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一部展示和探索中国工业崛起进程的好书——《大国筋骨——中国工业化65年历程与思考》评介

一部展示和探索中国工业崛起进程的好书

——《大国筋骨——中国工业化65年历程与思考》评介

  书 名:
  《大国筋骨——中国工业化65年历程与思考》
  作 者:金碚
  责任编辑:朱珊珊 李惠玉
  出 版 社:广东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3月
  定 价:45.00元

  郭克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室中心主任,研究员)

  傍晚时拿到金碚的这本新著,一口气翻阅加细读了两个多钟头,竟不觉窗外天色已暗。作为一个曾长期研究工业经济问题的学者,我情不自禁地把看微信的兴趣和时间用在了这本书上。

  这是一本描述和思索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经济学著作,时间跨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达65年之久,研究范围涉及与工业化相关的各个方面。全书分上下两篇、16章,共37.6万字。上篇“峥嵘历程”主要反思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从艰难拼搏到阔步前行的故事,下篇“思考年代”主要探讨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前进的出路。作者既建立了一个系统研究中国工业化长期历程的框架,又有重点地分析了我国工业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我在读书中得到的一个深刻印象是,全书充满了作者对我国工业建设事业的热爱和对坚定推进工业发展的激情。从经济学来说,工业化有广义和狭义的差别,广义的工业化等同于经济发展,狭义的工业化相当于工业或制造业发展。作者在书中使用的是狭义的工业化概念。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工业发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的重要基础,大国的情形更是如此。而作者进一步把大国工业比作大国的筋骨,试图通过研究之笔,打造一部中国的大国筋骨奋斗史,同时据史而论,向全社会呼吁:以更加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努力,继续推进工业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强健中国经济的钢筋铁骨。作者认为,只有这样并且只能这样,才能全面建成民生幸福的小康社会,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善于运用历史比较的笔法,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作者认为,一个曾经绵延数千年的世界大国,却因在世界近现代工业革命中落伍而沦为“没有筋骨”的“东亚病夫”,徒“大”却弱。自新中国建立并开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6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主题就是工业化。该书围绕解放、变革、振兴三大核心内容,演绎了中国工业化艰难曲折、起伏跌宕,但又富有创造、成效显著的波澜壮阔历史画卷。作为解放、变革和振兴历史的“裂变核心”的工业,不仅表现出生产力最活跃和最具革命性的本性,而且以其彻底的改革开放精神和充满活力的发展进取行为,迅速地提升了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创造和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并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国家经济关系格局。以工业化为主题的高速经济增长,使中国迅速成为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大国,但是中国还没有走完工业化的路程,中国经济的筋骨尚不够强健,中国其他领域的进步和发展都仍然要以更发达的工业经济体系和更强大的工业生产力为基础。

  善于拓展工业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必然趋势,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该书不仅从工业化的历史过程,而且从工业的性质和使命,论证了中国工业化的伟大意义。作者提出,工业的本质就是将不能直接使用的物质转变为可以便利使用的产品,将可能有害的物质转变为可以有益的产品。工业产品对于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构成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必备工具。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致人类很多杰出想象力的实现,都需要以工业为基础和手段。技术进步是工业的灵魂,工业是技术进步的躯体。自从有了近现代工业,人类社会发展就如同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工业化从“丛林法则”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实质是,工业发展的目标更趋向于自觉增进社会福利。工业发展走向更高文明阶段的直接表现是,以持续创新和“革命”的方式实现进化过程。所谓工业转型或产业升级,实质上是工业所具有的创新性和革命性的自发彰显,在此过程中,需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国的工业转型是工业的工具效用和价值实现之间内在关系的再调整,最重要的是工业创新能力的再释放。信息化、智能化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技术、机器、信息、智能、艺术、人文,在工业化进程中汇聚,形成工业文明的内在逻辑,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进入最辉煌的发展阶段。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工业下一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神圣使命。

  善于把工业发展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是本书的又一个特点。作者认为,中国65年来的快速工业化,使数亿中国人能够越来越多地享受工业文明的福利,这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现有的13亿多人口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仍在期待着工业文明的到来,我们有责任使他们也能够真正享受工业文明的福利。从这一意义上说,工业化不仅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而且也是最大的民生事业。就此含义而言,中国工业化新阶段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工业发展的民生意义可能更高于强国意义。该书论证,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改善民生,非民生的经济活动是人类行为的异化。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增长是一切民生改善的基础和前提。真正伟大的民生改善不只是办一些眼前的惠民“好事”,而是建立和健全能够持续而广泛地改善民生并获得民众支持的经济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和政治体制。该书的这一论述,与当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规划是一致的。

  善于把历史经验总结与现实问题分析结合起来,是本书的另一个特点。作者把对中国工业化65年历程回顾与对当前重大经济发展问题思考密切联系起来,使分析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更容易对读者产生启迪作用。例如,关于如何科学认识工业化面临的资源约束、环境保护、结构转变、区域差距等,以及如何从工业化的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探寻,从而深刻理解工业化的民生意义等,该书都作了鞭辟入里的深入探讨。从现实出发回顾历史,中国工业化的65年,是奋斗的年代,更是思考的年代。工业发展不仅使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就,而且是中国思想解放的物质基础和改革开放的观念源泉。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乘着工业化的巨轮,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冲破思想牢笼,发挥改革创新的想象力,取得了中国发展道路的巨大成就。无论从人类社会发展几千年的长河,还是从世界工业化200—300年的历史看,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中国工业发展都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就是在这短暂的历史瞬间,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极其辉煌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工业改革开放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它不仅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上获得了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成就,而且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工业的本质是解放,是实践,是创新;工业改革开放是整个经济发展中思想解放、观念革新和理论建树的产业先驱和实践基础。中国工业化时期的伟大创造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新:实践的创新和理论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实践,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实经济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和毋庸置疑的持久价值,并成为中国人民奔向全面小康社会和更美好未来的伟大旗帜。

  本书还提出,中国工业发展正进入一个稳中求进的新时代,工业经济增长趋势、工业经济体制机制、工业发展理念和政策等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努力实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这个时代工业调整升级的根本方向。作者认为,“稳”的含义是稳心态、稳政策、稳预期;“进”的方向是提高产业素质、促进协调发展、实现绿色环保。深化改革开放是实现稳中求进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发挥市场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以产业政策为中心的适度而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中国工业实现稳中求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总的看来,这是一本很有分量的经济学著作,是研究工业化和工业发展问题的一项重要新成果。正如一些评审专家所说,本书凝结着金碚教授对中国工业化几十年观察、思考和研究的收获,作者以经济学家的责任感和专业积累,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新思想、新观点。

  最后,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特征是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工业发展是进入新常态的先驱,需要率先实现速度、结构和动力的转换,并促进整个经济转型升级。正像历史上工业化带动经济发展、当年工业部门带头改革开放一样,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工业发展将肩负起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重任。

上一篇: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魅力——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
下一篇:《以史为鉴:历代廉政反腐启示录》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