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通过理论创新、舆论宣传、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逐渐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日益成为13亿多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一、理论创新:核心价值观培育逐渐深入人心

  理论创新,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基础。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人们对它的认知、认同和践行,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社会才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因此,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首先是一个重大的思想任务和理论课题,首先需要从理论上创新和思想上破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华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创新和思想破题,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思想自觉的又一重大成果,是价值观自信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的真理性,更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核心价值观角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的灵魂,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进程。这一进程,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向科学性、真理性靠近的过程,也是在全社会逐步确立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通过国家社科基金导向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推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当然,理论破题意味着刚刚开始,远不是“定型”和“定格”,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就可能要求“三个倡导”还需要进一步高度凝练,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彻底性和说服力还需要不断深化,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和坚持久久为功。随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表达,必然会更加具有科学性、价值性、彻底性,更加精炼简明。

  二、舆论宣传:核心价值观培育形成浓厚氛围

  舆论宣传,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发展新阶段,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相互交流交融交锋,各种思想观念交相杂陈并存,所有这些折射出的在实质上都是价值观分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找到在全社会能够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各种价值观念之间形成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发挥主心骨、指南针和稳定器的作用,有效地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思想观念和价值分歧,有效地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道德混乱和行为错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实现媒体全联动、舆论全覆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政策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贯穿到娱乐类、体育类节目和各类广告之中,共同奏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合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各级党委讲师团经常性宣讲内容。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在人的头脑中搞建设,不仅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而且需要善于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推进传播理念创新、宣传手段创新和方式创新,需要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教育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教育全过程

  教育引导,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不仅需要有其客观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基础,而且需要以其真理性的认识作为前提,除了外在的社会环境影响、舆论导向作用、文化氛围熏陶、制度规范强化,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和理论灌输是非常重要的途径。我国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和“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通过科举教育制度,上通“庙堂之高”、下达“江湖之远”。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的价值观,通过广泛的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得到广泛传播。通过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价值主体将外在社会崇尚的价值取向内化为自我的价值观念,形成自我的价值意识和对社会价值取向的选择认同。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大中小学生、儿童、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明确要求。教育系统积极探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课堂教学、纳入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之中的有效途径,切实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渗透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以教育为主渠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养成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青少年心灵中生根生长、开花结果。当然,如何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用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

  四、文化熏陶:核心价值观培育溶于润物无声

  文化熏陶,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无形力量。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传递着不同的人生追求、思想境界和生活情趣,发挥着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化人功能。任何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都需要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氛围的涵育和支持。我国传统价值观,正是依托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三教九流”学说、诗词歌赋、文学艺术、神话传说、牌匾对联和民间故事等形式,才得以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走向民间,形成全社会的价值共识。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也正是蕴涵在西方人文思想、启蒙思想、宗教仪式、人道主义、文学艺术,以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所提供的思想资料和艺术支持之中,才得以传向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用文化、文艺等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作用、原则和任务,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我们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凝结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价值诉求,相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内核,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反对和抵制低俗、媚俗的文化作品,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加强对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样式的引导,让不同类型文化产品都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加大对优秀文化产品的推广力度,开展优秀文化产品展演、展映、展播活动,经典作品阅读观看活动。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坚持文艺评论评奖的正确价值取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均等优质的文化产品,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涵育作用。当然,如何使高度体现人的创造活力和人性力量的精神文化作品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贯通“天地”,既成“高原”更现“高峰”,将是一个富有挑战的时代命题。

  五、实践养成: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社会生活

  实践养成,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根基。脱离现实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核心价值观将会像浮萍无根、无本之木。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们对人生、社会、世界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深刻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必须根植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不同场合,面向党内外不同社会群体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青少年学生、人民教师等重点人群,分别提出了涉及理想信念、核心价值、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分类指导要求。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专门印发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一系列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活动纷纷展开,一个个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重视传统节日,倡导优良家风,培育乡贤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各个环节、浸润于方方面面,使之如春风化雨,成为百姓自觉遵守,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当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转化为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生活情景,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还需要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六、制度保障: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制度强化

  制度保障,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力量。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需要教育教化、自我内化的作用力,又需要制度强化、行为固化的作用力,需要自律与他律、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将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项基本制度,融入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将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用法律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形成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制度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这往往比反复的说教更起作用。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制度安排与体制机制设计密不可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提供了制度依据。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当然,相对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更需要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既凝结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精髓,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又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既成为国家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的灵魂,又以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制作支撑,是核心价值观与现代法治之间制度博弈不可避免的难题。

  当代中国正在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铸魂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战略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戴木才,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导。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研究”[项目批准号17AZX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举
下一篇: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体现的理论品格和思想方法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