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梁家河的岁月

 

  1973年,习近平(左二)与几位北京知青在延川合影

  北京知青当年居住的窑洞

  梁家河,这个陕北不起眼的小村,近几年却“声誉渐隆”——“习近平下乡的地方”“习近平当大队书记的地方”。人们对它的关注似乎全部来源于此。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青年习近平成就了梁家河,梁家河也成就了青年习近平。这才是唯物辩证法的菁华。

  如果摘掉这个“金字标签”,那么,褪去了华丽外衣的梁家河,到底是什么样的?陕西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梁家河》,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梁家河。

  重返梁家河

  按常理,一本叙述历史的书,会按叙事“三要素”引出时间(1969年1月)、人物(青年习近平及其下乡同伴)和环境(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小村庄),进而展开情节。然而这本书却不落俗套,以“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为喻开题,形象而精炼地概括了这本书的主题,给读者以较强的视觉观感冲击。

  一本书的第一句话往往成为“文眼”,为全书立意与格局定调。“踏上这片曾经劳动、生活过七年的土地,见到这些曾经朝夕相处、始终不能忘记的乡亲,习近平难掩激动的心情。”《梁家河》的头一句话,没有刻意拔高的赞颂、没有浮夸语言的烘托,甚至没有一句白描式的铺陈,一幅温暖而鲜活的图景跃然纸上,其中似乎还饱含着说不尽的往昔峥嵘……

  毛泽东用一个“稠”字,道尽了革命的峥嵘岁月。梁家河之于青年习近平的“峥嵘岁月”,有如一个景深镜头,随着习近平2015年2月13日回到梁家河而连续跟进、次第展开:与昔日“小伙伴”们挨个儿握手、嘘寒问暖,用陕北方言同大家拉家常,坐土炕、访窑洞、吃酸菜、叙旧情,当年的那个大队书记真的又回来了!

  酸菜可以说是青年习近平的最爱,“酸菜成为我最好的美味佳肴,以至于到后来,我到现在我还想念那个酸菜”。小小的酸菜里包含着大情怀,成为总书记后的习近平用吃酸菜比喻贫困地区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谁送我一碗酸菜,我说我今年生活又改善了”,借此告诫党员干部一定要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为百姓干实事好事。

  梁家河的知青岁月

  七年的梁家河岁月,在习近平身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俗话说“雁过留痕”。但当“大风起兮云飞扬”,大雁终究要随风而高飞,雁痕也会掩埋于历史尘埃。而梁家河的这个印记,倒可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因为这既是一个逆境之人奋起的印记,也是一个青年人脚踏黄土、扎根一隅的印记。这印记尤其体现在习近平的“一来一去”上。

  鲜为人知的是,青年习近平也经历了“两进梁家河”的过程。“一进梁家河”就是大家熟知的1969年1月初进梁家河,虽说是远离了政治漩涡的中心,可“池鱼入海”带来了内心放飞的短暂自由快乐之后,习近平也经历了“适应期”——城乡生活的巨大差异以及对群众的不熟悉,让“习近平坦言他当了一次‘逃兵’”,几个月后请假返京。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被“公安将他当作‘倒流’人口抓了起来”,让他彻底断绝了回京的念头,这才“二进梁家河”。这一次,青年习近平成长了、成熟了,安下心来扎根梁家河,逐步获得了梁家河村民的完全信任。

  1973年,习近平有机会重返校园读书,但因“黑帮子弟”身份被清华大学拒绝,只能去读延安师范大学。换作平常人,或许也就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因为再不济,这也毕竟是一所正规大学。然而习近平或许天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果断放弃并于1975年再次报考清华,最终如愿以偿。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对青年习近平而言,梁家河就是一所学校,教给了习近平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正如后来习近平所言:“(梁家河)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梁家河的三个截面

  习近平担任大队书记时的梁家河,一穷二白,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山顶洞”。而今的梁家河,可以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这种变化和青年习近平既有关、也无关。说有关是因为当年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建淤地坝、修沼气池,着实出现了一番新气象。说无关是因为在习近平离开之后,梁家河依然大步流星向前发展,老百姓逐渐吃得饱、穿得暖,过上了有基本保障的幸福而踏实的日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国家的农村政策好,让梁家河的发展可持续。上世纪末梁家河提出了“退耕还林”,把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改为林地,农民不用爬山种地,改为在产量更高的沟坝地耕作,生产效率提高了,收成更好了。而梁家河的林草覆盖率也逐年提升,实现了“由黄变绿”,真正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上级政府政策扶植下,梁家河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农户+基地等多种经营形式,培育苹果产业和养殖产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政府的民生兜底实,让梁家河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国家的新农合(农村医疗保险)和新农保(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也落地到了梁家河,这里的村民都纷纷参保,由此一来,生病花钱政府能管一部分,年纪大了政府还给养老金,逐步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让年轻人能够踏实地外出务工、老年人能够安心地在家养老。此外,通过移民搬迁,梁家河村民从土窑洞搬进了新楼房。虽说可能还有点不适应,但居住条件确实得到了改善。

  梁家河之变,代表了在国家几十年来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大政方针指引下,千千万万个梁家河的变化。今天的梁家河,或许正是明天的“张”家河、后天的“李”家河。正如习近平所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因此,梁家河后来发展与青年习近平的“无关”之中,恰恰包含着“有关”。

  或许正是梁家河的酸菜、梁家河的印记和梁家河的变化,成就了青年习近平,这些,也共同构成了眼前这本《梁家河》的三个截面。如果说酸菜是一种滋味,意味着体察群众之所想、体味民生之多艰;那么印记就是一种品格,代表着“宝剑锋从磨砺出”、永不被挫折所击倒的坚强意志;而变化则是一种信念,体现了这个伟大民族经风霜、历曲折却终将复兴的必然趋势! 

  (作者:冉昊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上一篇:这些书教你如何阅读
下一篇:学习贯彻新思想的辅导读本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