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耀桐 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家好。今天讲座的题目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解读。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版)》(以下简称《读本》)出版发行。《读本》序言指出:“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序言还指出:“《读本》框架结构,是基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国理政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设计的。”从《读本》序言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版)》就是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读本》为我们学好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了好教材。
今天,我就围绕《读本》来解读一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伟大时代的产物;第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三,要学好用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一、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伟大时代的产物
(一)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产生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提出了系统完备的治国理政方略,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只有伟大的时代,才会产生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伟大理论体系。那么,中国现在究竟处在什么样的一个时代呢?
1.中国进入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
1987年,邓小平阐述了中国“三步走”战略:20世纪最后20年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邓小平说的“三步走”。
党的十三大更明确、更系统地对“三步走”作了阐述: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民族复兴是鸦片战争170多年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都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展开的。
2.中国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
中国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首先,表现在经济方面,是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在历史上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曾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代价也很大。所以我国在获得发展之后,就内在要求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创新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大战略、大思路,并在实践中大力推进实施。实现创新发展,深刻反映了我国对新的发展实践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是顺应当前转型升级重要时期的需要。
其次,表现在政治方面,由“国家管理”走向更加注重“国家治理”。“国家管理”突出了国家的“总管”角色,由国家来解决各方面的矛盾问题。现在,我们强调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矛盾及其难题,其实质就是要实行“国家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行协商共治,深刻反映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实践的新要求。
再次,表现在社会方面,由注重“效率”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效率问题,我们强调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虽然整个社会发展起来了,但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现在,随着我国社会物质财富日趋增多,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日趋增强,这就在实践上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要求。由此,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仅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推行“精准扶贫”等重大举措。实现共享发展也深刻反映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实践的新要求。
3.中国进入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期
首先,是世界战略格局大变动的特点。随着上个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力量体系出现新一轮分化、整合和改组。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给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事业增添了新的希望,同时,一些西方大国完全站在冷战思维的立场上,把中国每一步发展都视为对其制度模式的直接挑战,因而总是企图遏制和阻断中国的发展进程。
其次,是人类发展方式大转型的特点。在新科技革命的牵引下,人类发展方式正在经历由传统社会向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的升级转型。这种转型作为新旧事物彼此消长的艰难曲折过程,难免会使社会生活不同程度地出现失衡、失范、失序,从而给民粹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以及恐怖主义等提供滋长蔓延的土壤和兴风作浪的空间。一些地区和国家相继发生了以社会动乱为表征的所谓“颜色革命”,频繁发生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就明显与此有关。中国作为后发型大国,在走向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任务异常艰巨复杂。
再次,是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的特点。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创造了令世界震撼的“东方奇迹”,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改革愈是向前拓展,就愈要触及深层矛盾和问题。只有顺应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当代中国社会变革才能向纵深推进。
最后,是各种思想文化大激荡的特点。少数西方大国出于西化、分化中国的政治图谋,凭借其经济、科技实力,加紧对中国实施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渗透,同我们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精神战争,妄图从文化上扳倒或支配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我们在思想文化激荡的大潮中只有掌握趋利避害的主动权,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才有文化精神支撑。
以上所面临的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归根到底就是要求我们党要抓住机遇、战胜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保证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二)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鲜明的理论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提出了系统完备的治国理政方略,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彰显了鲜明的理论特点。
1.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可以这样说,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含有丰富的、气势磅礴的时代主题、宏伟目标和战略布局的理论体系
时代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历史舞台上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而形成。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首要的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宏伟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历史逻辑、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实现路径,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体现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自强的伟大觉醒,抒发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豪情壮志,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确立起来的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实现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机统一,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思想引领和精神旗帜。
战略布局是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了顶层设计。
为了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针对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四个全面”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重大的战略举措。
3.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强烈的顺应时代、注重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品格。
所谓顺应时代,就是顺应世界发展之大趋势。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的突破;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
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事关党的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所谓注重实践,就是要有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贯通结合,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所谓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新形势下人民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力量。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主体,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一条主线,贯穿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各个方面。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鲜明政治立场和强大奋斗动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也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如果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
(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的理论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严谨的方法论基础上,彰显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思维,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成为新形势下我们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
构建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系统的理论思维。
1.承前启后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对于我们党有效治国理政不可或缺。习近平同志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我们党治国理政既要面向当下和未来,又要承续历史,从而不断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深刻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同志在论及治国理政时非常注重将中国传统政治理念有机融入其中,他明确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2.解决矛盾的辩证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辩证思维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基本方面,即两点论和重点论。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分析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通过把握、转化其中的主要矛盾,才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治理能力的提升,立于不败之地。
3.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这是战略思维的显著特征。在国家治理中,我们要处理好长远奋斗目标与阶段性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既要毫不动摇地为长远目标而奋斗,同时又要确立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统筹推进这一总体布局,习近平特别强调统筹协调的战略思维,他说:“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
4.引领发展的创新思维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其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上升或进化,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发展。在当今时代,要发展,就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思维对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5.掌握主动的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富有前瞻性和忧患意识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部署与安排,都彰显了底线思维。尤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既有规律性、确定性,同时又受到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因素影响,存在风险性、不确定性。如果缺乏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对潜在的风险估计不足,就容易在困难与挑战面前手足无措,丧失发展的主动权。
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新理念的主要内涵
1.“五大发展”是新理念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的新理念指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由此可知,新理念就是“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新理念来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的重点发展、均衡发展、统筹兼顾的思想;也源于七、八十年代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三步走”战略、发展要“两手抓”的思想;还源于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以来形成的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五大发展”的创新性
五大发展理念有深厚的思想来源,这是五大发展的继承性,同时,五大发展还有创新性,它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每一个方面,都体现了时代特质和新内容。
其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形成了一个整体,而整体的作用就要大于各个单独部分相加的作用。
其三,“五大发展”更强调横向展开,而科学发展观是纵向深入。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世世代代、子子孙孙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更强调纵向深入地发展;而“五大发展”更加着眼于现实,更强调横向的发展。因此,五大发展的横向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纵向深入发展就形成了很好的结合。
3.“创新发展”的深刻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就说明,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各项工作都要坚持创新,而不是特指某一个方面。
创新发展具有普遍性,但是我们也要聚焦于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一般来说,我们当前讲的创新发展,主要是抓住四大创新:动力创新、空间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其一,从动力创新来看,如供给动力创新,即: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的配置;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其二,从空间创新来讲,要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如“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创新非常重要。如果只限于某一点、某一面的创新,显然是非常单薄的。因此,只有从空间立体的方面推进创新,才会更加有效。
其三,从科技创新来讲,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怎么进行科技创新呢?
首先,要培育创新主体和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
其次,要明确创新技术重点。比如,要重点攻克一些高精尖的核心技术,在关键的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再次,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最后,制定创新政策。实行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其四,从制度创新来看,要创新企业制度,推进有关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要创新市场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创新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
4.“协调发展”的深刻含义
什么是协调发展?我们知道木桶原理,一个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高的那几块板,而是取决于最低的那一块板。因此,协调发展,就是为了避免木桶短板,强调发展的整体性。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协调发展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当前,协调发展要做好三个协调。
一是区域协调发展。比如,要协调好中国的东中西部区域的发展。我们知道,中国东部地区发展最快,西部地区相对比较落后,这就是不均、不协调。因此,在推动东部地区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更重要的是要让西部也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再有,我们要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近几年,东北地区经济不断下滑,如果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不起来,对我国均衡、协调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是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应该注重乡村发展,要发展特色县域经济。要使农村资源形成特色定位,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特色竞争力。要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是硬实力,精神文明是软实力。改革开放近40年,我们的物质文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就显得比较不够。因此,我们现在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来提高精神文明。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要生产更多的文化产品,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把握文化导向。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
5.“绿色发展”的深刻含义和意蕴
绿色发展的深刻含义在于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那么,我们怎么做到绿色发展呢?就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绿色发展有四大要求。
一是美丽中国建设。怎样建设美丽中国呢?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使中国美丽起来。
二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
三是要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我国将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城市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三个功能区都有各自的定位,必须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来促进这些功能区的发展。
四是要建立三个体系。第一个体系,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第二个体系,要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也就是要发展新能源。第三个体系,要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这个治理体系是以市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的。“以县为单位”是一个很新的提法,尤其是离任审计,要审计干部在任期内是否很好地促进了绿色发展。通过这种绩效考核,也能使领导干部把绿色发展真正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6.“开放发展”的深刻含义
什么是开放发展?我们今天讲开放发展,是指在新形势下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放发展要求我们实行五个开放。
一是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要完善对外贸易布局,向全球扩大市场开放。要完善投资布局,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二是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三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四是深化和港、澳、台合作发展。
五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7.“共享发展”的深刻含义
什么是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共享,就是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我们说共享发展就是要着眼于人民生活,这叫民生工程。做好共享发展,要办好民生七大工程。
一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特别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二是提高教育质量。
三是促进就业创业。
四是缩小收入差距。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五是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六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七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二)新思想的主要内涵
1.新思想具有广泛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一书中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读本》还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总方略。而《读本》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新思想”是什么,那么新思想是什么?就是书中除了新理念和新战略的部分,其他十几个专题所谈到的内容。比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涉及到如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和国防、外交等方方面面发展的论述,这些都构成了“新思想”的内容。所以我们说,新思想具有最广泛的内容。
2.国家治理是新思想的集中代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命题,开启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里程。
那么,按照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逻辑来看,邓小平同志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现在,习近平同志要回答的就是“治理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的问题。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我们就非常清楚地看到,在众多的新思想内容当中,国家治理起着统帅的作用,也就是说,国家治理可以把多方面的思想内容串起来,也可以说国家治理是当前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3.国家治理是最难的问题
讲到新思想中的国家治理问题,我们应该看到,国家治理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讲话中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看到,到目前为止,在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过程中,国家治理确实是一个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
4.改革开放以来持续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始以全新的视角思考国家治理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正式确立了治理的理念。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指出了有效治理国家的问题。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多地采用“治理”的概念,并且在治理国家的意义上进一步提出,“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等等。可以看到,十八大以前,我们党已经对国家治理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探索。
5.国家治理迎来新阶段
从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的国家治理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共24次提到治理,主要有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体制、治理结构、治理方式、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第三方治理等等提法。由此可见,国家治理不但是一个战略目标任务,而且是各级干部必须掌握的工作方式方法。
6.国家治理和统治、管理的区别
下面我们要分析一下,国家治理和统治、管理到底有哪些区别。为什么说我们现在要实行的国家治理是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呢?国家治理和我们过去讲的国家统治、国家管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主体不同。统治、管理的主体只是国家,而治理的主体除了国家,还包括社会组织以及个人。
二是权源不同。我们知道,无论是统治管理还是治理,都需要权力,没有权力就无法进行统治,无法进行管理,也无法进行治理。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个权力是怎么来的?统治、管理权来自于国家权力机关的授权。而治理权来自公众认可或社会契约,甚至由人民直接行使,这便是自治、共治。
三是运作方式不同。统治、管理采取的是单向的、强制的、刚性的方式方法。而治理更多地是采取合作的、协商的方法,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因此,治理的有效性也得以增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比起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国家治理显然更具有优势,所以我们现在也非常强调国家治理问题。因为时代发展了,而我们要使国家发展得更好,就应该推进国家治理。
7.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义
我们今天讲国家治理,有以下几点基本的要求。
一是科学治理。要建立健全既体现科学理念、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又具有科学规划、科学规则、科学运作的治理体系,同时还要充分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治理。
二是民主治理。在治理过程中:一要民主决策;二要民主参与,广泛发动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治理或进行自治,实行多元共治;三要民主监督,治理过程要公开化、透明化,充分体现治理的合法性。
三是法治治理。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并且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四是善于治理。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能达到善于治理。只有善于治理,才能提高治理的效率。
(三)新战略的主要内涵
“四个全面”是新战略。
新战略包含哪些内涵?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就是治国理政的新战略。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在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的。
第一个要求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也就是我国GDP总量至少要达到80万亿元,现在看来,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太难。2016年,我国GDP总量已经达到74.41万亿元,我认为到2020年,我国GDP总量不仅会达到80万亿元,还有可能会超过这一数值。
第二个要求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里面有一个具体的要求就是人均收入要达到25000元。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21元。所以到2020年,我认为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肯定会超过25000元。
第三个要求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第四个要求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第五个要求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推进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
我国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生态环境、收入差距等方面出现了一些矛盾问题。现在,我们面临“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就要求各级政府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政策强调的重心由“快”转向“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我们的具体方针就是要稳增长(保持经济6.5%—7%的增速)、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
(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在于供给侧,因此要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也要迈向中高端水平,从速度效益型转向质量增长型,达到“双中高”,避免“拉美陷阱”。这是一个关键的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适应新常态下市场需求变化、全面提高我国经济素质的必由之路。要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业优化升级,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加快工业优化升级,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5)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201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达到7.5亿人。到2020年,还要促进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也就是要达到8.5亿人。从现在开始,每年要转移1600多万人。到2016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将近8亿人。2017年,还要确保1300万人进城落户。这就是新型城镇化,它首先是要提高城镇人口,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当然,新型城镇化不单是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还要提高城市人口的素质,这是新型城镇化中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6)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主要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普遍提高为衡量标准。要实现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7)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摘帽
我国共有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我们对7017万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做了规划:一是通过产业扶贫,解决3000万人脱贫;二是通过转移就业,使1000万人脱贫;三是异地搬迁,解决1000万人脱贫。还有2000万,完全或是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到目前为止,我国贫困人口还有4000万,对于这4000万贫困人口,我们要做到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因此,必须确保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保证在2020年前使全部贫困人口脱贫摘帽,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2.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内涵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达到这个总目标,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里面的“三个性”“三个让”都是我们要达到的总目标总要求。
(2)全面深化改革六大思路
一是改革的坚定性,绝不停顿倒退,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是改革的方向性,要国强民富社安,目的是让国家更富强、更繁荣,让人民生活更美满、更幸福,让社会更安定。
三是改革的策略性,要坚持积极稳妥,就是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要做到“蹄疾而步稳”。
四是改革的创新性,要固本求变开新。
五是改革的宽容性,允许实验探索试错纠错。
六是改革的务实性,要亲民,使改革更加实惠,让老百姓更加支持。
(3)全面深化改革要实现四个转换
一是要实现从比较单一到全面综合的转换。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前一阶段偏重于经济体制的某一个方面的改革,而是要延伸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全方位改革。
二是要实现从相对容易到艰巨复杂的转换。也就是说,过去的改革我们都是先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把大的、难的问题先放一放。现在,我们碰到了这些大的、难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显得更加复杂。
三是要实现从浮在表层到攻坚深化的转换。我们过去的改革是处在浅水区,现在进入深水区了,就要对深水区的问题进行攻坚。
四是要实现从摸着石头到顶层设计的转换。过去,我们主要是靠摸着石头,现在则更多地是着眼于顶层设计,广泛地凝聚共识,形成改革的合力。
(4)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更高层次的领导体制机制。为此,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习近平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2017年6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1)确立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个是法治体系,一个是法治国家,这构成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怎样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呢?就是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重点就是要使全体人民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建构全面依法治国的五个体系
建构全面依法治国的五个体系分别是: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并且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3)明确全面依法治国六项任务
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二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三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四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五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六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4)司法职权要独立公正相互制约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由《决定》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因为如果司法不公,就会对社会公正起到极大的破坏作用。怎么才能做到公正呢?一定要对它的权力有所制约,如果失去了监督制约,那么也就很难保证司法公正。
4.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内涵
(1)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怎样做到“关键在党”呢?就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就是为了使我们党成为能够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要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紧迫性
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来看,这五个方面现在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从思想建设来看,有一些干部甚至是高级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这也说明全面从严治党是非常紧迫的。
(3)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4)全面从严治党要切实做到“全、严、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我们做到其中的三个字:全,就是管全党、治全党,全部要在全面从严治党当中,不能游离在全面从严治党之外;严,就是严肃认真,不能松松垮垮;治,就是真正要把我们的问题解决了,把一些老毛病给根治了。
(5)全面从严治党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准则》还指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以上就是我对新战略当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所做的分析。
三、要学好用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一)把握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四个内在关系
1.整体关系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三个部分形成了一个整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明确指出,“这些重要内容,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这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德治法治共治自治等诸多方面。因此,我们要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不能把它割裂了。
2.前导关系
新理念对新思想新战略来说,起着一个引导的关系。我们知道,理念就是观念之意,新理念就是新观念,新观念往往起着解放思想、振聋发聩的功能,它推动着、带动着人们前进。新理念对于新思想而言,它是新思想的体现,是新思想的聚焦;对于新战略而言,它又是新战略的思路,成为新战略的主线。因此,新理念对于新思想新战略而言,形成了前导的关系。
3.基础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的“新思想”,是涵容量巨大的理论宝库。“新思想”为新理念新战略的生成准备了厚实的基础,成为最直接的依据。所以我们说,新思想对新理念新战略来说,是一个基础。
4.实现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的“新战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的总布局,是具体的抓手,将新理念新思想落到了实处、实地。无论是新理念还是新战略,都是比较抽象的,只有新战略是具象的、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说,新战略是将新理念新思想落到了实处、实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战略与新理念新思想形成了实现的关系。
(二)运用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做到三个结合
1.把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
从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内涵来看,它们所包含的内容都体现了对历史的继承性、延续性,是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脉相承的。同时,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内容也绝非是和以往说过的、做过的重复雷同,而是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搭建了一个更高的平台。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是对以往的继承,同时还有创新性,对今后的实践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要学习好、运用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首先就要把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
2.把近期和长远的工作结合起来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涉及“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既有近期实现的目标问题,更有长远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长治久安的目标问题。在这样的长远布局的框架下,就为当前工作中的一些政策、手段、方法、措施可能随着时间的演进、条件的变化提供了广阔的设计创新空间。因此,贯彻落实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必须将长远和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离开长远谈现实或离开现实谈长远都是不对的。
3.把总体和具体的结合起来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长期酝酿、深思熟虑才形成的。现在,这样的治国理政思路已经非常鲜明地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它是具有战略性、纲领性的宏观布局和顶层设计。同时,它又提供了战略抓手、具体的行动方案,不是完全抽象地、笼统地谈“治国理政”,而是使“治国理政”更为具象、接地气。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时,一方面要对总体有很好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要在具体的落实上下功夫。
(三)落实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五点要求
1.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的工作体制机制
贯彻落实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
2.发扬民主,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
贯彻落实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
3.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破除一切障碍
贯彻落实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4.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
贯彻落实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把法治作为可靠的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加强法治建设,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尊重司法规律,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5.要立足于重点突破和整体协同推进
贯彻落实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树立全面协调、整体推进的观念,并运用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方法论。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构成了三个层面的系统性。
在第一个层面上,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三个部分,构成一个大系统,三个部分需要协调推进。
在第二个层面上,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三个部分中的任何一部分也都是一个整体系统,都由不同要素和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之间都是有机关联和互相影响的,我们也要将它们协调起来。
在第三个层面上,这三个部分中的每一方面也各有自身的系统,也需要整体协同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每一个方面的运作必须互相配合、共同推进。
总之,要用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要特别强调全面协调、整体推进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的最后一章,讲的就是“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关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那么,我们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很好的理论体系后,要怎样去学好、用好它,也要讲到方法论的问题。
我的内容讲完了,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