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基辛格的“白宫岁月”,穿越而至

 

 

  2016年诺贝尔奖陆续揭晓,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今天本版推出的读书会内容,解读的则是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亨利·基辛格的回忆录。

  这位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著有多部外交和国际关系论著,其中《基辛格回忆录》被《纽约时报》评价为“回忆录中的战舰”,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不久前,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基辛格回忆录》第一卷《白宫岁月》全新中译本,并邀请了两位国际关系专家进行专业解读,让读者领略了具有学者风范的外交家基辛格的“智慧与远见”。

  人类的目光是有限的,政治家们总想通过不断的努力,摆脱那种狭隘的见地而取得某种持久的成果,而我能和一位伟人一起努力在顷刻跨过了意识形态的重重障碍,虽然从无情的历史角度衡量,这只是短暂的片刻。

  不只是历史趣味,而是同时具有某种未来指向

  主持人(东方卫视首席记者、评论员骆新):《白宫岁月》是基辛格回忆录系列中的第一卷,出版于1979年。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一本1979年的书为何还值得今天的读者重读?

  邱立波(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师):在世的欧美政治家当中,基辛格是个很有趣味的人。尼克松与基辛格君臣相得,共同开启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新篇章,两人在中国也受到特别关注。尼克松的著作有十几本,但译成中文的只有少数几种(《回忆录》和《不再有越战》),而基辛格的几乎所有著作都被翻译过来了。

  为什么一本写于几十年之前的书,在今天仍值得推出,仍然值得阅读?我想,这个问题可以提起我们对基辛格写作一个重大主题的关注。在众多著述中,他始终强调中美关系对于世界秩序之整体的不可或缺的意义,也一直在借用自己的经验,强调中美两国在接触之初彼此所关注的几个重大原则问题。包括近年出版的《论中国》和《世界秩序》中,在这样一个已经迥然不同于中美恢复接触之时的独特情境下,他仍然在追问中美关系的基点和原点。所有这些,恐怕都不只是历史趣味,而是同时具有某种未来指向。因此,无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从政治思考的角度,基辛格的著述在今天仍有特别的价值。

  当然,也要补充一点,我们对美国知识界的了解始终存在一定的局限。其实,从美国知识界内在的脉络上来讲,基辛格是被批评的,阅读他的著述要“以我为主”。

  任军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根据我个人阅读基辛格著作的体会,我觉得基辛格是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直至新世纪的中国有着特殊意义的人物。这位被亲切地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政治家,不仅是中美两国关系史上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决策者,而且是一位受过系统学术训练、有着学术积累的政治学者。他参与重大决策、亲历重大事件,却不为具体事务裹挟,蒙蔽自己的眼睛; 他有着过人的换位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对事件、人物包括自己都有深刻的反思,其著作字里行间有着一位理论家对于历史、政治、人生的洞见。

  在我读过的基辛格所有著作当中,《白宫岁月》 是在可读性和思想性上结合得最好的一部作品。虽然该书的规模接近两千页,但由于其对事件内部的人物性格、权力关系等生动的描绘,读者读起来不会有疲劳之感。可以说,《白宫岁月》 这部著作已经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是一部融历史性与理论性于一炉的作品。

  接到总统办公室邀请电话时,基辛格深感意外

  主持人:《白宫岁月》涉及基辛格在尼克松第一任期内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期间的重大事件,他以前是纳尔逊·洛克菲勒的政治顾问,而洛克菲勒正是与尼克松争夺共和党提名的对手。但尼克松上台之后,却把对手的顾问挖到自己身边。尼克松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基辛格为什么最终选择接受尼克松的邀请?

  邱立波:在美国政坛,将对手阵营中的人物援为我用,尽管不多见,但也不罕见。

  另外,《白宫岁月》中提到肯尼迪政府诸多精英,都对基辛格的学说和战略思维非常熟悉。可能也是因为基辛格这个人物的出众,使得尼克松注意到他,主动向他伸出橄榄枝,让他参与自己的国家安全事务团队。

  任军锋:《白宫岁月》虽然规模庞大,却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整体,这种整体性体现在哪里?在该书扉页上,基辛格就明确该书是献给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基辛格对纳尔逊有特殊的感情,正是他将基辛格带入政坛。纳尔逊出身名门,资历和教养都胜人一筹,这个人有很强的道德自律感,却先后两次在总统预选中败给尼克松。在基辛格看来,与尼克松这样的“盖茨比式”的人物相比,纳尔逊更像一位新英格兰绅士,有很强的贵族气质,他不愿意放下身段、屈就民意。但绅士气质未成为纳尔逊政治上晋升的资本,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和羁绊。

  至于尼克松在当选后出人意料地邀请自己先前政敌的幕僚基辛格入阁,该书一开始并未明确交代,只是在行文过程中有些许暗示。了解美国现代政治史的读者想必知道,肯尼迪总统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对后来的几任总统影响非常大。而从哈佛等名牌大学邀请教授作为智囊,正是肯尼迪开创的,这无疑也影响到了尼克松。

  从基辛格的相关记述中我们会发现,尼克松在很多场合都试图与当初的肯尼迪暗中较劲,而邀请基辛格这位哈佛资深教授且在肯尼迪政府时期兼过职的人物入幕,我想正是尼克松上述心态的一部分。

  《白宫岁月》的开篇,接到新当选总统办公室的邀请电话时,连基辛格自己也深感意外,他犹豫再三,终在纳尔逊的劝说下接受了尼克松的邀请。

  在整部书里,基辛格不时地将纳尔逊和尼克松作对比,其实这也是基辛格理想中的政治家和现实版的总统之间的对照。《白宫岁月》 这部书,从纳尔逊给基辛格的电话开始,到基辛格在尼克松再次当选后离职时接到纳尔逊的电话结束,基辛格最后当然也不忘在“尾声”部分对自己的这位“伯乐”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写得最动人的部分,当推中美建交过程中的人物事件

  主持人:两位看了《白宫岁月》,有哪些细节或者段落觉得挺有深意、挺有感触,可以和我们的读者分享一下?

  任军锋:在我看来,要说基辛格这部书中写得最动人的部分,当首推中美建交过程中的人物事件,基辛格在谈到中国文化、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时,字里行间时刻流露出欣赏。

  例如,基辛格在分析中苏两大共产党国家领导人的个性和风格时这样写道:“毛泽东和周恩来代表这样一个民族,它的文化一直为本地区之冠。中国同化了征服者,使他们归化于自己的社会方式和思想作风,从而证明了自己内在的力量。中国领导人潇洒、自信、安详。勃列日涅夫则代表这样一个民族,它生存下来并不是靠用文化熏陶征服者,而是因为它比征服者更有耐力……”

  在基辛格眼里,周恩来是他平生遇到的两三个最为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精通哲学、熟谙往事,长于历史分析,足智多谋,谈吐机智而又风趣,样样都卓越超群……他在我们讨论之际,轻而易举地就点破了我们新关系的实质。”回忆得知周恩来逝世时的心境,基辛格以少有的动情笔触这样写道:“当周恩来逝世时,我深感悲痛。将不会有人把前景看得那么清楚了……人类的目光是有限的,政治家们总想通过不断的努力,摆脱那种狭隘的见地而取得某种持久的成果,而我能和一位伟人一起努力在顷刻跨过了意识形态的重重障碍,虽然从无情的历史角度衡量,这只是短暂的片刻。”这段话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评论,读者都不难领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在热核时代,如何缔造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秩序

  主持人:我以前看基辛格很多书,包括《论中国》《世界秩序》等,好像在基辛格看来,有三个重要力量决定整个世界秩序是否顺畅:第一,力量;第二,克制;第三,合法性。很多人看到这三个词不太理解,这和未来秩序和格局有什么关系?

  邱立波:合法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过去的欧洲,关于世界合法性的理解和今天不同。老贵族时期,合法性来源于我的家世,我是谁的子嗣。而在民主时代,合法性则来自直接或间接的选票。人民的概念开始变得重要起来。

  任军锋:基辛格这部回忆录关注的核心议题是,在热核时代,如何缔造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秩序。他的均势理论、地缘政治主张正是针对这样一个时代难题的,而这也是基辛格所有著作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理论线索。这种理论甚至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基辛格不仅是这种新政治秩序理论的系统阐述者和倡导者,而且是其直接的实践者。

  而从基辛格的地缘政治和均势理论的具体表述来看,他认为在今天的时代,所谓的和平,并非某一权力中心通过绝对主宰边缘属地所能达成的,那样的时代已经完全成为过去。新的时代,需要国际权力主体之间的平衡术。

上一篇:【新书评介】强基固本的精神力量
下一篇:哪些著述最早宣传和研究红军长征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