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理论底气从何而来
——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治理的鲜明特征与宝贵经验
《当代中国社会大事典(1978-2015)》,魏礼群主编,商务印书馆、华文出版社出版
魏礼群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领域改革发展的四个鲜明特征
1978年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新时期。40年来,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我曾主编一套《当代中国社会大事典(1978-2015)》,记录大事,反映创新。统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领域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与巨变轨迹,可以清楚看出有以下四个鲜明特征:
以保障改善民生为主线。我们党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加强社会建设的根本着眼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邓小平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不仅要让那些贫困群众真正过上幸福生活、实现全部脱贫,而且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安全的社会保障网、健康的生活环境、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乃至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治、个人的尊严与体面的生活。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保障改善民生问题已然从以前的解决“温饱问题”向提高“生活质量”转变,成为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发展贯穿的一条主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促进民生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进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建设,解决社会领域中的问题,需要进行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领域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与进步,就是因为紧紧抓住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个“牛鼻子”。包括社会治理模式取消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推行社区建设,发展社会组织,逐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推进就业、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通过对政府管理部门的调整和职能转变,促进全国社会事业不断发展;通过大力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优化事业单位构成,强化公益类事业单位基本公共服务属性;通过建立和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激活公共服务市场,使得公共服务的提供和传递更为有效、便捷和低廉。不断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
以法律制度建设为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和国家逐步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这使得我国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组织、社区建设、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领域制定了大量法律,各级政府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导向。公平正义是协调社会关系的根本尺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领域与公平正义最为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作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强调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先后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及“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领域改革发展的重要经验与启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为形成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理论和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十分宝贵的丰富经验。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这些经验,对于继续推进新时代社会领域改革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也将为新时代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坚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改革和建设,是我们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正确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来考虑问题、谋划改革发展。推进社会领域变革和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优势和长处,必须充分考虑更好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和权益,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建设规模和速度要与经济建设和国力水平相适应、相协调,必须充分考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这些是社会领域变革和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使改革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和制度导向。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和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相适应。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同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等其他方面体制改革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更张。要以世界眼光和宽广胸怀学习与借鉴外国在社会建设中的一切有益做法,但是,绝不能照抄照搬别国做法、别国模式。必须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的影响,确保社会领域改革发展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同时,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强化制度导向,着眼于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推进改革,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才具有全面性、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特别要依靠法治,强化法治。要以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推进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构建新的有效的具体制度,让各项具体社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管用、更加有效。
坚持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是推动社会领域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进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改革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都得益于不断地推进党的社会发展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对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越清晰、越深刻,改革举措和成效就越有力、越显著。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革故鼎新,勇于用时代发展眼光审视社会领域现状,推进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机制创新。
坚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而社会变革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在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可能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不可能把国家和社会治理好。加强党的领导是包括社会领域改革发展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也决定了社会领域改革发展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样才能使社会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过去40年我国社会改革发展才取得了令人折服的巨大成就。要始终坚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并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领域改革发展,以昂扬的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开创社会领域改革发展新局面。
此外,坚持既弘扬优秀传统又借鉴国际经验,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也是我们的重要经验启示。
(作者: 魏礼群 国务院研究室原党组书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