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好我们的精神基因:代表委员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今年两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成为代表委员热点关注的话题。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组向新闻记者开放查询。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全国政协委员王小燕今年带来《在文艺宣传中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提案》,王小燕委员说:“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然而现在有不少人淡忘了中华民族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力量和智慧认知偏少,甚至有一部分的青年还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责任重大。”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一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较高的关注度,在他今年带来的5份议案和20份建议中,有7份关于传统文化的议案和建议,如“将元宵节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建议”、“实施文庙等‘儒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的建议”等。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中国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传统文化传承要贯穿国民教育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之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亮相“部长通道”接受记者提问时谈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固本的工程,需要覆盖到教育的各个阶段,融汇到教材体系,并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拓展校园文化,传统戏曲、书法、国画、中药以及传统体育等等进校园,拓展校园文化培养沃土。
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和生活方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事项,比如家族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比如学生们每天都接触的校风校训。
王小燕认为,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一系列国民教育的深入、礼仪规范的讲解、文艺作品的创作,使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
全国政协委员赵光育认为,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跨部门、跨机构、跨学科的合作和融合,要在幼儿园、中小学选取体验性、趣味性的内容,通过活动周、主题班会等方式,开展普及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着重将少数民族歌舞、手工艺、体育等非遗项目与音体美课程相融合。在大专院校设置民族“非遗”专业,以职业院校为主体,培养“非遗”技艺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蔡建国认为,国家相关部门要组织编纂质优的海外华文教材。海外华文教材种类繁多,所传授的价值理念各异,内容也不够权威性。要继续加强海外华文教材的优化和编纂,适应本土化华裔学生的使用和学习。
传统文化的传播要老少皆宜
在3月2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中,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给中外记者分享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春节期间,我被《中国诗词大会》吸引,连着看了好几个晚上。我上二年级的小孙子也跟着,用他课堂里、书本上学到的那点唐诗宋词跟着参与答题。我看到选手‘百人团’里面有古稀老人,也有学龄儿童,有工人、农民、硕士、博士,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这样的节目是老少皆宜。”
民盟中央在今年《关于加强我国戏曲教学数字化的提案》中提到,要借助互联网平台让传统戏曲活起来。开设相关微信公众号、微博,将影响资源精华部分制成“小视频”,方便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传播。在主流直播平台上开设免费的戏曲直播频道,将丰富多元的戏曲艺术呈现给更多年轻互联网用户。采用3D摄录技术,拍摄高质量的戏曲3D影片,组织进行公益演出,并将部分影片赠予院线、电视厂家,鼓励其以广告视频、影院暖场视频等方式呈现给更多观众。
全国政协委员屠杰认为,要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探索贴合时代特点的新做法,如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张贴宣传图文、通过各类文艺形式等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加大比例地拍摄与播映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影视和纪录片、在媒体上开办专栏或专题节目。同时,要发挥中小博物馆在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的功能作用,通过投影、文字说明书、语音播放、二维码扫描、“信息组团”等方式,将效果最大化的显现。(胡杨 据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组向新闻记者开放查询的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