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张妹芝:全国政协委员、省文化厅厅长
何香久: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沧州市委主委、沧州市政协副主席
钱宗飞: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文联副主席
文化事业的发展,最根本出发点是满足群众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如何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物尽其用,如何让文化事业惠及更多百姓?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展开热议。
搭建好平台,补齐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短板
新闻背景:2016年,我省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截至去年底,全省建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09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222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成。
两会现场:“对于我省来讲,要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需要努力搭建好平台。”张妹芝委员说。
张妹芝委员告诉记者,2014-2016年中央安排各项文化专项资金年均增长率达33.5%。在中央支持下,我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流动图书车、流动文化车等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推进。
“农村原本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洼地’,这两年越来越好了,农家书屋等覆盖率越来越高。”经常在基层走访调研的钱宗飞代表感触颇深。但他也坦言,目前我省文化设施建设仍然欠账不少,各地发展很不平衡。
“比如在我的老家阳原县,想办一场美术展,最发愁的就是场地。没有专业的美术馆,只能借助企业家赞助的临时场馆,由于场地狭小,一次只能展出二三十张画,效果大打折扣。”钱宗飞代表说,除此之外,一些县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陷入空闲窘态,有的被挤占挪用,有的资料残缺、设备老化,文化设施成了摆设。
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张妹芝委员的注意。她说:“县级文化设施建设多年来没有纳入国家扶持范围,目前中央对我省县级馆补助标准为10万元/年、乡镇为2.5万元/年。由于一些地方对文化事业重视程度不够,有限的补助让许多县乡文化场馆运行捉襟见肘。”
对此,张妹芝委员建议,把县级文化场馆建设纳入国家扶持范围,中央财政对贫困县予以倾斜,提高贫困地区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
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让公共文化设施活起来
新闻背景: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法律明确了各级政府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责任主体,同时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上升为法定原则。
两会现场:钱宗飞代表认为,让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大势所趋。“在政府指导下,社会力量可以通过兴办实体、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这对于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很有意义。”
在这方面,廊坊市已有探索。固安县孔雀城社区有一个2000平方米的幸福图书馆,图书馆环境优雅,24小时对外开放。该馆由京冀政府部门主导推动,华夏幸福基业公司投资建设,是首都图书馆在北京市域外的唯一联盟单位,打通了京冀图书馆公共服务渠道。
此外,代表委员们还提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把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也明确纳入公共文化设施范畴。
“这将带来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倍增的效果,是盘活存量资源、提高综合效能的有力举措,我们期待地方尽快出台细则,让好政策早日落地。”何香久委员说。
钱宗飞代表认为,要让公共文化设施“活”起来,必须摒弃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把触角伸下去。
“公共文化场所要积极探索文化服务新方式。”何香久委员举例说,图书馆不一定是单纯读书借书的地方,美术馆也可以更接地气,举办一些文化讲堂、艺术沙龙活动。群艺馆、文化馆也可以发挥优势,开展文艺辅导工作,培训业余文艺骨干。
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增加文化产品多元供给
新闻背景:2016年底,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
两会现场:采访中,何香久委员讲起他在调研中看到的一些现象。
“在一些农家书屋,适合农民阅读的实用书籍很少,却摆着《英汉词典》《资治通鉴》等大部头书籍。”在何香久委员看来,缺乏地方特色,可能会让公共文化服务陷入泥沼。
如何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转变思路?何香久委员认为,要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公共文化服务不是填鸭式喂养,服务对象也应参与到多元化内容创作中,说出自己的需要。”
“应建立公共文化需求表达和决策参与机制。文化管理部门应通过调查研究,广泛汇聚民智民力,形成群众文化需求表达、意见搜集和参与反馈制度。”何香久委员还建议,要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增加多元供给,为群众量身打造文化产品。
代表委员们提出,一些地方通过发放文化惠民卡等,让群众自主选购文化产品,不失为有益尝试。这不仅能够活跃文化消费,还能引导文艺院团等机构按照群众需求进行创作生产。
“要推动文化资源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拓展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代表委员们认为,公共文化设施应搭乘“数字快车”,以满足更多群众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