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间,中国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为何能成功地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正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近日,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推出新作《四十不惑: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验分享》,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梳理。
“30年叫做一代,治理国家者施行仁政,解决民生问题,30年是一个可以初显实效的时间区段。”蔡昉在本书的开篇写到,以1978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改革起始,到2008年为30年,到2018年为40年,其间中国经历的巨大变化是几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罕见的。而在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1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变化更显突出。
在《四十不惑: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验分享》一书中,蔡昉从经济与历史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做出判断,揭示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立足于在人口红利、扶贫、农业等方面的长期专业研究,蔡昉提出了中国应当从依靠人口红利向获得改革红利转变的思路,探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实现向高收入阶段过渡的路径。
“这是一本比较全面的经济学书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评价,蔡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当今中国发展作了客观的描述与阐释,使中国发展得以更具象地呈现。
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看来,本书是在规范的经济实证研究方法、规范的逻辑、规范的框架和范式的基础上诠释中国改革开放,着重讲述中国经济当前的问题和未来面临的挑战,相较一些就事论事谈中国经济的读物更具深度和实用性。
“正确的改革开放一定能解放生产力,相应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是充分条件。”在6月25日举办的出版座谈会上,蔡昉与业界多位专家共同探讨了改革开放40年给国人带来的启示。
近年来,蔡昉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依靠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生产要素尚有一些潜力可挖,中国仍可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增加生产要素潜力。
“要想挖掘这些生产要素的潜力,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改革。”蔡昉谈到,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已经表明,每个领域都需要通过正确的改革措施激发潜力,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对于激发农村劳动力的意义,金融体制改革对于国家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意义,等等。
之所以将书名定为“四十不惑”,蔡昉表示,这本书不是简单去讲中国故事,或是重复过去已经取得的理论上的共识,而是借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节点,带着问题意识对中国的发展进行更深层的思考。(记者 王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