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五位一体”理论解读(下)

 ◆新发展理念

37、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38、“五大发展理念”的逻辑关系。

“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游离,都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理念内容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理念逻辑看,第一动力、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必由之路、本质要求五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顺理成章、交相辉映。从发展理论看,“五大发展理念”正在“精神变物质”,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既对传统发展进行革新升级,又对现代发展内涵进行全面提升、对现代发展外延予以全方位拓展。从执行操作看,必须将“五大发展理念”统一贯彻、统一落实,一体推进、一起发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

39、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只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内涵,才能更好地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又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都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应把五大发展理念放到“四个全面”战略的总布局中思考和实践,以充分体现其科学指南和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对传统发展进行革新升级,又对现代发展内涵进行全面提升,增强了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理念。

40、如何理解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提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目标表明,“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增量,以促进民生不断改善,使人民群众更加切实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更要看质量,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发展平衡性是指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统筹兼顾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各个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发展包容性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共同发展,使全体人民公平合理地分享发展成果。发展可持续性是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1、如何理解创新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42、如何理解协调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43、如何理解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44、如何理解开放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让更多台湾普通民众、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受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45、如何理解共享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46、为什么说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首先,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我国发展理念新的变革和创新,要求我们在发展行动上必须适应新的发展理念的要求,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进行深刻调整。其次,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我们直面发展问题的根本选择。用新的发展理念化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开拓发展新境界,是一场深刻变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要同时坚持而不是只坚持其中一个或几个;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要全面落实而不是只落实其中一个或几个。坚持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需要树立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深化改革,开拓前进。

47、为什么要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是从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发展的速度、结构和动力都发生深刻变化。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传统要素供求关系,以及生态环境等外部约束都日益趋紧。人口老龄化加快使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下降、劳动力供求关系趋紧,导致企业用工成本明显上升。工业化、城镇化对耕地的占用与耕地保护红线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建设用地成本持续上升。随着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我国引进先进关键技术的难度和成本也在加大,与国内要素结合形成的发展驱动力有所减弱。在传统要素优势和比较优势弱化条件下,必须通过加大创新力度推进结构升级,实现增长动力机制的转换,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第一,加快破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满足需求变动趋势为核心推动供给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 蓬勃发展。第二,把握消费由模仿型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的趋势,更好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以新消费需求引领新供给创造,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生产和消费同步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第三,把握投资由传统产业和房地产投资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转变的趋势,更好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第四,把握出口由传统要素成本优势向新的综合比较优势转变的趋势,通过创新升级继续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

48、如何理解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从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这是一项加快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最了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对市场供求关系和创新需求最为敏锐,最能发现和把握创新的方向,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主要载体。我国现阶段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这些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决定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企业是创新主体,企业的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在创新活动中的引领作用;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要健全技术转移机制。

49、如何理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交通一体化,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十三五”时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落实顶层设计的关键时期,要立足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任务,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第一,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第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载体和基础。第三,统筹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任务,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50、为什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包括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等。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保护宝贵的国土空间资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在国土空间开发方面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缺乏统筹规划和严格管制,布局不合理,随意性大。由此带来人口、经济分布与资源环境条件不匹配,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被挤占,耕地、森林、草地、湿地、湖泊、滩涂被大量无序开发和破坏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强调“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就是要从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出发,通过制定我国空间开发的大蓝图,明确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基本框架,把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确定下来,控制好各类开发活动,从而持之以恒地有效保护必须保护的国土,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净土。

51、如何理解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就是在现有试点基础上进行整合,确定若干区域,统一组织、集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的试点,集中试验一批创新的制度和举措,发挥相关试点试验的协同效应,提高生态文明领域试点试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统筹解决跨区域、跨类别、上下游等一些老大难问题。在试验方式上,一是统一名称、适当归并,二是统一组织、加强配合,三是规范程序、有序推进。在实验内容上,一要根据必要性进行试验,二要根据相关性进行试验,三要根据实用性进行试验。在实验成果上,要把可复制、可推广作为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基本要求,一旦形成阶段性的成果,要抓紧进行总结,并及时形成推出面向全国的政策举措。

52、怎样理解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这是“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要求,也是适应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求的能源体系时代特点。对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能源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能源安全面临巨大挑战,能源开发利用的清洁化水平低,能源消费导致碳排放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因此,在绿色发展大背景下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问题导向。另一方面,“十三五”时期,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体系,要突出几项重点目标任务:一要实施节约优先战略,扎实推进能源革命;二要实施立足国内战略,多元发展,着力增强能源供应能力,提升能源自给率;三要实施绿色低碳战略,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体系清洁化和低碳化;四要推进能源改革创新。

53、为什么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并提出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这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新导向,是重要的环境管理理念和战略的转变,即由“数量减排”转向“质量改善”,使环境治理成效与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更加贴近,让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上有明显的获得感,意义十分重大。在环境绩效管理上,“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时期均是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导向的,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对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必须继续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环境质量导向,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十三五”时期,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一要强化质量目标导向,完善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目标体系;二要注重分类指导,提出一些区域差异化目标要求,力争部分地区有亮点、树标杆、做样板,重点区域要率先取得突破;三要推进综合施策,结构、工程、技术等多措并举,经济、法律、教育多管齐下;四要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大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力度;五要严格政绩考核;六要完善工作格局,七要认真落实环保督查巡视制度。

54、怎样理解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和沿边开放城市,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区域,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由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仍然呈现东快西慢,沿海强内陆弱的特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立足各地的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和区位条件;二是和国内的区域协调发展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和落实“一带一路”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一要加强内陆延边地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二要内陆延边地区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三要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

55、为什么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我国自贸区建设起步于2002年,经过10多年的努力,陆续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国一东盟、中国一巴基斯坦、中国一智利等14个自由贸易协定,涉及12个国家和地区,遍及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欧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自贸区建设明显提速。2014年启动了中国一斯里兰卡自贸区谈判,2015年相继签署了中韩和中澳两个自贸协定,加快推进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这为深化我国对外经贸合作、提升区域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主要考虑是:第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顺应全球自贸区发展大势的需要。第二,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金融危机后提高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话语权的需要。第三,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重大选择。

56、为什么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通过发展带动脱贫,大规模实施扶持开发,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我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球减贫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贫困人口问题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目前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2014年,全国贫困人口仍有7000多万,且多处于生存条件恶劣的荒漠化区、高寒深山区、灾害频发区,往往“无业可扶”,失能、残病、孤寡人口比重高,处于“无力可扶”状态,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较大。必须深刻认识做好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 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第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第二,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第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57、为什么要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这是“十三五”时期促进就业创业的重点工作,是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重要内容。深刻理解这项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任务,切实落实好并取得成效,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意义重大。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出现新的变化。从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开始呈下降趋势,2013年16 — 59岁的劳动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口因素是短期不可改变的稳定因素,所以可以预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的趋势仍将持续。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一是化解产能过剩、推动国企改革,使隐性失业显性化,部分地区下岗压力增大,下岗人员的技能不适应再就业岗位。二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部分企业困难加重,一些小微企业迫于生存压力减员会增加失业问题,这部分人的技能也与市场岗位需求不适应再就业困难很大。三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群体成为新增就业的主体,他们对岗位的选择性增大,其中有些人不愿意从事脏累和自由度小的工作,这部分人的就业期望值与市场岗位需求差距较大。四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但技能型人才远远满足不需要。五是新技术的应用也对传统就业模式形成冲击。六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民工数量增加快。七是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就业岗位转移流失较多。

58、怎样理解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

收人差距缩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要缩小收入差距,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重点是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人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可以说, 这些既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从中等收入国家顺利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重要保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着力点主要由:一是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缩小收入差距。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二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实施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益分享比例,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三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是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 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强税收调节力度。

59、为什么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关乎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涵盖各群体、针对各类基本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保障人群迅速增加,待遇水平不断提高,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为全面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迫需要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一,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客观需要。只有建立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让社会成员更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积极性。第二,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形势将发生显著变化。第三,这是解决社会保障制度内在问题的客观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经过扩面提标的快速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未体现精算平衡原则,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不合理,制度设计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基金收支自求平衡能力较弱。二是社会保障责任分担机制不合理。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条块分割,统筹层次较低。

60、完善养老保险体系有哪些新的重大举措?

完善养老保险体系是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完善养老保险体系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整合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时期养老保险体系的重点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二是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这主要是为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调剂能力,更好体现制度的公平性,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在全国范围的顺畅流动。三是从多方面增强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能力。四是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这是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五位一体”理论解读(上)
下一篇:解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防范金融风险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