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事实的力量 真理的力量——评《在西北局的日子里》

      【读书者说】 

  西北的黄土地上,珍藏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红色历史和文化记忆。笔者作为党史研究者和教学人员,历来认为,除了正史和传记,口述历史应是重要的研究资料来源。出自亲历者、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口述,除了细节丰满,鲜活而生动之外,还可以弥补正史叙述之不足,是学习和研究党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之一。

  由石杰、司志浩主编的《在西北局的日子里》一书,是“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丛书中的一种,书中记述了彭德怀、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工作、生活情况,为西北局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珍贵资料。该书以人物为主线,以亲历者、当事人、知情者的讲述与回忆来补充党史中的历史要点和历史细节,还原历史事件,呈现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历程,再现一个本色、真实的延安。

事实的力量 真理的力量——评《在西北局的日子里》

《在西北局的日子里》 石杰、司志浩主编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尊重历史,口述资料来源于多年的追踪访谈

  有学者考证,中共党史上,从1935年至1966年间共存在过四个曾以“西北局”为名称的领导机构。应该指出,《在西北局的日子里》主要关注的是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存在了13年的西北局(自1941年5月至1954年12月,分为延安时期和西安时期)的历史。由于各种原因,相关研究尚存在较大空间。历史发展至今,老一辈西北局领导不少已经作古,从书中可以了解到,编者从2009年就开始了对西北局老同志的采访,彼时,受访者中年纪最轻的也已80有余。为写成此书,编者采访了不少当事人、亲历者和知情者,其中包括:曾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的张邦英,西北局组织部干事、秘书、办公室主任何载,西北局速记处速记员马松林、马淑芳、张玉英,西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黄植的夫人史宏、研究员绍继尧,西北局总务科科长张振邦,生产科、审计科会计张克,西北局习仲勋同志秘书张志功、警卫员孙炳文,西北局警卫员王志强,西北局党校图书馆工作人员郝树华,以及在西北局总务科、办公厅行政处工作过的彭寿仁等人。可见,通过口述实录为读者呈现出较为真实、准确的史料是创作团队的一大出发点。但作为补充,编者还在已出版的书籍文献、报刊资料中对相关内容进行挑选、整理、提炼,在娓娓诉说历史的同时关注到了理论层面的内容,给读者留下了甄别与思考的空间,如此慎重与缜密,无疑为此书的质量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事实的力量 真理的力量——评《在西北局的日子里》

《习仲勋与贺龙在西北军区》(油画) 吴百兆创作

图片选自《在西北局的日子里》

  大背景清晰,小细节丰满

  该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延安时期,西北局一方面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具体工作,支持和协助着党的事业,另一方面又得到中共中央直接的帮助和指导,在其存在期间,虽几经改组,但始终发挥着重要且特殊的作用。在关注点方面,这本书既反映了西北局紧张有序的工作,又呈现了革命工作者充实多彩、风趣盎然的生活。在展现方式上,既有朴素平实的口述记录,又有富含感情的怀念小诗。其中有关彭德怀、习仲勋、刘志丹、王震、马文瑞、常黎夫、张德生、贾拓夫、赵伯平、曹力如、孙作宾、黄植在西北局工作和生活的内容相当丰富。另外,此书以长期主政西北、曾任西北局书记、第二书记的习仲勋为展现重点。其中,有关习仲勋在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土地改革和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的创造性发挥有诸多记述。

  生动鲜活,可读性强。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为主,材料鲜活,情感真切,充分发挥了口述史所独有的文字吸引力。同时,为了更直观形象、深入人心,编者利用百余幅配图营造了较强的历史现场感,提供了相当的信息量。

事实的力量 真理的力量——评《在西北局的日子里》

1949年夏,习仲勋(前右)、贺龙(前中)、李井泉(前左)等在西安合影。

图片选自《在西北局的日子里》

  框架巧妙,写法新颖。目前,学界关于西北局的研究主要循着以下三种思路开展,一种是以其历史地位和作用、组织机构系统、军事和土改以及民族宗教等具体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二种是在延安整风的背景下将西北局高干会议作为专题进行探讨,第三种则把西北局领导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和重点。《在西北局的日子里》注重吸收相关成果,一方面,时间节点明确、集中,对史料进行深入的挖掘。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西北局进行横断面的“切割”,既务实又务虚,将其中的人与事、情与理的元素充分融合,使本书具有较为客观的品性。围绕西北局很好地还原了一段历史、一个群体、一种精神。由此,该书可定位为一部关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断代史和专题史。

  亲历、亲见、亲闻,令党史人物更加立体、丰满

  首先,《在西北局的日子里》是对《习仲勋传》《彭德怀传》的重要补充。编者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将习仲勋、彭德怀在西北局期间的工作、生活更加细致地进行描述,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尤其是聚焦习仲勋经过在西北局的锤炼,实现了从“年轻有为”到“炉火纯青”的转变过程。同时,创作团队深入民间,记录下了西北局相关人员的亲历、亲见、亲闻,传递了革命老人对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也将他们的丰富感情融入其中,实现了多种声音的对话和多种情感的交汇。这样的作品,无疑令党史人物更加立体、丰满。

  其次,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一部力作。对于历史著作,能否有效传播精神的力量,是创作者面临的大考。正如后记所指出的:感动与感悟的历史,更需要一种精神传递的意义。“沧桑看云,赤子情怀依旧”。在西北局工作过的同志,在接受采访中多对当时上下级干部密切和谐的关系记忆犹新,对党与人民的鱼水之情反复回味,对当时革命的乐观主义印象深刻,对那段追寻理想、追寻光明的历史深切缅怀。由此,《在西北局的日子里》可以视为对延安精神生活状态的一个侧写。正是这些精神要素的充分展现,赋予了这本书应有的历史质感。毕竟,红色历史的优秀基因特质不该只令人激动一阵子,而是使人铭记一辈子。

  这是一本不忘初心教育的生动教材。一部作品,如果能在满足好奇、感动人心的同时,还能引人深思,那它就具备了超出一般性图书的价值。本书不仅仅展现了西北局革命者的形象,也让读者体味到中共党人即使面对物质匮乏的状况,却依然感觉“最快乐、最充实”的崇高,感受着诸如“回忆过去,激励我永不止步”这样题词背后的深情,感动于他们始终不忘梦想和责任的赤诚。同时也令人不禁思索:身为党员,为什么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自身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与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相比,还有哪些差距,等等。如今,党带领人民挑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重任,《在西北局的日子里》的出版无疑恰逢其时,称得上是一部集展示性与参考性于一体的好教材。

  纵观全书,虽有遗憾,但总体上看,此书依旧不失为一部有质量、有看点、有价值的作品。无论是对深入研究西北局怀有兴趣的学者,还是对延安那段说不完、道不尽的历史热心的人们,翻一翻这本《在西北局的日子里》,应该多少能读有所悟、学有所获。

  作者:陈答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吕越颖(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梁家河的大学问—— 读纪实文学《梁家河》
下一篇: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消费领域的深度探索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