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有媒体称,国务院已批准300个2015年开工的基建项目,投资超7万亿元人民币。“7万亿”无疑是一枚炸弹,仿佛又要引爆民众的神经,使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不得不紧急召开投资项目核准制度改革的发布会进行辟谣,说这个数字不准确,因为有的项目已开工,有的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不同地方、不同地形条件,建设成本不同,在没有完全分解到具体项目的情况下,这个总投资是计算不出来的。
其实,没有认清货币需求本质,去讲总投资是没有意义的。
经常有人评论,中国钱太多了,货币超发问题严重,但研究钱多钱少,首先要清楚,中国应该需要多少钱?
然而,评判个人、企业和其他经济单位在一定经济条件上持有多少货币才合适,这其实是有较强的主观性,它难以回答。因此,曾康霖教授提出,我们必须研究宏观的货币需求,即国民经济运行对货币的客观需求。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人口结构的变化、区域消费的构成、行业资金结构、政府职能转变、金融运行效率、货币需求自身成本、货币政策等各个方面都会影响中国“钱”的问题,曾康霖教授一直强调要将这些因素全部纳入其中考虑,尤其是劳动者的培养、就业、退休和失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
“银行货币”和“在途资金”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要有多少货币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的需要?
以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完全或很大程度上归结为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选择,但曾康霖教授认为,这种模式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因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成立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且在保持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问题,而这些明显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符,从而使得基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是失效的。
曾康霖教授并不认同宏观货币需求是微观货币需求的简单加总的传统观点,他认为,宏观货币需求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所需要的货币总量,它不完全等于社会公众持有的货币量的总和。
这是为什么?因为“在信用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量,不仅是社会公众所持有的货币量”,而且还有银行持有的货币量。银行持有的货币在中央银行制度下表现为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商品经济条件下,信用制度高度发展,当代的货币流通相当大的程度上由银行来组织,既有银行系统外的货币流通,也有银行系统内的货币流通。银行系统外的货币流通,在社会公众之间直接进行;银行系统内的货币流通,受社会公众委托在银行内部进行。
“前者表现为社会公众持有获得消长;后者不仅表现为社会公众持有
货币的消长,而且要引起组织这种货币流通的‘银行货币’(即银行的准备金)消长。‘银行货币’在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条件下,也是中央银行提供的,也应当算作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与它相应的也有货币需求,即组织这种货币流通的银行对货币的需求。它也应算作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为满足经济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的货币量的一部分。”
而且,“银行系统内的货币流通,还会存在着结算的在途时间,在在途时间中,货币既不为付出者持有,也不为收入者持有,而被银行持有,如果仅以社会公众持有的货币量计算需求量,则是不完整的,它包括不了银行内部货币流通的在途货币量”。
将“银行货币”和“在途资金”纳入货币需求中去,这是曾康霖教授的一个理论创新,这样看来,组织银行系统内部货币流通的银行,便成为货币需求的主体。“银行作为货币需求的主体相对社会公众来说它是‘中间需求’,而不是‘最终需求’,因为它作为融资的媒介机构,在一般情况下,发生的是借贷行为,而不是购买行为。”
货币需求倒逼货币供给
在新常态下,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以内,中国的货币需求问题都是我国面临的严重挑战。先来看看中央银行。曾康霖教授在货币需求理论中指出,中央银行既是货币供给的主体,也是货币需求的主体。
由于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实际上是中央银行供给的基础货币的扣除,为中央银行持有,因为这部分的基础货币实际上应该视为中央银行的货币需求,只不过这部分货币需求受到存款准备金率大小的影响。
此外,影响中央银行货币需求的因素还包括“资金切块行存款”“人行委托贷款资金”等。由此可见,我国的中央银行不仅是货币供给者,也是货币需求者。
曾康霖教授对凯恩斯关于货币供给不变的假设提出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凯恩斯货币理论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存在着货币需求倒逼货币供给的现象,这是凯恩斯货币理论从未考察过的。
产生货币需求倒逼货币供给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过热、行政干预、不注重积累、虚盈实亏等。“但是从体制上说,恐怕与没有真正建立起市场经济主体有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主体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积累,自求发展,不仅工商企业应当如此,金融企业也应当如此,只有这样,企业的货币需求与银行的货币供给才能正常建立。”
“货币需求的倒逼机制,是供给的货币不一定形成货币资金成为第一推动力作用于财富的创造,因为其中相当部分的货币供给是出于事后不得不去填窟窿。”与此同时,曾康霖教授还注意到了我国社会中的另一种经济现象:银行贷款增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银行利息支出增加——银行贷款增加,表现为货币供给直接产生货币需求,然而,这种现象“应当说是非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