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40年40组关键词】从“希望工程”到“建设教育强国”

“黑屋子、泥台子、烂桌子、破凳子,坐着一群泥孩子。”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乡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的真实写照。历经四十年的变迁,当今中国的乡村学校,早已旧貌换新颜:高标准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平整宽阔的操场、整齐划一的校服……“村里娃”像城里孩子一样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必然要求。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伴随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我国教育事业在超常规、高品质的道路上飞速发展,从“希望工程”到“实施义务教育”再到“建设教育强国”,其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令人赞叹。

希望工程:“让贫困孩子读得起书”

说到“希望工程”,人们总想起的是那双大眼睛。1991年5月,7岁的苏明娟是安徽金寨县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中国青年报记者到金寨县采访,苏明娟那双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被摄入记者的镜头。照片中,女孩手握铅笔,浓密的黑发、尖尖的下巴,一双求知若渴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这幅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

上世纪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每年有100多万小学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几十元的学杂费而失学。一些偏远山区辍学率超过了90%,有的村子甚至二十多年没有出过一名初中生。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干部群众;从花甲之年的老者,到幼儿园孩子,大家纷纷为“希望工程”慷慨解囊。

经过“希望工程”资助,苏明娟考入安徽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银行工作人员。2005年,她将自己的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之后每年定期捐款,从未间断。

一栋栋美丽的校舍拔地而起,一间间设施完备的实验室投入使用,一批批大学生和志愿者们走进乡村学校支教……“希望工程”在大山深处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现任河北省涞源县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副校长的张胜利,是20多年前“希望工程”资助的第一个学生。

1987年张胜利10岁,爸爸生病,妈妈智障,家里经济状况十分困难。

当父亲告诉他,家里没钱负担学费,甚至夺过他手中的书包扔进灶膛。张胜利不顾一切地从火堆里拽出书包,眼泪夺眶而出。

1989年10月17日,中国青基会和涞源县给张胜利办了救助证,他得到了“希望工程”给予的200元的救助费。

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张胜利读完了小学和初中。1995年8月,中国青基会实施教师培训计划,张胜利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免试、免费录取。

张胜利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了桃木疙瘩村担任村小教师,将这份希望继续传递下去。

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40.4亿元,资助困难学生574.8万名,援建希望小学19814所,援建“希望工程”图书室29170套,培训教师106558名。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一句干部群众耳熟能详的口号。

改革开放之初,百业待兴,国家财力不足,对教育的投入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从某种层面说,农村义务教育的“半边天”是靠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农民筹资撑起来的。

尽管如此,教育环境差、失学率高,依然是当时教育无法直面的伤痛,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上学对那里的孩子来说依然很遥远。1999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反映的正是这种情况。

仇玉林是江苏扬州的一位乡村小学教师,在教育战线工作了整整40年,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巨大变化。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明确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在义务教育实行之初,当地还是有部分农家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上不了学,仇玉林经常和其他老师一起,不厌其烦上门做家长的工作。

仇玉林回忆,当时有家长把小孩藏在船舱里,说孩子不在家,但孩子还是很想上学,她听到老师的声音,就在船舱里敲船板,老师听到响声,打开船舱发现孩子就在里面。后来班主任老师允诺家长,只要同意孩子去上学,学费由学校想办法解决。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奉新县二中教师周丽珍在2007年全国两会上说的“种田不交税,上学不缴费,盘古开天地,这是头一回”这句顺口溜,立即成为当年许多报章杂志引用的“金句子”。也正是在那一年,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免收学费。

自此,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的进程不断加快,2008年,继农村实行义务教育之后,城市义务教育也实现了免除学杂费,全国2.59万所城市中小学的2821万名学生都可以免费上学了。

建设教育强国:优先发展重点投入

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大步向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谋划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加大投入,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使我国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42557亿元,比上年增长9.43%。教育投入越来越多,教育资源越来越优质。

经过40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水平令人振奋。

今年7月,教育部公布《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晒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40年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1978年的不足12%提高到2017年的79.6%,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小学阶段净入学率从1978年的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66.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33.6%,到2017年分别达到99.9%、103.5%和88.3%,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197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7%,在学规模为228万人;到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7%,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40年间,研究生人数从1978年的10708人增至2017年的80.61万人;毕业人数从1978年的不足百人,增长到2017年的57.8万人。

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推进,截至2017年,90%以上残疾儿童享有受教育机会;80%以上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

数字的背后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深刻变化: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迈入世界中上行列,正向着教育强国迈进,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40年的教育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可圈可点。

改革开放40年,从“希望工程”到“建设教育强国”,中国教育创造出的奇迹,举世惊叹!(李玉龙)

上一篇:【40年40组关键词】从“请进来”到“走出去”
下一篇:【40年40组关键词】从“信息高速公路”到“网络强国”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