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最后,是什么沉淀在字里行间

最后,是什么沉淀在字里行间

——回味2020年的书香

  作者:韩寒

  当北方河流封冻、南方草木熟黄时,一年的岁末又来了。回望岁首,不曾预料,一场疫情会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一年的书籍,注定要为这一特殊的年份留下注脚。

最后,是什么沉淀在字里行间——回味2020年的书香

  白衣执甲。图为湖南江华县人民医院感染科的一位护士,2003年曾抗击“非典”,2020年她穿上当年的隔离衣(非防护服)走上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tanxuanstudio/绘 选自花城出版社《钟南山:苍生在上》

  1.把英雄的身姿,刻入记忆

  2020年2月的湖北,随着全国340余支医疗队伍陆续驰援,日益安定下来。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临时打造的“方舱医院”,一位青年在病榻上看书的照片,吸引了全网的目光。他微侧着身子,沉静而专注,瞬间让人感到安定的力量。

  书籍,是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彼时,和全国医疗队伍一起“战疫”的,还有出版界紧急出版、捐献的一批图书。《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读本》《抗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册》等书籍,在最短时间内由权威心理专家团队编写,纸质图书火速捐往湖北,电商平台上架电子版免费供公众阅读,抚慰受到创伤的心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紧急编著,和北京、浙江、山东、辽宁、黑龙江、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疾控中心根据各地实际编著的图册一起,筑起保护公众的防线。

  白衣执甲,书生从戎。1—4月的武汉,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的记者接踵而来,写下英雄的城市英勇抗疫的故事。结集成册的《武汉战疫日记》《战“疫”日记》等书籍,为一个国家留下奋力抗争、挽救生命的历史。

  有一些人书写时代,有一些人被时代所书写。

  纪实文学《钟南山:苍生在上》,从“2020年1月18日,高铁刺穿凛冽的夜色,向疫情‘震中’武汉呼啸而去”写起,记述钟南山院士以仁心守护生命的一生。作品开头的诗句“子夜/昼短夜长/书写一位耄耋老人/那一夜匆匆行色……他的眼泪/落成一个国家的泪水”,将钟南山嘴唇紧抿、眼里盈满泪水的瞬间,刻入国人的记忆。

  《查医生援鄂日记》,是来自上海的查医生赴武汉金银潭医院救护患者,亲笔写下的经历。朴实的话语里,没有勇者战记中常见的夸示和自我意识,有的只是真实的经历,以及普通人奋力支援的身姿。

  《致敬最美战“疫”医生》《致敬最美战“疫”护士》《致敬最美战“疫”疾控者》,是国之栋梁的院士、各学科专家,古稀耄耋老人、全家依靠的中年支柱、刚刚踏入职场的“90后”“00后”,留下的口述日志。他们共同刻画了这段历史中英雄的样子,组成这个国家不应被遗忘的身影。

最后,是什么沉淀在字里行间——回味2020年的书香

春到古路村。杨涛/摄 选自《古路之路》

  2.把乡村的故事,写进历史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这一承诺,实现了吗?除了坚实的数据,我们还可以从今年出版的书里找到答案。

  《古路之路》,记录的是孤悬于四川雅安市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大渡河峡谷峭崖之上的古路村,通了索道之后,迎来的蓬勃炽热、明媚鲜活的生活。

  《涧溪春晓》,讲述的是坐落于山东济南市章丘区的三涧溪村,以党建促发展、由乱而治,打造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故事。

  《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是湖南湘西苗族村寨十八洞村,18位村民以第一人称讲述的脱贫经历。

  《十村记:精准扶贫路》丛书,描绘的是江西神山村“神山梦圆”、陕西照金村“多彩照金”、河北骆驼湾村“春满骆驼”、四川三河村“水暖三河”、福建赤溪村“清水流赤溪”……

  广袤的乡村,在历史的宏大语境里,不再是模糊的数据和简单的节点,而是作家们细腻的笔触下古老又鲜活的生命。

  疫情之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如何迎难而上、打开新局?围绕这一关切,出版人约请专家学者撰写书籍,探索答案。

  《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新战略与政策选择》《国内大循环: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等书籍,深入解读实施“国内大循环”这一战略的原因,探讨如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国攻坚:决胜2020》一书,从时代的大逻辑出发,系统论述如何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打赢三大攻坚战,补齐民生短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厚土中国》则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探索政策和科技如何为防止返贫提供支持。

  3.把文化的薪火,注入典籍

  文化之兴,莫过于修撰典籍。

  《金史》修订本在2020年正式出版。从2009年修订方案评审通过算起,修订过程历经了十余个春秋。除校底本、复核殿本、北监本之外,修订本还新校南监本、永乐大典本、晚清同光时期的五局合刻本,力求最大限度接近史实。此外,广泛收集历代有关金史的研究成果,每卷逐字逐句过关,调查有无版本异文。

  “每一条校记,都抵得上一篇学术文章”,是古籍修订者的甘苦之言,也是他们青春渐逝,将学力都注入到了一部部典籍里的写照。

  十年磨一剑、终成一册书的例子,在出版界并不少见。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打磨《马王堆汉墓简帛文字全编》,已有十年了。今年结集出版的《全编》,博采百家、益以新见,或指出马王堆简帛文字合于《说文》之处,或分析简帛文字特殊之构形,或上溯至战国寻找构形之源,或归纳秦汉用字之习惯,具有极高的学术和文化传承价值。

  文化之兴,还在于书写当代。

  蕴积十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在今年发布。衣锦还乡的“莫言”,以外来者的身份,带读者一起再次打量高密东北乡。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用童年经验和想象力织造的高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变化了的老乡和时代的起伏。

  迟子建未承想过,十余年前创作的《白雪乌鸦》,会因聚焦哈尔滨百年前的瘟疫,在2020年再版并成为现实的映照。与武汉最终在春天迎来胜利、解除封锁一样,小说最后一章“回春”,描写的也是重生和希望。她的新作《烟火漫卷》,在串联起哈尔滨百年历史的同时,将城里的人、小镇上的人,中国人、犹太人、俄罗斯裔和日本战争遗孤巧妙连接起来,组合成北方大地命运的交响。

  贾平凹的《暂坐》,借十二个女子,写当代众生相。“墙东一隙地,可二亩许,诛茅夷险,缭以垣,垣内杂种榆柳,夹桃花其中”,是她们的生存状态,亦是精神状态,“而菟丝女萝蔓延横生,日光漏叶莹如琉璃,叙述以气流布,凝聚为精则是结构之处”。贾平凹想说,也许日子的泼烦琐碎,才是生活的真谛。

  改革开放逾四十年了,日子愈发富有了,文学家、画家、音乐家们,应该拥有怎样的所求,奉行怎样的理念,在金钱与艺术之间做怎样的选择,对自身文化传统持怎样的态度,是冯骥才在新作《艺术家们》里,不得不回答的时代问题。

  似乎没有比书籍更合适的载体,能深入系统梳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历史与考古类书籍《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黄河与中华文明》《故宫营建六百年》《古音汇纂》《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示着中华文明的图景。

  也许多年后回望今天,时光会变得模糊,人与事会变得久远,人类一度面临的巨大挑战也会因为终获解决而渐被遗忘。但重读这一年的书籍,翻阅已泛黄的页面,一定还能从中感受到温暖且坚定的力量。

上一篇:十二月光明书榜
下一篇:中华读书报评出2020年度十大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