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社科理论名家丁酉新春寄语:心系梦想笔墨生辉

 突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和经验”研究

曲青山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党的历史和党史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撸起袖子加油干”,认真完成中央交办任务,忠实履行党史研究、党史宣传教育、党史纪念活动、党史资料征集等各项职责。我们将突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和经验研究,深入总结好、研究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的伟大实践和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大力加强党史宣传教育,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守好党史舆论阵地,主动应对、有力反击各种歪曲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抹黑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等错误思潮和舆论,推动开创党史工作新局面,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发挥应有作用、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看清趋势积累更多的文化能量

李德顺

新春之际,我最想说的是:随着世界经济泡沫的破灭,由资本过度膨胀所衍生的文化泡沫也正在破灭。我们的文化界,特别是学术和思想界,很需要关注这一历史大势,首先让自己摆脱浮躁心态,坚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认真真地研究和探索一些切实的问题,为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的前途,积累更多的文化能量。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我期盼的法治梦

王利明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出“中国梦”,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法治梦是中国梦的应有内容,与中国梦紧紧相连,法治的进步将强有力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我们每个法律人都有一个法治梦。作为一名法律人,我的法治梦就是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生活幸福。

我期盼的法治梦首先是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仓廪实而知礼节,贫穷难言法治。如果人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又何谈尊严、权利与秩序?人民生活富足是实现法治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前提。人们安居乐业就要能够看得起病,买得起房,上得起学,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人们要有稳定的、有尊严的工作,需要清洁的空气、健康的食物、舒适的生活环境。

我期盼的法治梦,是人民要能充分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追求社会公正是人们千百年来的理想,也是人民幸福的内涵,只有在法治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的公正。法治能够通过有效分配社会资源,解决公民生老病死的社会保障问题,保障公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在法律面前,不管个人之间在身份、能力、财富占有等方面有多么大的差异,都是平等的。这种在法律面前的平等不仅是形式意义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实质意义上的平等,要从结果的层面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幸福感。法治下的公平正义还意味着,发生争议后,合理的诉求能够有畅通有序的表达渠道和程序,合理的诉求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满足,各类纠纷能够得到及时、公正的解决,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执法机关能秉公执法,司法机关能公正裁判。弱者能够得到法律的关爱,人权得到充分的保障。公平正义的光辉普照每一个人,温暖每个人的心。

我期盼的法治梦,是人民生活要有安全感。安全感既是法治的尺度,也是法治的目标。安全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来源,只有安全而自由的环境,才能极大地激发每个人的创业创新。

我期盼的法治梦,是人民生活要有尊严感。现阶段,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情况下,应当把维护个人尊严提到重要高度。法治梦应该也是人民生活的尊严梦。每个中国人都应当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

法治梦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每天的言行,都可以为法治梦做出一份努力。我们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跟法治梦息息相关。法治梦不是不可捉摸的烟云,不是痴人说梦,而是离我们越来越近的目标。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思想随时代转型:从“求变”到“求治”

杨光斌

人们的思想观念往往滞后于时代,中国政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更是如此。思想的敏锐性取决于对时代性的把握和应对,那么,我们这个时代是什么样子呢?就是世界秩序处于转折的节点,过去300年由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正在衰落,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路上。

面对这样的“时代性”,中国政治学乃至整个思想界都需要重新定位,学科方向需要转型。首先,思想随时代转型,是人类3000年文明史的一般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思想,任何重大思想都是回应时代性问题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问题,自然会有不同的思想。一部西方政治思想史就是思想变迁史。其次,中国有西方意义上的社会科学也就100年的历史,这100年当中既有西方各种思想在中国这块大地上竞争的阶段,又有“革命政治学”占主导的阶段,还有向西方社会科学学习的阶段。也就是说,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100年来一直在“求变”。

时间是最好的答案。曾经被视为“普世价值”的自由主义民主,在西方国家内部也遭遇到空前的挑战,因此才有英国脱欧公投和美国特朗普当选,这些大事件标志着西方的衰落。换句话说,那些曾经被奉为“法宝”的思想,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甚至还是制造问题的根源,如何再用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的比较,不是比谁更好,而是比谁更不容易,比谁困难多,比谁能克服困难。中国的实践成就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一枝独秀,治理成就甚至可以和西欧的不少发达国家媲美。这种成就的背后,固然是政治的实践智慧起了决定性作用,即不被流行学说和思想所左右,保持政治定力;而实践智慧则来自5000年文明基因,其中“致治”思想尤其发达。因此,对于一个能有效治理13亿多人口的国家、拥有5000年不曾中断的文明体而言,是时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总结这一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了,而“致治”是治理的思想富矿,“求治”的思想和学科建设,应该是一个基本的方向。

“求变”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变”的结果是否更好?世界政治的真相不是如此;“求治”并不否定“变”,是在治中完善,方向和结果相对是确定的。研究方向不一样,思想与实践的距离远近就不一样。没有时代性的社会科学属陈腐之学,错误方向的研究则是无用劳动。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理论是我手中的灯笼

梁衡

我不是理论工作者,但我离不开理论。我的人生内容有新闻、文学、从政等多个方面。这只是几种业务实践,或者也算是几个饭碗。但实践不能指导实践,只有理论才能指导实践,要想业务好一点,就要兼习一点相关理论。比如:写文章兼习文艺理论;写新闻,兼习新闻传播理论。这好像走夜路手里提一个灯笼,或者举一个火把。灯笼火把照不远,能照见脚下的路也就够了。至于照得更远那是专业理论工作者、理论家、哲学家的事。但那就不是灯笼了,是灯塔。照得很远,为所有的人照明。我敬畏他们。

(作者为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更有建树

顾海良

辞旧迎新之际,对2017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寄予更大的期望,特别期望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上更有建树。

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树立“问题意识”,既要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要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特别要加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形成具有原创性学术思想和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科和学术体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发展,要善于融通哲学社会科学各方面的资源。要把握好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理论、文化和学术资源。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其中蕴含的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文化和学术资源弘扬起来,赋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形式和新内涵。要把握好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对于国外的包括西方国家的各种“异样”、“异质”的思想文化和学术思潮,要以交流、交融和交锋等多种方式对待,既善于摒弃和批判这些思想文化和学术思潮的糟粕之处,又注重吸收和借鉴其中存有的菁华之处。对于国外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种资源,不应当妄自菲薄,将其视为“信条”而顶礼膜拜;也不应当妄自尊大,将其说得一无是处,拒绝加以研究和作出鉴别。

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以教材体系建设的新成果来体现、支撑和传导学科体系发展的新成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信念和信心,形成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提升国家教育力量和文化软实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提升中国理论,建构“理论上的中国”

韩庆祥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后,我们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和文化。所以,我们一些学者比较关注西方的学术著作、学术概念、学术思想、名师大家。这对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提升我们的学术研究水平、了解西方思想文化具有一定积极意义,还应继续研究。同时,在有些人身上出现了某种“西化”倾向,“耕了西方地、荒了中国田”。就是说,对西方的概念、范畴、命题、思想、理论、思维比较了解,较注重研究西方议题,而对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中国问题缺乏真正深入的研究,在学术研究中,没有真正形成我们自己的概念范畴体系,也没有真正形成我们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结果是理论创新动力不足,缺乏真正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和思想。2017年,期望我们的学术理论能像马克思写《资本论》那样(即通过研究他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而写出来的,形成了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论断新思想),多关注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多研究中国议题,提升中国理论,建构“理论上的中国”。

(作者为中央党校副教育长、科研部主任)

实践呼唤理论释放正功效

文 魁

理论是有功效的,既可以释放巨大的正能量,促进人类进步;也可以产生意外的副作用,影响社会发展。理论的功效取决于理论的品质和人们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理论的品质在于能否和以何种程度揭示事物的真谛和运动规律:理论的运用在于从实际出发和取得成效。

理论的正功效,来自科学认知。成功的实践,只有科学的解释才能使经验具有理论价值,进而释放理论的正能量;失败的实践,只有科学的诊断才能使教训转化成理论的警醒,进而成为成功之母。

理论的副功效,来自理论误判。成功的实践,不能做出恰当理论分析,不仅会坐失发现科学事实的宝贵机会,而且还会以成功经验的面具误导更广泛的实践;失败的实践,不能做出科学判断和机理分析,则可能引导实践从一个误区进入另一个误区。

实践呼唤理论,理论大有作为。希望《理论周刊》继续发扬光荣传统,在释放理论正能量、减少理论副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理论的功效,自觉培育人们的理论素养。

(作者为首都经贸大学原校长)

不偏执,不极端,正者无敌

陶文昭

2017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越是如此,越要用平常心对待。世事无常,心当有常。以平等的眼光,平静地看世界。以平凡的手段,平和地治国家。

在国外,特朗普黑天鹅般地胜出,2017年美国内政外交必将出现新变数。极具个性的特朗普,与同样桀骜不驯的当今国际上一干风云人物,或将引出一些戏剧性的意想不到的事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笃定的战略不变。即所谓,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以强大的国力为基础,中国平等地看世界,面对强权,不卑不亢,不倨不恭;平静地看问题,面对矛盾,从容淡定,不慌不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在国内,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新常态新起点新征程,大国治理费思量。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在风雨兼程中日臻成熟,坚定了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十八大以来,民族复兴、四个全面、五大发展、五位一体,治国理政的四梁八柱基本确立,重要的是落实执行。政贵有恒,不急不躁,积跬步以至千里,以定力和耐力,在平凡中显真功夫。

政策的执中,源自心态的平和。一方面,实现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需要进行伟大斗争。另一方面,越是任务艰巨,越是情况复杂,越要沉着冷静。每临大事有静气,无须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运筹帷幄,了然于心,既居安思危,又临危不乱。不偏执,不极端,正者无敌。心平益修身,家和万事兴,治国平天下亦当如此。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上一篇:如何更好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下一篇:坚定维护核心 坚决听党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