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廊坊:三十正芳华 奋进新时代

三十正芳华  奋进新时代

——写在廊坊市建市30周年

        时光倒回30年,定格在1989年。这一年,对于廊坊人来说,值得铭记。国务院正文发文批准廊坊撤地设市,由此开启了一座城市的崭新篇章。

30年,一个新生的稚童,走过少年,步入而立之年;30年,一个新生的城市,完成蜕变,展现化茧成蝶的美丽;30年,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光影变幻间,一代代廊坊人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腾飞。

廊坊市政府首次常务会议提出,“要为建设文明、昌盛的新廊坊而努力奋斗……着力于理顺行政体制,理顺经济秩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前进……”廊坊发展的新蓝图由此绘就。

对于历史,30年是弹指一挥间。对于廊坊而言,是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繁荣发展的历程。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上下一心,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全面开创了廊坊改革发展新局面,各项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上硬件、补短板、强功能、惠民生;城市主次干道、老旧小区、街头游园大变样;优化产业结构,助推创新创业……廊坊,这颗京津走廊上的“明珠”,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历史性机遇,坚持事争一流、勇于唯旗是夺,开辟了一条跨越发展之路,书写了一份沉甸甸的“廊坊答卷”。

廊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廊坊建市30周年。聚焦新时代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的奋斗目标,廊坊围绕“四区一城”功能定位,助力做好“三篇大文章”,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经济迸发蓬勃活力

30年间,在这片热土上发生的大事,或许你是亲历者,或者你是建设者。

廊坊建市后,发展活力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激发,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演进、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199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进一步加快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1993年2月,廊坊市进出口公司成立,这是我市首次获得商品进出口权,标志着我市经济直接纳入国际、国内市场;2000年,“5·18”经贸洽谈会第一次在廊坊举办;2014年,廊坊与北京大兴签约共建京冀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示范区;2018年,廊坊大力引进外资项目,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亿美元,28个外资项目到位。廊坊已建成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全市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共举办各类招商活动100余次,签约项目100余个,总投资达500亿元……

数字不是单纯的符号,而是一种声音、一种姿态。一个个有力的举措,一组组实在的数据,落实到百姓生活中,是一句句暖心的感慨:“生活好了,钱袋子鼓起来了!”

30年砥砺奋进,30年春风化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和廊坊实际的创新举措稳步实施,一项项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个个创新创业榜样生动实践,谱写了全市经济发展的辉煌篇章。

尤其是近年来,廊坊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廊坊经济发展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围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等精准施策、持续用力,全力打造廊坊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18年廊坊GDP首破3000亿元,名义增速为7.9%,同比去年增长了227亿元,经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政治建设引领航向

1989年4月1日,全市各机关正式开始挂牌办公,标志廊坊撤地建市。这是廊坊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转折点和里程碑,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30年薪火相传,30年铿锵前行。

回顾廊坊30年,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生动画卷。城市发展每向前推进一步,党的政治建设就紧紧跟进一步。全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回望30年光辉历程,重温30载光辉岁月,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历届市委、市政府艰苦探索的曲折历程,也可以深刻感受到全市紧紧围绕新时代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总目标,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

踏着改革开放的铿锵步履,一代又一代廊坊人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性,走在改革开放前沿,书写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奋进篇章。

文化事业培根铸魂

每到夜晚,广场舞跳了起来;小区、街道随处可见健身器械;舞台剧《双河》、河北梆子《宋相吕端》、改编戏曲《金莲三寸》、音乐剧《紫檀》、大型现代京剧《脚印》等文艺作品屡获殊荣……这就是现在的廊坊,一座大街小巷都浸润着文化气息的城市。

可在30年前,人们的文化生活远没有现在丰富,甚至是匮乏的。老廊坊人韩宝善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到周六搬着小板凳到东操场看电影成了最大的乐趣,“现如今,看电影不光能去电影院,家里的电脑、电视都能看。”

韩宝善所言可窥见廊坊文化发展的一角。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复杂,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廊坊文化的发展是多元的、多面的。30年来,我市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着力繁荣文化精品创作,持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事业迎来了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成绩说明一切:1993年7月,廊坊市第一座县级电视台霸州电视台成立;1997年1月,我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2000年5月,廊坊明珠影剧院竣工(由原廊坊市礼堂改修),举行首场文艺演出;2002年10月,廊坊市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并网运行并投入使用,成为河北省首家市级数字图书馆;2005年12月30日,廊坊博物馆正式开馆;2013年1月,我市隆重举行“中国书法城”命名授牌仪式;如今,壹佰剧院文化综合体、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已经成为廊坊文化新地标。

依托文化,廊坊的产业转型之路愈走愈顺畅。近年来,我市建成大城红木文化产业园、大厂微软游戏创新中心,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12个、市级16个,创造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0亿元,推动了文化产业项目集聚发展、跨界融合。

群众乐享幸福生活

30载回首间,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在改革创新中把人民利益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去,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从“少数人参保”到实现“全民覆盖”,从“提到生病就怕”到“得了大病也不怕”;2005年以来,我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涨十余次;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我市大力扩大就业、促进创业,让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政策表达关切,数字体现温情,改革渗透希望,回眸30年,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守护了万千家庭的好日子,实实在在的社保成绩单暖了万千百姓心。

打通“断头路”,老旧小区、小街巷换新颜,供热事业步入快车道……一座座公园拔地而起,一个个城市商圈打造着廊坊的繁华中心,引领着时代潮流,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步;而廊坊国际会展中心、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京津冀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等建筑,更是以城市地标的崭新风姿迎接五湖四海宾客。

30年间,不论身处城市、乡村,人们都能充分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春意盎然,充分体会到市委、市政府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信心和决心。

绿色点亮高质量发展

在88岁的老一代环保人宋彩芹的记忆中,曾经的廊坊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马路,到处是坑坑洼洼的泥泞土路,到处是那滋生蚊蛇的臭水沟渠和臭水坑塘,烟囱里冒着黑烟、垃圾遍地。

然而,现在走在廊坊街道上,犹如置身于一个城市大花园。街头游园里绿植错落排布,点石堆叠成趣;迎宾路口主题造型绿雕大气磅礴,刻画城市节点;艺术大道流光溢彩、人文荟萃、移步易景……这正是当今的绿色廊坊。

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深谋远虑,与时俱进,励精图治,勇于担当,使得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廊坊人伴行生态文明的铮铮战鼓,用只争朝夕的不懈努力,凝聚成了与市委市政府同心前行的绿色洪流。

30年来,变化有目共睹。2005年,全国首家全市域ISO14000国家示范区在我市创建完成;2006年,我市被命名为河北省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为全国7个被联合国表彰的保护臭氧层示范城市之一,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市环保局被命名为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2017至2018年秋冬防期间,PM2.5浓度下降至58微克/立方米,在“2 26”城市正排第2名,重污染天数比2016年同期减少30天,改善率为83.3%,在“2 26”城市中正排第一名;2018年,廊坊持续强化生态修复,大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雄安新区边界地区生态修复为重点,启动大规模、高档次、新机制国土绿化攻坚行动,全年营造林绿100万亩,其中新造林3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1%以上。

……

“让百姓呼吸新鲜空气,就是最大的民生。”如今的廊坊,每个城市细胞都渗透着绿意。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进取精神;共同关心自然环境,共同珍惜绿色生态,共同守护绿水青山,已成为全市人民共识;绿地常在、清水长流、蓝天永驻、繁星闪烁、高质发展、生态兴市,在廊坊已初步实现……(记者 曹明明 崔帅 邢建平)

上一篇:中国慕课,大有可为
下一篇:快看,你的社保将有四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