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与新的历史条件,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推进到新境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阶段相比,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加强了“顶层设计”,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段性要求。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把创新的理论作为实现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顺利进行,最终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理论创新和实现目标的实践逻辑、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中,进一步回答了国家制度完善和国家治理体系推进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力回答和解决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怎么治理国家”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是为了巩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治国理政总方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灵活运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处理错综复杂问题时的宏观驾驭能力的飞跃,也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治理大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自信。
围绕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根本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宪政民主制度。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为了理顺体制、机制、基本制度的关系而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以推动,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则是通过巩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公平正义,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逐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制度自信。
在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观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科学发展观之后的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维度,提出“文化自信”新思想。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仅是属于某个国家的文化现象,还是属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来说,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并不是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只有经过马克思主义鉴别、吸收、拯救的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深厚的思想滋养,才能为建立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利条件。繁荣当代中国文化事业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建立统一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最终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方面,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中,党如何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提出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放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建立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等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实践。
创造性地提出符合时代潮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导向。当代人类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地球村,既有共同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如金融动荡、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符合当下和今后的时代潮流,是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之间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是中国首次提出的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安全格局的具有全球性的人类解放的战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