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互联网上表层杂音渐消、深层潜流涌动的一年。各类热点事件的平均热度与2015年相比下降明显,网上舆论的弹性和张力有所收缩。然而一些涉及城市普通人生活的“现象级”事件,一旦在社交媒体传开,烈度比往年还有所上升。网民关切点的转换,提示当下社会生活基本面已发生微妙变化。
一、政府对互联网治理保持高压态势
2016年以来,有关部门依法关闭了上百个传播歪曲党史国史的公众账号,对论坛、微博等平台上歪曲党史国史的内容也进行了查处。
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网络安全法》,从专业角度界定了网民的权利和义务。它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同时,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不得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宣扬恐怖主义、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等。
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重点,从敏感议题、重点网友转向网络平台,“重基本规范、重基础管理,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强化网站主体责任”。
二、“正能量”宣传在社交媒体赢得话语权
在网上正能量宣传方面,借长征胜利80周年,58家网络媒体参加“长征路上奔小康”活动,相关网络新闻共有21.5万篇,微博话题“长征路上奔小康”“筑梦长征路”等总阅读量超10亿。红军“半床被子”的故事在社交媒体打动年轻网友。
2016年10月,由中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反腐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播出。专题片采访了案件当事人,穿插办案人员、专家学者的讲述和分析,引起“震撼”的社会反响。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土豆网等设立视频专题页面,累计播放量超过1000万次。外媒对“中国现代史上最强反腐手腕”也给予高度评价。
三、舆情热点向城市居民群体转移
2016年舆情热点更多关联到城市居民群体,如教育类舆情(如常州“毒土地”事件、北京等多个城市“毒跑道”事件、湖北江苏“减招”风波),医疗类舆情(如广州医生陈仲伟被患者杀害、大学生魏则西之死、山东非法疫苗案),金融类舆情(如股市“熔断”、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案),各城市新一轮楼市调控,网约车合法化进程,如家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等。这些提示舆情事件利益受损群体有向国民主力阶层扩散的趋势。
四、“广场式舆论”与“茶馆式舆论”背离
近年来,在微博、BBS、新闻跟帖等公开的“广场式舆论”中,意见比较一致,拥护政府和体制的声音占了上风;对公共治理的“吐槽”下沉到微信群、线下私人聚会等小众、私密的“茶馆式舆论”中。在当前的社会转型中,如适度包容网民公开发声,让网络反映基层治理存在的矛盾,提出意见诉求,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社会舆论下沉,有助于公共治理预警机制的有效运转。“广场式舆论”风平浪静不一定就能高枕无忧,还需要仔细体察“茶馆式舆论”的潜流和线下的社会问题,毕竟直面矛盾、解决问题才是釜底抽薪的舆情应对。
五、全民法治意识增强,对热点案件关切不减
2016年初,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广州与新闻媒体座谈,提出司法机关要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共同建设法治社会的命运共同体。以微信公众号“﹫长安剑”为代表的政法新媒体,提供权威信息源,推动舆论场理性监督政法热点事件,而非发动情绪化的“舆论审判”,促成网络舆情“拨云见日”而非“煽风点火”。
从2016年7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所有公开开庭的庭审活动原则上均通过互联网直播。司法体制改革迅速推进,重审疑案,平反冤案,得到舆论广泛好评。网民关注多年的聂树斌案,由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6月决定依法提审,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
六、在网络热点问题上,意识形态因素凸显
近年来,网上对于改革前和改革后两个历史时期存在理解上的分歧。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中利益受损的人群,表现出对计划经济时代的怀念。面对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现实,网络舆论场上强调公平的声音大于强调个人自由的声音。
回望近两年的意识形态舆情,产生诸多分歧和争议。“十三五”期间,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攻坚克难时期,需要官民之间、社会各界对变革的节奏和力度达成谅解,同时克服来自“左”“右”两个方向的杂音干扰。
七、两岸三地、境内外舆论场交融
2016年大年初一夜里,香港旺角因无牌小贩与到场的食物环境卫生署人员冲突,香港本土派人士赶来,演变成骚乱。而此前铜锣湾书店事件,各方对“一国两制”的前途深表关切。2016年10月香港特区立法会两名候任议员在宣誓仪式上刻意以侮辱性词语称呼中国,并展示标语宣扬“港独”,引起轩然大波。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104条“释法”,明确规定不依法宣誓即丧失公职资格,表明中央政府坚决遏制“港独”的立场。
台湾方面,在蔡英文胜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1月20日晚,大陆有2400万注册用户的百度贴吧“李毅吧”发起“帝吧出征”行动。网友登陆“脸书”(Facebook),到蔡英文和台湾深绿媒体账号下发帖抗议,表达对国家统一的支持和捍卫,8小时内刷出40000条评论。两岸青年网友的“表情包”大战,以各自的美食、美景和“感人的诗歌”来过招。这样的隔空对话对于两岸渐行渐远的民意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交流。
过去一年,中外关系呈现波诡云谲的局面。南海仲裁案中,中国网络舆论同仇敌忾,坚决支持政府“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的立场,与西方舆论分庭抗礼。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在“最终裁决”出台前后连发两条微博,以“中国一点都不能少”为标签,配发一张包含南海诸岛的中国地图,共转发528万,收获评论19万条,点赞约132万。24小时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27亿。
(祝华新 潘宇峰 陈晓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