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学界对文化自信的讨论,进一步坚定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诸多疑惑,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了解答;学界围绕文化软实力的讨论,进一步明晰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方向。
【摘要】
学界对文化自信的讨论,进一步坚定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诸多疑惑,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了解答;学界围绕文化软实力的讨论,进一步明晰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方向。
【关键词】文化自信 意识形态 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对文化自信的讨论,进一步坚定人们的文化自信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定“四个自信”后,大家对文化自信的讨论热度便持久不减,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最常使用的高频词之一。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学界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的关注和讨论,使大家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的自觉性、自信心。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思想界学术界都认为文化自信将会越来越重要,并且绝大多数专家学者都坚信文化自信将会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成为报告的一大亮点。但是,也有人故意曲解、歪解文化自信中文化的内涵,认为其主要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甚至提出“以儒化马”“以儒代马”等错误言论。优秀传统文化确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因此曲解、歪解文化自信中文化的内涵,更不应借此制造思想混乱。对这些问题,一些学者给予了积极、及时、有力的回应,不仅指出了这些言论的错误、危害所在,而且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于文化自信,决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在第七部分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题重点展开论述,而且在报告的其他部分也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思想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深刻认识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继承革命文化,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围绕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开展广泛讨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使全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达到一个新高度,推动着中国意识形态领域迎来一个令人期待的、欢欣鼓舞的春天。有人认为文化事业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业则没有意识形态属性;还有人认为,要发展文化就不要谈什么意识形态属性,谈意识形态就会阻碍文化的发展。对这些问题,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批驳,明确指出我国的所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那些鼓吹文化领域“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等观点的人是别有用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思想界学术界认为,这就是在警示全党,如果文化建设中忽视了意识形态或被错误的意识形态误导,就会犯方向上、道路上的颠覆性错误。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进一步明确、重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决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自己,决不能被金钱牵着鼻子走,更决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金钱的奴隶。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诸多疑惑,均在十九大报告中得到了解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思想界学术界关注较多的话题之一,大家的讨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其内涵、重要性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上。对于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界的说法有很多种,相互之间差别较大,甚至有的说法相互对立,难以得到统一。
这些问题都在党的十九大上得到了回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就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统一了认识,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更明确指出,“大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大会同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这有利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地位。
围绕文化软实力的讨论,进一步明晰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方向
学术界认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增强。学界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之间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等议题比较关注,但对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却存在不少分歧,大家都比较期待党的十九大能对这些问题有进一步的明确。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的成就时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的论断给予文化建设高度评价,同时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这些目标和部署,既致力于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所在。
党中央对过去五年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成就的高度肯定,不仅坚定了大家的信心,更激励我们今后应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敢于、善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出去”,采取科学灵活的方式方法,努力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进一步增强国家话语权,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作者:朱继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注:本文系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研究”(项目编号:2015MZD04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