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一家接待巴黎公社流亡者(铜版画)
曹建峰
共赴巴黎(石板画)
文国璋
5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台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重要讲话。台下,一位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工作的学者激情难抑,热泪盈眶。
他,就是中央编译局原局长、《马克思画传》主编韦建桦。
新版画传独辟蹊径
5月3日,《马克思画传》在京首发。全书共318页,550余幅图片,全彩印刷,朴素封面尽显清新典雅。
关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书汗牛充栋,但以画传形式讲述马克思的生平却很罕见,可谓独辟蹊径。
马克思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不只是卷帙浩繁的著作,还有感人至深的风范。这风范,当然可以用文本加以介绍,但一部好的画传却可以通过思想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结合达到更佳的效果。
韦建桦介绍,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央编译局就注意收集有关马克思生平事业的资料,包括书信、手稿、图片、珍贵版本以及各国美术家创作的有关马克思人生历程的优秀作品。
2012年,中央编译局和重庆出版集团出版了一套丛书,包括《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列宁画传》。相比那个版本,新版画传更换和增补了大量图片和文字。画传以文为经,以图为纬,生动再现马克思的壮丽人生。
“千百幅图,需要我们认真考证,严格遴选;图片与文字必须融合无间,浑然一体;版面安排既要体现严谨的逻辑性,又要具有鲜明的艺术性。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倾注心血,逐一解决。我们介绍了马克思在各个时期撰写的重点著作,并且在显著位置用醒目的字体刊出经典论述的原文。这部画传的内容更丰富,论据更充实,叙述更精准,编排更合理。”
“我个人心中最重要的读者,就是青年朋友。”为了编出青年喜欢的画传,韦建桦走访各大高校和有关机构,了解青年心目中的马克思,询问青年对编译工作的期待与希望。
百年之旅真实立体
一滴水可观沧海。《马克思画传》就是一本让人走近马克思、感悟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著作。
真实是这本书的灵魂。仔细翻阅全书,每幅历史图片都有确切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信息,能帮助人们了解马克思的人生轨迹和理论贡献。
创新是这本书的亮点。本书改变单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模式,将编年叙事和专题介绍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并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在序言和各章导言中对马克思革命生涯进行简练的概括。
立体的表达方式是这本书的特色。中国古代先贤早就提倡并实践将读图和读文结合的学习方式,画传借鉴了这种“左图右史”的思路,汇集大量图片,选录马克思的重要论述以及马克思的亲人和战友的生动回忆,让读者对他的思想品格获得更真切的感受。
《马克思画传》是一座让大众走向经典的桥,而这经典,也在搭建这座桥的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871年3月巴黎工人阶级起来斗争,马克思毫不犹豫地给予热情支持。尽管巴黎公社失败了,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原则的深刻论述,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途中,始终坚持巴黎公社原则的精髓,同时密切联系中国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韦建桦介绍说,画传专门用一章集中介绍马克思支持巴黎公社的事迹,就是为了让读者铭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奋斗。
读其书,知其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这是马克思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一句话。
韦建桦说,“马克思17岁时讲的这句话,是我数十年的座右铭。”多少年来,每当需要奋力攻坚克难,他都会重温这句话,从中汲取智慧和勇气。
从青春年少到鬓发染霜,韦建桦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念坚定如初。在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里,陈列着他精心校订马恩著作的原稿。一篇篇考证文字,字迹工整而清秀。
1964年,韦建桦被北京大学西语系德文专业录取。在刻苦学习德国语言和文学的同时,他认真钻研马恩著作。改革开放后,韦建桦进入中央编译局工作。岁月流转,韦建桦将自己的几乎全部时光投入到了马列经典著作编译之中。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我们的神圣使命,就是为这个必修课提供译文更精准、编辑更严谨、资料更翔实的基础文本,同时用生动亲切的形式阐释经典,帮助广大读者克服由于不熟悉历史文化背景而产生的困难。”
韦建桦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极为重要,我们要求自己用编译经典著作的科学态度来编纂画传。
孟子说:“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从时间和空间来说,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离我们那么遥远。“实际上马克思是非常可亲可敬的人,《马克思画传》的宗旨,就是要把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历史功绩和人格魅力展现在年轻一代面前。”( 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