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以新时代观照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众认同与完善发展》 徐斌 著 人民出版社

【读书者说】

当代中国改革的一项重大成就,就是确立了并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理论形式,必须在实践中发挥其现实性和理论性,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自觉实践的前提是提高大众认同。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徐斌的新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众认同与完善发展》,在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视域中,以大众认同为视角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发展,是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又一部力作。

该书首先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中总体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然后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对大众认同进行深度研究,建构了本书的分析框架。随后,在大众认同的视域下深刻分析了制度确立的动力源泉、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本依据和实现路径,并对完善和发展制度的评价尺度及其理论依据和尺度的尺度进行分析,最后清醒地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限度及面临的挑战,阐扬了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坚定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众认同与完善发展》是对制度实践的关键问题——大众认同的哲学思考,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鲜明的时代性和深邃的思想性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哲学是思想所把握的时代。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将时代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新时代的鲜明主题和核心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该书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在新的历史际遇中敏锐地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凸显了鲜明的时代感。著作的时代性又内蕴深邃的思想性,以思想性构筑对时代性问题的未来穿透力。

第二,厚重的历史性与严谨的逻辑性的统一。恩格斯认为,逻辑的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是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该书以历史思维在时间序列中考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完善发展的过程,展现了制度生成的前后续接的连续性,为读者呈现了生动的历史映像。但这种历史呈现不是历史还原和历史叙事,而是以当下的新时代观照历史过程,是在现实中的历史。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完善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提升了其理论深度和分析高度,它深刻分析了历史过程中重要影响因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作用、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互动、人民群众利益追求的动机、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困境及其相互关系,准确把握了历史必然性。

第三,科学性的“是”与价值性的“应当”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一方面,该书以科学理性客观地分析制度本质内涵、要素体系,研究制度本身的规律、逻辑和动力及其相互关系,探究真理性的“是”的问题。另一方面,该书以人民为中心,在价值性的“应当”下,提出完善和发展制度的价值规范、价值取向、价值目标:满足人民的需要和利益追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该书是作者多年来对人学和制度哲学潜心研究的成果,体现了其严谨的学术品格和探索精神,其创新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大众认同的深度分析。该书阐释了认同的具体性、历史性;理论认同与实践效果相互作用;认同实质是以主体为轴心的主客体的契合关系;认同程度的差别、性质的差别,特别提出了认同程度的变化是推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动力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人民群众对社会制度的认同状况。当人民群众非常认同的时候,社会制度就比较稳固;不认同的时候,就要变革或革命改变社会制度,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第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内在机制的深入剖析。该书从“哲学批判与文化创新:理性动力”“大胆地试和大胆地闯的改革勇气:非理性动力”“人民群众的诉求:价值导向”“问题突破:实践导向”“动力形成合力”等方面剖析它们的作用方式和形成的作用机制。

第三,提出并阐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评价尺度的尺度和理论依据。它包括: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价值尺度优先;现实尺度与理想尺度统一,现实尺度优先;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统一,历史尺度优先。评价尺度确立的理论根据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实践观点;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人民主体观点;以法治为核心的社会秩序理论;以公正为原则的个人权利理论。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反思能力和前提批判意识。(作者:李海青,系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新时代雷锋精神解读》《见证人讲述——雷锋日记》出版
下一篇:书里面的“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