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资本论》依然放射着真理光芒——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

《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和规律的伟大著作。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有许多发现,主要是“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由于这两大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两大发现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论证。

今年是《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历经时代变迁,它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依然放射着真理光芒。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要论断。首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分析和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和必然性以及其运行过程和经济社会后果,因此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论》在一些西方国家又成为畅销书。目前,一些西方国家也在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德国《商报》今年4月13日发表《资本论及其剩余价值》一文,其中写道:“直到今天,谁想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一再产生危机,他就绕不过这部著作。”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资本论》第一卷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部著作属于“人类的记忆”,因为它“在世界范围内对社会运动有巨大的影响”。其次,《资本论》所揭示的商品经济规律,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其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特点和有关发展生产力的一些基本原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可见,《资本论》并没有过时,依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和思考。

有益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是从研究商品、货币开始的,这是因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通过商品市场关系实现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但他们所讲的商品生产与流通、市场与货币关系,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讲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关系。《资本论》通过对商品的研究,建立了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论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也需要通过商品市场关系实现,因而《资本论》中阐明的商品经济规律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要遵循的客观规律。

需要注意的是,既不能用商品与市场关系或市场经济制度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不能用它来说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需要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特定生产方式予以说明。马克思一再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辩护论者的方法”的特征是“企图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商品流通所产生的简单关系,从而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只知道“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的范畴,还是根本不能了解这些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也不能对这些生产方式作出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既不能与资本主义画等号,也不能与社会主义画等号。判断社会经济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需要依据其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体系是多层次的,既有处于基础层次的生产关系,又有处于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和末端层次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它既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又与这种经济关系一起决定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那么,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为什么在各种剥削制度中都是非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却会区分为奴隶制所有制、封建主义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呢?这就需要用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特定方式来说明。《资本论》第二卷中讲:“不论生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这就是说,如果非劳动者占有的生产资料成为资本,与失去生产资料、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相结合,这种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就决定了所有制的资本主义性质,决定了特定历史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值得指出的是,虽然都被称为国有经济,但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性质并不相同,原因就在于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依然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因而依然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则是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与作为社会和企业主人的劳动者相结合,因而属于社会主义性质。这启示我们,要搞好国有企业,就要巩固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就要真正落实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益于增强“四个自信”

《资本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并终将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既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特别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这里所讲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不仅仅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且包含着作为转向社会主义“过渡点”的新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概言之,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两方面的发展,都在为转向社会主义创造着物质和社会条件。

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以及财富在一端积累、贫困在另一端积累的两极分化,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都是剩余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各种互相对抗的因素之间的冲突周期性地在危机中表现出来。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驾驭自己发展起来的生产力。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要求。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已融入全球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关系、内在矛盾和经济规律。

《资本论》第一卷问世150年来,资本主义本质关系及其基本矛盾并没有变,因此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也没有消除。但我们也不能无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点。除了生产力在发展,其生产关系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和新特点,如工人劳动时间缩短、工人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社在发展、建立了有利于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新现象和新特点,是资本主义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进行的自我调整与调节,意味着增添了转向社会主义的新的“过渡点”。马克思认为他所看到的资本主义的股份制和工人合作社,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扬弃。工人合作社是“积极的扬弃”,即证明没有资本家,工人阶级也可以组织生产。股份制是消极的扬弃,私人所有、私人经营的私人资本转变为公司范围内的社会资本,是转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马克思已经预见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会出现新的经济制度因素,为转向新的社会制度提供更多的过渡性社会关系。“我把生产的历史趋势归结成这样:它‘本身以主宰着自然界变化的必然性产生出它自身的否定’;它本身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实际上已经以一种集体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只能转变为社会的所有制。”

今天学习《资本论》,就要学习马克思分析问题的辩证方法,坚信在旧制度内部会有新社会经济因素不断积累,由量变最终引发根本性的质变。当代资本主义不是返老还童、青春永驻,离社会主义更远。相反,是不断增添转向社会主义的阶梯,离社会主义更近了。认识到这一点,显然有益于增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有益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为了与资本主义对比进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多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本质规定。《资本论》第一卷就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所谓“自由人”,就是劳动者摆脱了被剥削与压迫的处境,成为社会的主人。“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有的集体性社会结构。“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一个社会产品。这个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做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这里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劳动中个人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产品的个人可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通过这段论述,可以把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特点归纳为:劳动者是摆脱了受剥削与压迫的“自由人”,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人;生产资料归社会公共所有;按照社会需要分配劳动时间于不同的部门,即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制度。《资本论》还指出,在新社会制度中,要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而这一原则的实现,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现实基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这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仍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原理相一致。马克思一贯反对离开所有制关系空谈“公平分配”“平等权利”。在《资本论》第三卷中专设一章,即“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阐明了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背面。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润是资本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工资是工人所有的劳动力的价值的实现形式。“它们表示出新生产的总价值在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中间进行分配的关系。”明确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原理,对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缩小居民收入分配的过大差距、消除两极分化、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在私有制中,按要素所有权分配会导致资本强势、劳动弱势,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必然产生贫富分化。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习近平同志强调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正是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深化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问题的研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具有中国气派、解决中国问题、有利于更好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原理、观点和方法。

 卫兴华 作者为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上一篇:人民日报社论:沿着“一国两制”正确方向行稳致远——祝贺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
下一篇: 2017下半年,中国还将发生这10件大事!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