑人民灵魂、引领时代风尚的重要作用。

从观众、演员和专家们的热烈反响中不难看出,文艺精品走进大众发挥教育作用,不是公式化、概念化地教化,而是通过艺术方式养眼怡情,锻造大众的审美人格。

业内专家表示,当下的年轻人理解认识时代英雄时,更多代入了属于当下时代的主观认知色彩。因此,文艺作品必须关注现实,贴近群众,在主流价值观上始终发出坚定的时代声音,不遗余力地塑造属于这一代青年人自己的英雄形象、精神偶像,打造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诗和远方”,这不仅关乎审美取向的引导,更关乎这一代人的价值追求。

上一篇: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该怎么学?
下一篇:国纪平:正义的事业是任何人都攻不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