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中国公众的理论自信指数调查报告(2017)

 

人民论坛课题组

重要发现

● 2017年中国公众的理论自信指数为83.27分。公众的理论自信,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性(83.95分)、科学性(83.55分)和实践性(82.54分)三方面的重要认知。

● 超八成受访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新飞跃、行动新指南、斗争新武器,坚定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心。

● 坚定理论自信,有助于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78.6%),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各种困难风险挑战(75.9%),有力回应当前全球文化相互激荡、复杂多变的现实(65.7%)。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和拓展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80.3%)。坚定理论自信,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不足(79.8%)。

● “四个自信”相辅相成,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于提高理论自信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坚定理论自信的应有之义。

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2017年4月中旬至下旬。

调查方式:通过两轮问卷调查,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进行问卷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11956份,有效回收率为95.7%。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在党情、国情、世情深刻变化的今天,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前进;另一方面,理论自信也面临着西方价值观和媒体舆论的干扰,以及党所面临的“四大危险”“四大考验”的现实挑战。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围绕中国公众理论自信现状,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中国公众理论自信指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中国公众理论自信的表现,以及理论自信的意义与作用;理论自信在创新性、科学性与实践性三个方面的表现程度;影响理论自信的因素与树立理论自信的途径。本次调查旨在呈现当前中国公众理论自信状况,摸清影响公众理论自信的可能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公众理论自信的对策建议。

我国公众的理论自信指数为83.27分,处于较高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表现在理论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

对于理论自信的研究,我们从理论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加以开展。首先,理论具有创新性。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为时代服务。本次调查显示,84.1%的受访者认为理论自信表现在“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仍然处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

其次,理论具有科学性。科学的理论能够准确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思想方法上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规律。本次调查显示,72.2%的受访者认为理论自信表现在“认可并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最后,理论具有实践性。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密不可分。本次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理论自信表现在“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88.6%的受访者认为,“9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是理论自信最坚实的实践基础”。

我们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从创新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三个维度对我国公众的理论自信水平进行了调查。为了便于分析呈现,我们将调查结果转变为百分制,以50分为界,得分越高,表明理论自信的水平越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的理论自信指数为83.27分。其中,创新性得分最高(83.95分),科学性次之(83.55分),实践性排在第三位(82.54分)(见上图)。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优势,受访者表示,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宽广视野”,“立足现实、着眼实际的鲜明导向”,“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质”,“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有显著优势。

超八成受访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进一步坚定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心

科学理论是时代发展的精华,先进政党的灵魂,人民实践的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本次调查显示,82.4%的受访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彰显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实践品格与时代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新飞跃、行动新指南、斗争新武器”;82.9%的受访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展开,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本次调查显示,85.1%的受访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我们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83.2%的受访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以科学的理论逻辑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时代课题与实践挑战”。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次调查显示,83.8%的受访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本次调查显示,82.4%的受访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典范,极大地坚定了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心”。

公众普遍认为,理论的创新性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的发展与丰富,以及理论的开放性与时代精神

继承和创新是统一的。本次调查显示,82.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81.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引领时代进步、并在实践探索与社会发展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体系”。

理论的创新性还表现在它的开放性。自信不等于自满、自信不等于自负、自信不等于自封。本次调查显示,80.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了人类社会优秀的文明成果,并将这些成果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73.0%的受访者认为,理论自信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其他理论体系采取开放态度,批判性地吸收其长处”。

本次调查还显示,81.5%的受访者认为,“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丰富与深化,形成了每个历史发展时期最为宝贵的思想结晶,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

公众普遍认为,理论的科学性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承性,以及理论和中国各阶段国情的统一性

理论必有所宗、有所依,理论自信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其思想的传承性。本次调查显示,80.1%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科学理论的继承和延续”。

80.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在尊重社会规律基础上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80.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深化和拓展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理论的科学性还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特征。本次调查显示,80.5%的受访者表示,“坚持理论自信,就是坚持对科学社会主义一般理论原则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自信”;79.8%的受访者认为,“坚定理论自信,就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不足”。

理论的实践性表现在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于理论实践性的自信,源于它满足了国家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

我们党根植于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根植于人民群众。本次调查显示,78.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使人民群众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反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公众对于理论实践性的自信,源于它满足了国家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本次调查显示,78.9%的受访者认为,“坚持理论自信,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何能有效指导实践,85.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于党和国家工作的要求”;69.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58.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准确把握了时代特征和时代发展主题”。

“四个自信”相辅相成,公众普遍认为,坚持理论自信,有助于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特殊时期为凝聚社会共识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调查显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紧密相连。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受访者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水平越高,其理论自信的水平也相对越高。调查结果显示,越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历经90多年奋斗探索出来的成功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其理论自信水平越高;越赞同“几十年来,我国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制度体系”,其理论自信水平越高;越赞同“一个民族应充分肯定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价值,并对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其理论自信水平越高。因此,要注重“四个自信”的共同促进,实现“四轮驱动”,避免出现短板。

理论自信既来自于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历史沉淀,也源自于在创造性实践中的提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坚持理论自信的意义,78.6%的受访者认为,“有助于避免落入意识形态话语陷阱,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75.9%的受访者认为,“能够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各种困难风险挑战”;65.7%的受访者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坚持理论自信能够充分回应当前全球文化相互激荡、复杂多变的现实”。

本次调查显示,坚持理论自信,“能够在思想观念深刻变动期统一全党思想、凝聚社会共识,为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思想理论基础”(80.0%);“有助于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72.2%);“有助于在新时期新阶段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70.6%)。此外,面对复杂多变、差异性显著的各类社会思潮,有近四成受访者也认识到,坚持理论自信,“有助于揭穿错误思潮的本质,排除西方意识形态对改革的误导和质疑”。

本次调查显示,对于坚持理论自信的重要性,80.2%的受访者认同“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攻坚期,要确保科学地回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离不开对理论自信的坚持”这一观点;78.8%的受访者认为,“没有高度的理论自信,就不可能实现党内思想的统一,就不可能有效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此外,大多数受访者赞同,“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只有具备高度理论自信,才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充分的发展活力”。

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的几点建议

首先,本次调查显示,74.9%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公民应“在回应西方理论挑战的过程中体现理论自信”。如何应对社会思潮带来的冲击,是公众理论自信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次调查显示,越赞同“我们应在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础上,主动应对各种思潮所带来的挑战”,其理论自信的得分越高。因此,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直面各类思潮的挑战,有助于提升理论自信。对于来自西方的理论挑战,一是要通过对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美新社会主义国家等国家发展的过程,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二是要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方式和本质保持清醒认识,牢牢把握住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增强意识形态领导力和控制力。62.1%的受访者赞同,“能否加深对资本主义缺陷的认识,坚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关系到公众理论自信水平的培养。

其次,本次调查显示,73.2%的受访者表示,我国公民应“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中提升理论自信”。理论自信离不开对理论的宣传教育。具体来说,一是要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过程中,注重打造民间话语体系,创新传播形式,注重传播效果,在进行理论传播的过程中强调“接地气”,把高深的理论知识在不曲解本义的基础上通俗化;二是要以时事政策宣传为抓手,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载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和理论支撑。

再次,本次调查显示,61.8%的受访者表示,我国公民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彰显理论自信”。一方面,坚持理论自信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在实践中坚持理论的指导,并推进理论创新。本次调查显示,“能否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科学理论来正确指导实践”(79.4%),是影响公众理论自信的首要因素。另一方面,用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丰富成果,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理论内容。本次调查显示,68.3%的受访者认为,“能否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好反腐倡廉功能”,是影响理论自信水平的重要条件。

此外,还有近半数受访者表示,应“通过培育健全的国民心态来提升理论自信”。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屈辱和新中国成立后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形成了自卑和自大并存的国民心态。为此,一是要厘清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防止出现妄自菲薄的社会心态,同时警惕民族主义的狭隘化和狂热化,防范妄自尊大、盲目乐观的情绪;二是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正视当前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想法设法回应并解决广大公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上一篇:从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读懂中国外交新理念
下一篇:“四个自信”之理论自信:理论自信 底气何在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