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怎样的城市精神,能给人以好的生活

  当今世界有数十亿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影响人们的世界观。每座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最明显地体现在建筑、产业构成、人口素质、地理环境等方面。一座城市与另一座城市最大区别,就在于城市精神的不同。

  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展示城市形象、构筑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精神的支撑和依托。《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时代,城市何以安顿我们》(以下简称《城市的精神》)一书,以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中国香港、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纽约这九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为切入点,从建城历史、文化传承、政治理念、宗教信仰等方面对城市精神进行了反思。

  “爱城主义”拓宽了城市视野

  本书的两位作者贝淡宁、艾维纳,在学术上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也都是“爱城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为了阐述“爱城主义”的理念,他们合著了这本著作。加拿大人贝淡宁常年旅居中国香港、新加坡和北京,目前是清华大学从事政治理论研究的外籍教授;而作为以色列人的艾维纳教授,担任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

  书中提及的九座城市,他们曾在那里求学、工作和生活。恰好这九座城市,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如耶路撒冷与宗教、蒙特利尔与语言多样化、新加坡与国家主义、中国香港与物质环境、北京与传统文化、牛津与学术、柏林与宽容、巴黎与浪漫时尚、纽约与市政规划等等。这些城市的特点,对城市精神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城市的精神》虽为学术著作,但是和其他学术著作不同的是,书中没有理性的量化分析,而是采用对话体和自传体的形式谋篇布局。此外,为了尽可能展示这些城市的特征,那些文学名篇的描写、名人的评价、标志性建筑乃至一些旅游指南也成为本书写作中的参考。作者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一方面要融入世界潮流,另一方面还要坚守自身的文化特色。毫无疑问,全球化有积极的一面,即开放性和宽容性,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它可能造成城市文化特质的雷同。中国在城镇化建设的今天,很多城市的规划设计、市容市貌,乃至产业结构出现同质化趋势,同质化会消解城市的精神。

  城市的出现由来已久,在古希腊时期,并没有国家的概念,而只有城邦的存在。城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今天意义上的国家,如雅典和斯巴达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我国古代,城市也是权力的象征,君主生活工作的都城,被赋予独特的政治象征意义。现在人们说的“七大古都”,其实是强调了城市对于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众所周知,归宿感是人类情感的基本需要,市民对城市精神的自豪感,有助于激发城市的认同感。书中认为,城市精神的形成,取决于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现有资源。如果一个城市贫穷,人们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物质需要,那么,城市的首要任务就是摆脱贫穷,让市民有基本的医疗保障。离开民生谈城市精神,则是纸上谈兵。

  城市精神关涉尊严和生活

  城市虽然不会说话,但城市是有个性和体温的生命体。在城市大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如同人的器官出现病症,就会带来无穷的麻烦。城市精神不是凭空掉下来的,需要物质基础作为承载。城市精神,关涉人的尊严和美好生活。而这在一座城市的规划中,往往能直接体现。书中提到的纽约,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拥有极为密集的基础设施群。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超级城市,非常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其中,纽约的中央公园,在某种程度上讲,体现了城市精神以人为本的内核。这个城市绿地多达5000多亩,由水、植物、动物、建筑构成,是世界城市生态设计的典范之作。

  城市生态设计是当前城市建设的热点,而城市生态设计的目标,就是让人感受到美好生活的存在。对于城市治理者而言,城市生态设计要立足于现有的资源,协调好地貌、水域、气候、植被以及文化特色之间的多种要素。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精密的系统,处处要考虑到人和环境的和谐共生。国内外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时常以“高大上”和美观作为衡量标准,忽略了人的舒适度。比如,大街上的超级玻璃幕墙,在烈日之下形成光污染,对机动车驾驶员、来来往往的行人造成直接影响。再如有的市民休闲中心,地面采用光滑亮色的瓷砖,看上去雅致,而在雨天容易使人摔跤,尤其对老人而言,这样的地面简直就是无形的杀手。还有的城市街心花园,道路上经常莫名出现各种台阶,孩童的婴儿车、残疾人的轮椅可谓举步维艰。

  再如城市的街道,也直指城市精神的实质。表面上看,街道是为了市民出行的便捷,本质上讲,街道关系到人的尊严。街道如同人的血管,将整个城市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判定:但凡设计合理规范、市民文明素养较高的超级城市,街道较为畅通。反之则时常出现街道“肠梗阻”和乱哄哄的现象。一般来讲,小城镇的人口和车辆有限,日常的街道畅通不是难事,而对于上千万人口和拥有上百万车辆的超级城市,街道上24小时人与车川流不息。如果街道设计不符合人性,那城市问题必然频出。街道的畅通,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

  街道作为城市的单元组成,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在阅读《城市的精神》时,笔者联想到另一本书——《纽约:一座超级城市是如何运转的》。这本书提到,一百多年来,纽约规划和修建了密集的街道网络。如城市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不同的街道在交通运行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纽约的城市高速公路,类似我国大城市的环线快速公路,这些公路提升了城市的运行效率。近年来,很多城市纷纷“扩容”,如同“摊大饼”,规模越来越大。很多有识之士认为,城市这样发展下去,会成为令人担忧的巨人。

  城市修建主干道时,也要注重城市次干道建设。那些不起眼的次干道,可以说是城市的“良心”。一般而言城市的次干道窄而短,有时弯弯曲曲,但与城市主干道相比,其重要性毫不逊色。本书提到的中国香港、新加坡、柏林等城市,次干道极为贯通。坦率地讲,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大城市在这个方面有很多历史“欠账”。好在现在大部分城市已经开始重视次干道的建设,尝试将很多内部道路与城市次干道进行对接,让城市出行更加畅通。

  另外一点,书中讲到的纽约、牛津、巴黎等地,还建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建设自行车道,是城市建设中的常识,但还是有很多城市会忽略。城市街道整修过程中,车道越来越宽,但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却越来越窄,乃至很多自行车根本就无法上路。某个城市,甚至出现人行道窄至30厘米的闹剧。城市的街道不单单为汽车服务,更要为人服务。如果城市街道建设忽略了人文,城市精神又何在?

  独特的城市精神是发展之魂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万花筒,包含着世间百态。城市里有崇高,也有丑陋;有财富,也有贫穷;有创新的机遇,也有环保的压力。城市的精神是所有市民共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城市的精神》罗列的九座城市,在精神品格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气质。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地,那里的风俗习惯、建筑格局以及市民的心理特征都与宗教紧密相连,绝大多数的市民都是宗教信徒,整座城市被一种虔诚的宗教精神包围。艾维纳常年工作、生活于此地,他有着自己的担忧:宗教信徒众多,那么现代城市公民精神就会削弱。蒙特利尔是加拿大的一座大都市,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座城市和加拿大其他城市不同的是,这里多数市民讲的是法语而不是英语。因为语言的差异性,这里的市民常常为争夺法语的正统地位而引发各类社会矛盾。

  全球化的浪潮扑面而来,很多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模样,但是有的城市却牢固地坚守历史传统,在世界城市丛林中独树一帜。书中提到的英国小城牛津,由于牛津大学的存在而闻名天下,这座城市不到十万人,在中国人眼里可能根本就不算城市。但是谁都无法忽略牛津在世界知识界的地位。这里是学术与知识的殿堂,整座城市都处于浓郁的求知氛围中。再如德国首都柏林,人文底蕴深厚,可这座城市在二战时声名狼藉。战后新组建的德国政府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刻反思与忏悔,以开放的、宽容的态度为这座城市重新定位。为了洗刷历史的罪恶,柏林每年都会邀请那些遭到纳粹迫害的犹太后裔来此缅怀先人足迹。

  阅读《城市的精神》后,笔者得出的结论是城市的精神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绝非哪一个人能说了算。当今中国很多城市,纷纷提炼各自的城市精神。提炼城市精神固然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城市精神却有时出现了“撞车”。但其实,各个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和积淀中,都会拥有各自不同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传承。

  对于提升城市精神的内涵,不论是城市管理者,还是普通市民,都格外关心。如何提升城市精神内涵,《城市的精神》一书中并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但是书中提及的九座城市的特色,给予我们很多启迪。关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至少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是在历史文化中吸收营养。历史传统是城市精神的源头与活水,每座城市经过长期的积淀,都形成了特有的风土人情、各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记忆。因此,要提炼城市精神,就必须挖掘城市历史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特征,抓住城市的文化个性和价值追求。

  其次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一座城市要提炼城市精神,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城市精神的物质基础。只有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市民都感受到幸福,都有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城市精神才能真正被市民所接受、认同,并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体现到市民的日常行为之中。

  最后是提高市民的精神文明素养。城市精神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离开人这个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城市品位。而提高市民文明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育市民的公德意识,这也是现代城市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在要求。(河 东)

上一篇:《红星照耀中国》译名的由来
下一篇:40年改革题材长篇小说扫描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