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之面貌,足可彰显一国之精髓。先贤有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要养清正国风,先养淳厚家风。在一贯注重伦理道德建设的中华文化中,家风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历代都有大量关于家风的美谈。一些杰出历史人物尤其重视家风的培养与传承,不仅自己一生所为对得起自己立下的家训,子孙后代更是加以发扬光大,传承至今,乃至跨出家门,将一家的家训精神,融入到民族灵魂之中,至今读来仍是字里行间存至理,令人深思令人叹。
又是一年新春到,万千游子归家切,为各自梦想而奋斗了许久的许多中国人,再次踏上“春运”之路,越过千山万水,回到他们的故乡,回到他们的生长之地,回到他们的亲人身边……
回家。
这又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回家,超过三十亿人次的客运量,“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春运,这个中国奇迹,考验的是一个大国的实力,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见证的,则是那一个永远不变的“家”字。
中国人重视家庭,更重视家庭之建设。对于如何写好一个“家”字,如何培育、维护、延续一个家庭,如何发挥家教功能,中国人有大量的理论和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又是伴随中华文明而来,早已化为了传统的一部分,民族灵魂的一部分。
其中之精华,便是家风。
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就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既然是一种传统,就需要到传统中去学习,在传统成长的历史中去学习。那么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到底是如何注重家风的呢?是通过大量的家训著作?还是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效果又如何?
这就是《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要告诉读者的事情。作者匡济编著此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将其作为一本“家训名言警句集成”或者“家训摘录”,而是要使其成为一本立足于家风、透过家训,深入到历代名人的家庭历史中去,剖析他们在家庭建设方面之成败得失的新颖书籍。
不仅看他们说的如何,还要看他们做的如何,更要看后果如何。
立足四大家风:
为人、处世、做官、求学
家风到底是什么?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短短一句话便可以解释清楚。但这个传统风尚包括哪些方面,就是一个颇不简单的问题了。
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承担有许多的功能,如食物、金钱等资源的取得、分配与运用,后代的繁衍与老一代的赡养,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矛盾处理,道德与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等等。由于家庭并非孤立存在于世上,而是存在于社会系统中,彼此之间发生频繁的横向联系,同时还要与一些非家庭的社会组织发生纵向联系,家庭的功能进一步复杂化。
这种复杂决定了家风不会只是一句话的事情,而是与家庭的功能息息相关。
正是基于此,本书的作者结合家庭的相关功能,以及历代名人生活的历史社会背景,在考察他们的家风建设中,侧重于为人、处世、做官、求学这四个方面,将勤俭、孝顺、清廉、励志、自立、仁厚等传统家风中的元素,用这些名人在这四个方面的言行来分别加以检验,看是导致了“功能受损”、“功能障碍”,还是“功能良好”、“功能强化”。
如关于司马迁的故事,作者并未拘泥于史料所限,仅仅将目光局限在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完成《史记》来尽孝一事上,而是以此出发,从为人的角度,为人子、更为正直史官,来讲述司马迁的尽孝故事,并强调这种精神正是《史记》的灵魂元素之一,是“倾注了司马谈家训精神的一部家风之作”。
又如关于方孝孺的故事,作者痛感于一些人所谓的“愚忠”之说,从为人的角度告诉读者,方孝孺是来自一个清廉刚直家庭的清廉刚直之人,其父连朱元璋的强权都不会畏惧,那么其子又怎会畏惧朱元璋儿子的暴力威胁?作者在感慨于那种古代读书人的气节之时,不由得又想起了近年来的历史虚无主义风潮,以及那些“汉奸有功”的论调,很显然,这些鼓吹者的家风,应该是出了问题。
主讲三类家训:
著作、书信、名言
家训是家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历代名人在这方面留下了大量的遗产,一眼望去,浩若烟海。体裁同样繁多,包括书籍、散文、书信、遗言、对联、政令,等等。仅仅要将它们系统地整理出来,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本书作者在四大家风的基础上,以著作、书信、名言这三大体裁为主,对历代名人留下的家训史料进行了一番精选,将那些最能够代表他们某方面家训思想的部分,作为叙述的出发点和中心点,读来简明扼要又明确到位,与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形成了紧密结合。
晚清名臣李鸿章,也是一个家训书信不少的人物,按照惯常的思维,他要么讲训诫子孙处世之道,要么讲训诫子孙做官之道,可作者却选取了他在养生方面的家训思想,颇为新颖。须知中华家风家训文化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与养生有关的家庭健康思想,这是城市发展、人口增多、医学进步的一种反映。到了晚清时期,这方面的内容,更是大量出现在家训领域。再联系李鸿章年近八十的高寿,那么他在养生方面的家训,就格外值得注意了。
剖析成败得失:
教训中的教训令人深思
学习历史的目的,不在于背诵年代和人名,而在于以史为鉴,只有如此,才能更好、更清醒地继承、发扬传统。作者编著此书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讲述几十个家风家训故事,而是在于要从这些家风家训故事中,剖析各家在这些家风家训影响下的成败得失。如果说历代名人所留家训是一种教训的话,那么这种成败得失就是教训中的教训,是言行一致或者不一致的检验结果,更加令人深思。
如在古代史官笔下号称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家训中也是大谈远奢靡多勤俭的道理。但在作者的深入剖析中,却发现这位明君自己的实际行动与他所言出入甚大,不仅有大肆享乐腐化的举动,还发明了一句“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来作为借口,结果是李家的家风,乃至大唐的国运,从他就开始埋下了衰败的种子,后代子孙终于有一天旧病复发,酿成了大乱。
又如东汉名将马援,以“叛将”身份投奔于刘秀麾下,长期在外征战,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不太被重视。经过作者对其家训书信所引发的一连串悲剧故事之剖析,终于看明白了这其中的缘故,同时又为马援本意不坏写法却很“坏”的那封家训书信扼腕叹息,更对东汉王朝从立国之始就复杂的权力格局感到几分胆寒。当读到马援后裔一改先辈在这方面的失误,修正了家风,平安长存于黑暗宫廷中时,又感觉他们总算是学到了那封家训书信中真正的东西。
此书除了编写新颖独到外,语言也颇为通俗生动,并且不乏犀利之笔,在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同时,不断地给人以启发,延续了作者此前写作《历史名人晚节不保启示录》等书的风格,希望作者今后继续从历史长河中提炼出更多的传统文化珍宝,奉献给读者。(陈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