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的风骨。它似微风,拂去粗俗,催开幸福,让这座毗邻首善之区、地处京津雄大三角核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前沿城市拥有了今非昔比的文明气质。
初秋的廊坊天朗气清、地润人宜。步入街道社区,感受志愿服务活动风生水起;驻足城市街头,体验车水马龙间的秩序井然;流连御龙河畔,品味霓虹夜景的流光溢彩……无处不感受到诗画般的动人意境,无处不回响着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
外塑城市品位之形,内铸市民精神之魂。争创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启动以来,廊坊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带领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胼手胝足,集结到“创城 我们一起”旗帜下,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以势不可挡的攻坚合力,向幸福出发,向全国文明城市阔步迈进。
文明的种子生发出巨大的力量,480万廊坊人民见证并享受着家园在创城过程中的可喜变化:一项项温暖人心的“民生套餐”相继出炉,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落到实处,崇德向善风尚浸润城乡,文明旋律持续回响……
高位推进,同心筑梦,向全国文明城市阔步迈进
自2002年以来,着眼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廊坊锲而不舍走过了17年创城路,多次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廊坊人对创城的理解在不断升华,与文明同行的步履愈加铿锵。
“文明创建的过程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就是为新时代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强大精神动力和丰润道德滋养的过程。廊坊的创建之路就是廊坊人的圆梦之旅!”市委书记冯韶慧一语道出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
创城之志,薪火相传。2018年2月14日,中央文明办公布了2018—2020年创建周期的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我市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争得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入场券”。
鼓角声声,形势催人。市委、市政府坚持站位全局,突出顶层设计,确定“作战图”,制定“任务书”,绘好“时间表”,全面提升创建质量、效率和水平。
从发展长河丈量这些年的创建实践,不难发现,廊坊创城始终横贯一条“人民至上”主线。在制定《廊坊市2020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过程中,我市聚焦创建任务清单和民生短板,广泛吸纳了向普通市民征集的8个方面、165条意见和建议,梳理出11个方面需要重点改进提升的40项突出问题,统筹实施社区创建等六大“围点攻坚”和创建宣传等五大“提升行动”,同步开展1057项争创活动,让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冀和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融变成生活本身。
让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180项指标从纸上“走”进城市生活,点多、面广,任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以最高规格高位推进,体现出市委、市政府做好创城工作的魄力和决心。我市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挂帅,市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创建工作指挥部,统筹指挥协调全市争创工作。
战斗首先从指挥机关打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身作则,走街巷、入社区、进市场,专题调度、暗访巡查,用脚步丈量每条街巷,在一线解决问题,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查漏补缺”。市创城指挥部领导坚持6点30分到8点30分的“晨巡”督导,紧盯基础设施的短板、城市管理的瑕疵、群众反映的热点,推动马上办、限期改。
交办即是责任。广阳、安次、廊坊开发区和99个创建部门,围绕打造廊坊治理“升级版”目标,不说大话,干好细活。“一把手”扛起创建责任,活跃在点位一线。一支支党员干部队伍撸起袖子、俯下身子,以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流汗掉肉的拼搏姿态,把“办公桌”搬到大街上,把调度会开到马路上,只争朝夕加油干,“绣”出时代新廊坊。
强化包联指导,上下“一盘棋”。以“深入基层 服务群众”为主题,中省市直129个部门下沉社区小区,指导社区文明创建。同时,对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商业大街等路段实行分包制度,254个中省市直、区直部门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上街维护停车秩序、交通秩序、市容环境,劝导不文明行为。
健全考核机制,持续追踪问效。印发《考核办法》《责任追究办法》,采取交办督办、工作通报、媒体曝光、约谈问责等制度,对创城不力的责任单位严肃问责。2018年以来,先后对12个创建工作落后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约谈,对24名创建责任人进行了通报批评,对5名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提供了纪律保障。
一项项创建活动逐一展开,一个个考核指标落地落细,形成了创建范围全覆盖、创建层级全调动、创建效果全提升的良好局面。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广大市民群众加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滚滚洪流,让我市创新创造不断。
加强社会监督,推广使用“创城 我们一起”市民评价小程序、市民“随手拍”APP等,开设创城热线电话,对市民投诉建议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推动“创城 我们一起”理念深入人心,广大市民从“站在旁边看”、到“群众拍手赞”、变成“大家一起干”。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廊坊有礼 文明健康”行动,常态化开展12项行动,让文明有礼融入市民生活,让文明行为成为市民日常习惯。
在廊坊,参与创城不再曲高和寡,而是触手可及。从单位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从干部到群众……一幅幅全民参与创建、同心同向共创的生动画面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价值引领,文明铸魂,打造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只是在特殊岗位上履行一个医生应尽的职责,我会一直坚守到取得最后胜利!”年初,在第四届“最美廊坊人”发布活动现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典型、“最美廊坊人”获得者陈玉兰的话坚定而真切。
近几年来,像陈玉兰一样的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在廊坊大地层出不穷。典型引路,叫响“廊坊好故事之城”的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屡现不鲜。廊坊人用向善、大爱彰显着明珠之城的精神气质,更为文明城市创建增添了温度与动力。
见微知著,以小观大。是什么让这座城市形成“发现最美、学习最美、争做最美”的良好氛围?是什么激发出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美好品德?一定是坚挺矗立的精神脊梁。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创建工作的定盘星、压舱石、主心骨,确保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始终沿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全市上下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学习热潮:创新开办“廊坊大讲堂”,建立四级学习网络;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学习强国”平台作用,运用新闻、宣讲、文艺等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精心设计“习语进社区·文明新风尚”“思想惠民生·决胜达小康”等宣讲主题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在高校建起2所马列主义学院,精读细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培养“红专并进”的思政教师,树立大思政理念,变“思政课堂”为“课堂思政”……
特别是,我市还将着力点放到了“从娃娃抓起”上,实施“三结合”育苗工程,成立家长委员会,开设“家长课堂”,建立儿童之家(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家长学校,架起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桥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文化环境。300个家教报告团、1600余场科普讲座和2600多场微论坛、读书分享等活动,一个个数据生动践行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深刻内涵。
文明的种子一旦落地生根,势必会绽放美丽的花朵。成千上万的“红马甲”志愿者就是点缀在廊坊城间的朵朵红花。广泛开展“访千楼,进万家,解民忧,聚民意”活动,1万余名党员干部包联社区、乡村,与群众促膝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在社区、村街,17000余支志愿服务队把志愿服务的距离缩短到15分钟之内,并相继涌现出“廊坊市‘远山行’爱心助学公益联盟”“侯贵森扶贫团队”“廊坊出租车爱心团队”等一批全国、省级志愿服务品牌。
如今,行走在廊坊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谢谢”“您好”等文明用语,礼让斑马线、维护停车秩序、为“老弱病残孕”让座等文明行为随处可见,文明之风日益浓厚。
精神风貌变了,文化自信就愈发显得坚定。“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的廊坊也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焕发出新魅力。近几年,我市坚持走文化自信道路,将内在的文化禀赋转化为外在的社会价值,让城市与文化同频共振。
——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建设成果,先后建成廊坊市文化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廊坊好人善行功德馆,以及霸州博物馆、大厂民族宫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
——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每年组织市县两级文艺院团进校园演出2000场次,组织戏曲、书法、国画等国家级会员130余人为中小学生讲授传统文化课程300余次。
——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创作大型音乐剧《紫檀》等文艺精品在全市巡演,纪录片《大运河传奇》在央视播出;大厂评剧歌舞团创作的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现代评剧《焦裕禄》等赴京演出。
价值引领,文明铸魂。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意识和引领道德风向的载体,已经使文明内化为每个廊坊人的内在美,着力打造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固强补弱,普惠民生,建设“表里如一”的文明廊坊
“幸福感、获得感”是城市文明创建的试金石。对百姓来说,身边的美好变化才是增强幸福感的“源泉”。
今年,安次区尚华城小区居民王心妍的“头疼事”解决了。过去,自家门前的顺安道破破烂烂,车辆无序停放,逢上下班高峰期堵车是“家常便饭”。聚焦群众关切,有关部门拔“深根子”、啃“硬骨头”,全力攻坚克难,将顺安道作为治理重点,美化周边亮化商铺、重新铺设人行道地砖、设置隔离护栏、安装太阳能地灯、规划设计便民主题公园和党建主题公园。如今,顺安道从昔日“脏乱差”街道变身“便民公园”,居民不堵心了,还多了休闲活动空间,幸福指数也高了。
与背街小巷一样,集贸市场的变化同样翻天覆地。今年我市对椿翮等农贸市场提出标准化建设方案,将椿翮市场打造成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标杆,让群众“菜篮子”的体验越来越舒心。
一切改变,源于我市固强补弱、普惠民生的决心和用心。创建文明城市以来,我市始终坚持“百姓的需求在哪里,创城的目标就定在哪里”,实施“区企共建”“部门包联”等举措,着力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项目。
自2019年开始,共整治背街小巷217条,改造老旧小区350个,改扩建高标准集贸市场6个,建立起“15分钟便民生活圈”,铺平了百姓“心头路”。同时,打通了11条“断头路”,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00多公里,群众出行率显著提升。把体现城市水平的公厕打造成城市亮点,275座公厕干净整洁、无异味,24小时开放,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三分建,七分管。城市颜值不光需要大刀阔斧地改造提升,更离不开用“绣花功夫”精心管理维护。
“车辆乱停乱放,极易造成交通拥堵。统一施划停车位后,大家停车更方便、更有序了。”近来,安次区新规划的机动车位有效缓解了沿街商铺和周边小区住户的“停车难”问题,引发市民一致点赞。
据了解,今年,我市针对城区停车难问题,疏堵结合、盘活存量、增加供给,按照应划尽划、能划尽划、见缝插针、规范有序原则,最大限度供给停车位,在市区共增加施划停车位47000多个,极大缓解了停车难问题。
马路上的变化不止于此,市民发现,多支文明交通引导小分队,活跃在重点路段,开展“文明交通”“文明停车”专项行动;路边商铺广告牌匾变得整齐划一,自行车、电动车、机动车在各自区域有序停放;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围绕新“门前三包”制度,压实网格责任,不断弥补城市管理短板和不足……一系列变化正在让这座城市变得更规范、更文明。
与此同时,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资源,我市投入3亿元,在全市安装视频监控点位77791个,把现有公安、民政、人社、教育、生态环境、交通、卫生、城管等平台整合起来,搭建起标准统一、组织规范、互联互通、高效运转的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
在社区,更有效的管理制度正在建立。由党支部牵头,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共同商讨社区重大事务的“五位一体”民主决策管理机制为加强社区民主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城就是给群众办实事的,家家户户都能感受到环境改善等带来的好处,我们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了。”河苑社区居民张建刚感受颇深,“小区环境美了,绿化面积多了,道路干净了,邻里关系更融洽了,社区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在这场将区域发展、社会进步、城市文明融入城市创建的生动实践中,镌刻着廊坊的誓言,展现着廊坊的力量,蕴藏着廊坊的精神,追逐着廊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