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接连不断。这里仅从我国理论学术界关注的诸多热点中,选取十个方面略作梳理和概述,借以管窥当今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发展变化之一貌。
十三五:规划蓝图付诸实践,中国发展行稳致远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3月中国进入“两会时间”,“十三五”规划纲要获得批准。“十三五”更加成为一种鲜明的时代标识。
学者认为,“十三五”时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艰难跃升时期,将是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也是跋涉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关键一程。“十三五”影响的绝不仅仅是中国,过去是美国打喷嚏全球经济就感冒,现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地位和影响愈发凸显,“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也关乎世界经济的走向,将左右世界经济能否复苏向前。
学者认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本特征,揭示了我国改革与发展实践互促共进的演进规律,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作为具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新理念,既是对我国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也是应对人类发展全球性困境的“中国智慧”。
学者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简政放权等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要素价格等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深化改革使国有企业做到生产能多能少、员工能进能出、企业能生能死,通过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于12月14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总结了2016年经济工作,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获得提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在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消费、新经济、创新、就业、增收减贫、生态环保、“走出去”、全球治理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这标志着“十三五”时期开局呈现良好态势。
文化自信:高规格座谈会清晰展现文化强国的中国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一系列高规格座谈会,继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以后,于2016年上半年又主持召开了三次高规格座谈会,分别是: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学者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一系列高规格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从这些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时,也一再强调文化自信问题,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来自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来自创造文化新辉煌的强大物质基础、精神积累与制度保障,来自高度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是中国道路的历史来源、精神支撑和高点优势。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根本上有助于增强和丰富对中国道路的自觉和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以创新为动力,以开放为取向,以人才为根本,坚持文化内容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并重。
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座谈会上所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当今时代中国思想理论领域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清晰展现了文化强国的中国逻辑,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支撑。比如,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事关”来阐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所提出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论”,为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任务,对思想理论界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要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首先需要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问题。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自信心的不足,归根结底是文化自信心出了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和理论语境之中,这不仅仅是一个转变理论表达方式的问题,而且是学术研究的目的、立场和方法问题。要大胆地破除西方迷思,树立中国自信和中国主体意识,坚持从中国出发、从实践出发、从问题出发,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着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北京城市副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聚焦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
学者认为,要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放在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下认识,把区域发展政策与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把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有机结合。京津冀地区处于从都市圈向城市群的过渡阶段,应优化区域城市体系结构,完善城市群差序化格局。“北京城市副中心”概念的提出,已经超出了“北京城市建设”的本身,是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探索,可以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突破。通州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地区,在建设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要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从更高层面实现城镇化,为更多的城市副中心建设提供借鉴,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与标杆作用。
学者认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首先,应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为先导,先规划后实施,实现低碳智能、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目标。其次,要避免“摊大饼”的做法,注重城市文化特色和生态环境,建设既有中华文化特色,又能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特色的国际化都市群,创造城市发展的历史。再次,要注意避免与北京其他区域建设的失衡。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宣誓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新的伟大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宣誓。
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是引领党和人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这篇政治宣言为8800多万党员注入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强大正能量。
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赋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阐明了我们党是从哪里来的,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出发;我们党在95年的奋斗历程中是如何不忘初心,干了什么,又是如何一路走来的;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党如何坚持不忘初心,还要干什么,要到何处去。可以说,这八个字既是这次大会的主题,又是这次讲话的灵魂,贯穿了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贯通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党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自己、把握时代,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必须“不忘初心”,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优化政治生态:新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
10月24日至27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学者指出,六中全会就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提出了全面要求,并作出了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准则》和《条例》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是新形势下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的制度安排。
学者认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应突出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一重点,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要以思想建党为根本,以制度治党为保障,以从严治吏为重点,以党的作风建设为主题,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基础,以严明纪律为治本之策,以抓基层为固本之举,以反腐倡廉为关键,使管党治党走向严、紧、硬。六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对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符合我国宪法精神和原则,是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效衔接的重要措施,是中国特色反腐败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可以预见,一个在党的领导下,以党的纪检和国家监察为主导,以相关执法、司法机关为配合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格局必将形成。
学者指出,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是党的政治生活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体现了共同意志与共同心愿的高度一致,表明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成果、政治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的高度统一。历史证明,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源头。党内出现的某些政治生态问题,是破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来的结果。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被破坏,纪律底线被突破,将引发政治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都不能松。
G20峰会:中国理念助力世界经济发展
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简称G20峰会)在杭州举行,习近平主席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会议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达成《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等30项协议。
学者认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一些经济体甚至出现了经济倒退。反观中国,虽受到内外环境影响,经济有所下行,但依然保持了稳定的中高速增长。2016年是中国全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年,预计全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超30%,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稳定器”和“发动机”的作用更加凸显。此次G20峰会搭建了一个平台,向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让中国智慧可以助力世界经济发展。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向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了信心。“真诚”“务实”“包容”“鼓舞人心”成为各界评价这次演讲使用最多的词汇。
学者认为,经济复苏和增长始终是G20的主要命题。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去全球化浪潮迭起、成员国经济分化明显、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剧烈的大背景下,G20峰会能开出什么样的“药方”,既考验着G20的功能和发展前景,也考验着中国的主场外交能力。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此次G20峰会达成的若干协议,从三个维度对此作出了回答:第一次将G20的短期议程延伸到了长期议程和深层治理层面,为G20平台创新奠定了基础;立章建制,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了顶层设计;提供中国方案,分享中国经验,宣示了中国外交和经济理念。这些成就所凝聚成的“杭州共识”,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为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拟就了一份清晰的“收获清单”。G20峰会上提出的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响应。
三权分置: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拉开帷幕
10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正式提出:中国将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预示着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拉开帷幕。
学者认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土地承包权主体和经营权主体发生事实分离,这个重大变化对土地制度设计提出了新要求。“三权分置”顺应了广大农民特别是大量进城务工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和继续务农的家庭以及下乡的工商资本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
学者认为,“三权分置”的根本是落实集体所有权,基础是稳定农户承包权,通过开展承包地“确实权,颁铁证”,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三权分置”的关键是放活土地经营权,要鼓励探索创新,尊重农民选择,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重大制度创新,管长远、管根本、管全局。推进这项改革,有利于形成创新发展的农村产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利于推进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增进农民财产权益,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
11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办。大会的主题是“创新驱动 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此次大会旨在搭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让各国在争议中求共识、在共识中谋合作、在合作中创共赢。
学者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四项目标”,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导航仪,指明了新方向。其一,平等尊重是基本要求。协调网络空间冲突,制约网络霸权国家,避免其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技术、标准、规则与话语权的滥用,就必须尊重网络主权,促进国际互联网法治,推进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增强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平等互信与合作。其二,创新发展是关键内容。互联网的特质在于分享,分享的根本在于创新。要以观念更新、思想解放和规则革新,推动技术与应用的全球分享。尤其是要打破核心技术和标准的垄断,不能仅由个别国家把控别国供应链的命门,在互联网核心技术、标准与产品上通过多方竞争,促进透明,形成均衡,维护安全。其三,开放共享是应有之义。技术创新驱动实践发展,分享经济、网络出行、普惠金融、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力推动“互联网+”,开放的互联网带来无限可能,让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凝聚成声息相通、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其四,安全有序是根本支撑。应充分重视和认真解决网络空间存在的军事化可能,直面信息泄露、网络窃密、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的泛滥。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联合起来,共同应对网络攻击、网络监听、网络监控以及网络恐怖主义等全球公害,维护国内网络空间的空气清朗,维护国际网络空间的和平稳定。
学者指出,在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并日益成为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基石;而今年提出的网络空间“四项目标”,更明确坚持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根本的理念,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标志着国际网络空间治理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蕴含着当今互联网时代人类利益攸关、命运相通特征的倡议和方案,充盈着对人类共同命运与人类福祉的深切关怀,彰显了中国方案的智慧与担当。
聂树斌案改判:中国法治进程中具有标杆意义的事件
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聂树斌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深入思考。
学者认为,聂树斌案是我国法治进程中具有标杆意义的重大事件,注定要在共和国法治史上留下一个沉重的注脚。正义虽然迟到了,但终究没有缺席。最后的判决无论是程序还是实体都给出了公正的结果。案件得以再审并纠错,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其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高度重视冤假错案的纠正和防范。其二,社会普遍且持续的关注。其三,人们司法观念的进步,其中既有对冤错案件认识的不断提升,更有对纠错价值、疑罪从无观念的重新认识。其四,本轮司法改革所带来的契机,如异地复查方式的采用、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设置、律师的全面介入并充分阅卷等,这些程序方面的特殊做法,可以成为刑事再审程序完善的重要依据。
有学者提出,聂树斌案改判并不意味着聂案已经全部了结,更严肃的追问和更深入的反思才刚刚开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要进一步探讨造成冤错案件的原因,不能简单地把冤错案件归结为当时的历史条件。如何推进完善刑事案件纠错机制,完善审判监督程序和证明标准体系,如何从司法规律出发贯彻落实刑事诉讼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冤错案件发生的土壤,这些工作都任重而道远。聂树斌案的教训是深刻的。比如,必须强化人权保障理念、程序公正理念、证据裁判理念、互相制约原则和有错必纠理念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们更加期待,司法机关能够坚守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健全完善冤假错案防范、纠正机制,让正义不再“迟到”。
欧美上演“反转剧”:“反全球化”思潮蔓延,经济自由与政治民主矛盾凸显
进入2016年,西方政治舞台上演了一系列“反转剧”:6月英国退欧公投结果出炉,选择退出欧盟;11月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12月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西方社会这些政治事件的结果,令很多人深感错愕、大跌眼镜。这从一个侧面也深刻反映了21世纪世界政治的新趋势。
学者指出,最近几年世界各地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思潮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将加剧各国内部利益结构的不平衡性,财富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造成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更加困难,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现象有增无减。这致使后者把目前西方出现的各种弊端归咎于外部竞争,把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下降直接归咎于外来移民。由此在西方引发反全球化、反区域一体化,以及新纳粹主义、新种族主义和新国家主义等极端思潮蔓延。
学者认为,这些事件暴露了西式民主的弊端。西方民主已经沦为一种民主形式掩盖下的金权政治、“财团政治”、“寡头政治”,资本自由和大众平等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经济自由与政治民主的矛盾愈发尖锐。民主制度在西方国家失灵,是因为阶层的固化甚至割裂导致其政策调整丧失了灵活性,只能是僵硬地对立、对峙。西方国家缓解国内矛盾的方法相继失灵,解决国际矛盾的机制日益受到质疑。以至于连“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也感叹: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结。
学者认为,在这些标志性事件的背后,都活跃着民粹主义的影子,西方已然陷入自冷战结束25年以来从未遇到过的乱局。今年国际形势的乱局给世界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意味着国际形势可能发生体制性、结构性、根本性变化:其一,乱局暴露了一些深层次问题。政治层面趋向保守主义,经济层面趋向贸易保护主义,社会层面趋向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本土主义。而这背后凸显的是精英与大众的矛盾、贫富阶层的分化、本地人与外来移民的冲突,甚至精英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其二,全球化速度明显放缓,同时出现“逆全球化”现象。其三,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对中间地带争夺有所激化。中美关系的走向也牵动着各方神经。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有效应对国际民粹主义“病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执笔:谭一鸣、马君俊、李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