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40年40组关键词】从“孔雀东南飞”到“建设人才强国”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570多万考生走进了考场,支撑中国未来高速发展的人才种子从这一刻悄然萌芽,也预示着知识的冬天结束了。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全面阐述了科技人员的政治地位、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著名论断,开启了科学的春天。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回望来路,这40年间,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始终与改革开放同向同行,极大地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活力,为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几家欢喜几家愁

40年前,改革开放的大门自东南次第打开,深圳、珠海、厦门等地作为改革前哨率先发力,沿海地区纷纷跟进,抢抓政策红利。

“南边的大环境能让人甩开膀子干事。”尽管现已退休,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仍让刘继忠难忘。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任湖北省武汉市无线电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的刘继忠毅然选择“下海”,不到40岁,他就担任了深圳中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掌管着几十家企业和数亿资产。

像刘继忠一样,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工程师、教师乃至机关干部南下“淘金”,前往沿海开放地区大显身手。一时间,“孔雀东南飞”成为热词。

“孔雀东南飞”给东南沿海地区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人才的流出地却出现了问题。辽宁丹东射线公司曾是全国最大的射线工业基地,风头一时无两,在此期间黯然破产。该厂第一任总工程师不无惋惜地回忆:“最艰难的时候,我们2000多人的大厂,高级工程师全被南方的企业高薪挖走了。我们为全国培养了大批高技术人才,自己却走上了破产之路。”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

对于流动,人才自己怎么看?1993年4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了一场“大学生分配与社会就业”主题研讨会。会上,清华大学水电系学生郭大力表示,“孔雀东南飞”是大趋势,大学生在沿海新兴地区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并非只重金钱,而内地大中型企业往往限制过多过死,竞争力弱,边远地区更是如此。

毫无疑问,人才的开发与流动,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认为,“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当时符合客观规律。他也坚信,“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梯度展开,中西部地区获得良好发展机遇,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人才均衡分布态势将日益显现。”

何以引得凤凰来

“在‘孔雀东南飞’的今天,地处内陆的湖南师范大学不仅保持了师资队伍的稳定,还先后从全国各地引进400多名师资人才……努力改善人才生活的软环境、硬条件,使该校伴随着人才竞争的‘刀光剑影’,大踏步跨越了许多单位为之忧愁的人才难题。”1993年3月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何以引得凤凰来——湖南师范大学吸引人才纪实》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事实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才的可贵,对于人才的渴求,早已在各地各行业深入发酵。1987年山东东岳集团艰难起步,全部家当连人带设备,只有38名农民员工和2座国企淘汰的小转炉。谁能想到,这家地处山东淄博偏僻村镇的民营企业,后来竟汇聚百余名高端人才,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新材料新能源高科技企业。东岳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建宏将成功之道归结为:“让创造价值的人实现人生价值,让创造财富的人成为财富的拥有者。”在当时看来颇为“大胆”的言论,是他历经市场经济大潮洗礼的肺腑之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令世人瞩目。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还不是高新技术产业,不是人才创新,只是廉价劳动力及低端制造业,并付出了高污染高耗能的代价。

居安思危,这样能走多远?

实现“华丽转身”就像一次次闯关,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从招商引资转向招才引智,从主要开发国内人才资源转向国际国内人才资源一起开发……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更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2002—2005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要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写入党章;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全面部署。

按照《纲要》勾勒的远景,到2020年,我国将“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振聋发聩,既符合世情国情党情,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深入实施一系列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其中的关键之举。

曾有人感慨:“千条万条没有人才就是白条,千招万招不抓人才就是虚招,千忙万忙不重人才就是瞎忙。”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倾力培育和造就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队伍,人才强国战略不断释放出澎湃动力。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多份配套改革文件,各地也陆续推出一系列相关实施意见。新政频出,有力推动了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引进、使用、分配、激励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既向用人单位下放管理自主权,又为人才松绑,在调动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前数据显示,我国人才资源规模、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研发人员数量均居世界前列。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的实施,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纷至沓来,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各领域的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留学回国人数的不断攀升,已有231.36万人学成归国,占改革开放以来回国总人数的73.87%。业内专家预测,2022年前中国可能迎来“进大于出”的人才历史拐点。我们所迎候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到来潮和回归潮。

尚贤不论国别,唯才不避亲疏。从实施“千人计划”到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从降低人才绿卡申请门槛到成立国家移民管理局,越来越多面向世界的引智引才政策纷纷落地。我国的选才视野已从13亿人扩展到全球70亿人,这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更是发展大势使然。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2000多年前,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的铮铮劝谏言犹在耳。2000多年后的今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历史将见证这一切。

(本报记者 管筱璞)

上一篇:做改革开放的记录者 讴歌者 奋斗者
下一篇:【40年40组关键词】从“赤脚医生”到“健康中国”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