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过去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以扎实的人文基础研究为传承,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产出了一批反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前沿的研究成果。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共完成专著400多部,论文5000多篇,研究报告集、论文集200多部,学术资料、古籍整理、译著、普及读物、教材等百余种。
2019年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举办的创新工程2018年度重大科研成果发布会上发布了其中的24项重大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蔡昉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布。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主持。
蔡昉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继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社科人的寄托,“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努力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旗帜·道路·精神·使命·目标》丛书分为五大主题,共计五本,体系严密、结构严谨,是十分难得的通俗理论读物。丛书从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相结合的角度深刻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基本内涵、科学依据、价值运用,论述了如何在新时代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进一步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回顾了从“三个伟大”到“四个伟大”的历史演进,并对“四个伟大”的基本内涵、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在新时代如何统筹推进进行了全面阐述。同时,丛书还分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础、阶段性目标以及实现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李崇富的著作《论中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上下册),从40年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社会结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这一新视角进行了思考和探讨。该书一方面立足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特色”,论证了实行“体制改革”的历史正当性;另一方面,对照科学社会主义“本色”,阐述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的创新性,及其对改革和发展的制度规范与方向引领作用。
回应改革开放40年理论与实践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国情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始终与时代同行,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治学理念,深入研究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积极服务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研究”丛书包括18种图书,共计578万字,多达195位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全院之力,充分调动各方面专家力量完成的内容厚重、质量上乘的心血之作。丛书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领域为抓手,以学科研究为基础,以国际视野为导向,全面、系统、专题性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经验积累、政策变迁,并辅以多形式宣传、多介质传播和多语种呈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把它摆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并作出明确部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丛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实施的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的项目成果。该项目对全国范围内兼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104个贫困村开展深度调研,从村庄扶贫、脱贫实践中总结当前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经验,为脱贫攻坚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和政策借鉴。为了完成该项目,近500名专家学者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付出3000多个工作日,回收有效问卷6000余份,最终完成总报告1部、村庄调研报告约100部(每部5万—8万字),用笔尖和镜头记录下百余个贫困村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夯实人文基础研究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人文基础学科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们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崇高使命感,用心践行工匠精神。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等编著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历时三十载,卷帙浩繁,共计90册,堪称此次成果发布的压轴之作。该书全面整理了考古发掘出土的64305件骨签资料,这六万多件骨签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具有保存、备查、使用功能的国家级“档案”。该书对骨签刻文内容所涉及年代学、古文字学、职官制度、汉代手工业史、兵器史、档案史、书法史、“国家通用文字”使用与发展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具有创新性学术意义。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由数十位中外资深学者历经十余年精心打磨而成,重铸汉籍传播之路,再造海外四库全书。该文库编辑成册800余本,囊括了2000多种稀见文献,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系统整理海外汉文古籍的文化活动成果。该文库不但为学术界提供了宏富的文献资料,还使稀见古籍化身千百,为妥善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作出了卓越贡献。《域外汉籍珍本文库》所收著作包括域外汉籍善本、孤本、稀见本,主要分正编和丛编两大部分,以影印整理为主、校勘标点为辅。正编部分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丛编部分按随类相丛原则结集。对于重要古籍则加以校勘标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宋镇豪的著作《夏商风俗》,依据考古学材料、甲骨金文等地下出土古文字资料、传世先秦文献资料等考察夏商社会风俗。全书图文并茂,勾勒出夏商风俗和人们的生活场景,以及经人们有意无意整合推导的社会行为规范。
“舒本”即“舒元炜序本”的简称,又称“己酉本”,是《红楼梦》“脂本”中的一种,在现存众多的《红楼梦》早期抄本(即红学界所说的“脂本”)中,舒本虽然仅存前四十回,却是唯一一个可以确认的乾隆年间抄本。更为难得的是,它还保留了一部分曹雪芹“初稿”的文字与痕迹,其历史价值超越现存其他“脂本”,弥足珍贵。此次成果中就囊括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世德所著的《红楼梦舒本研究》,该书为“《红楼梦》研究系列”之七,共分25章。
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研究机构、国家级综合性高端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发挥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勇立时代潮头,紧紧围绕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
由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分别主持完成的《201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对中国当前社会运行总体状况和经济形势进行了深刻剖析。
由蔡昉等人主编的《“一带一路”手册》是全球首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要内容的百科读本。为全面、完整、系统地展现“一带一路”倡议本身以及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关的概念和领域,本书以学术界和知识界易于接受的“条目模式”为编撰体例,内容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传承、产生与框架、六大经济走廊等11个主要部分,涵盖了近年来与“一带一路”有关的117个词条,是迄今为止“一带一路”理论和实践初步成果的阶段性汇总。
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在气候变化经济研究领域掌握着话语权,并呈现出功利化、碎片化、泛化的趋势,使得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深陷困境。在此背景下,中国学者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寻求建立公平、高效、可持续的气候变化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所著的《气候变化经济学(上、下卷)》梳理了国内外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开创了碳权益经济学分析,拓展了碳公平的规范经济学分析,系统化了碳需求经济学,提出了气候容量经济学和气候生产力经济学。
构建公正、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既是各国应对全球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也是中国深度参与乃至引领全球经济治理,维护正当国家权益的必然要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等著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变化与我国应对战略研究》认为,开创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路径,就是要准确把握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趋势和方向,逐步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推动全球治理向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此次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承办。(作者:黄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