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的论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让文化界人士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2017年12月23日,长安街读书会以“中华文化·世界自信”为主题,结合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王蒙谈文化自信》一书展开交流。本栏目特整理摘选其中精华,和广大读者分享。
嘉宾
王蒙 文化部原部长、作家
张颐武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辛广伟 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好书推动阐释文化自信
辛广伟: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在原来三个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重要的一个论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何来推动阐释和宣传总书记的这样一个精神?作为出版者,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设立了很多选题,联系了很多作者,最后找到王蒙先生。沟通之后发现,我们两方完全想到了一起,王蒙先生长期以来也在关注这个主题,用一个词形容叫一拍即合。
《王蒙谈文化自信》的责任编辑刘敬文博士这样评价这本书:一是思想犀利,论说独特,处处体现出洞若观火的真知灼见,读起来给人以启迪;二是重视理论契合实际,处处体现出作者的家国情怀,读起来振聋发聩;三是通俗生动,旁征博引,处处体现出作者的深厚的文史功底,读起来入耳入心。
责编的概括非常到位,当然这部著作不单单是这种文化风格上的特点,它对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深刻的梳理和分析,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更加重要的是王蒙先生讲文化自信,有如下这样几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第一,文化自信必须根植在我们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用王蒙先生自己的话来讲,你要迷醉于我们中华风度,因为它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第二,中华文化有自己的勃勃生机。我们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第三,谈论文化自信要有一个开放的胸怀。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夜郎自大。
在当下如此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能够有这样一本书给我们大家探讨,是非常有价值的。我认为王蒙先生是少数最有资格谈论文化自信的代表之一,因为他不仅是文化的创作者,还是管理者、学者。希望《王蒙谈文化自信》能够真正地启迪大家的思路,开启大家的智慧,这就是我们的一点期望。
文化自信既是一个需求,也是一个愿景
王蒙:在我的经验里,中央对文化问题从来没有像最近这几年这么重视。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
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并有过重要论述。1949年,毛主席曾经提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上世纪50年代初期,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指导思想。但那个时代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文化的发展有很多曲折和教训。邓小平同志也强调培养“四有新人”“两个文明都搞好”等;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胡锦涛同志提出过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等。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提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和价值认同,是我们走向世界、拥抱世界文明的价值根,因此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这些思想都特别重要、特别好,但是还需要更深入地领会。因为在提出文化自信的同时,社会上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消极现象。比如说有人不分精华和糟粕,盲目对待传统文化。此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很多人对文化发展的不足感到遗憾着急,认为有些风气不够好。
张颐武:确实是这样,现在整个社会对文化问题非常关注,是和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逐渐开始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愈加强烈。如何用文化去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大问题。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被称之为软实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有了更多的底气,因此要对外彰显中国的价值观。如果我们的文化在国际上得不到认同的话,就很难支撑我国经济的对外发展。
比如要实现“一带一路”这么宏伟的倡议和构想,就要真正让别人觉得我们的文化是有吸引力的。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非常大。
在国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大家的文化需求一方面是对高雅文化和一般享受性文化生活的兴趣,另一方面就是精神追求,怎么修身、怎么提高自己的价值观,都需要文化。
在当下,要实现社会的凝聚力和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都需要文化,文化是一个根本保证。所以文化的问题显得特别重要。
我们的文化自信基于中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基于中国一百多年现代化的奋斗和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文化自信既是一个需求,也是一个愿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蒙谈文化自信》的出版恰逢其时。全书体现了王蒙先生对文化问题一贯的、高度的重视和思考,特别是其中关于软实力建设、文化“走出去”以及如何提升国人精神境界的诸多论述,都有独到的思考,回应了时代大潮,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蒙曼:重视文化自信,其实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问题。
在大家没有吃饱的情况下谈文化,那叫侈谈。我们现在走过了那一步,到了可以追求精神提升的阶段了,这是一个大前提。
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什么?我们谈三个台阶的问题,第一个台阶要站起来,第二个台阶叫富起来,第三是强起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对文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现在走到“强起来”这一步,当然文化自信就提出来了。
还有就是从个人经验出发,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现在是团结中国人的精神上的最大公约数。因为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能得到最多的呼应。我们现在就是要团结最大多数的人,来追求中国梦,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那当然就要寻求这样的最大公约数,把更多的人和力量凝聚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今天讲文化自信,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它特定的时代性。
认真研究文化、珍视中华传统
王蒙:我在这本书里提到,赵启正同志和几个学者在国外访问,遇到一个外国人问:我整天听中国人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你给我们讲讲怎么个博大精深?赵部长就请他们的首席教授讲。首席教授说因为太博大精深,所以没办法讲清楚。
我既不是古汉语专家,也不是历史专家,也没认真学过这方面的专业,但我觉得,谈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方面可讲。比如就拿治国理政来说,这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了,我们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即以文化、道德立国——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一方面,这是一种循环认同,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一件事,即尚善、尚德。同时,中国又有尚同的理论,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国人认为抓住关键,抓住主要矛盾,就能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注意,中国人并非呆板,而是从《易经》就开始讲究变化,与时俱进就是从庄子的与时俱化来的。所以,中国从古代就讲究创新发展。
社会在前进,中国在进步,尤其是中国的发展能有今天的这个成就,这已经证明了我们的文化里优秀的东西太多了,关键是要去认真研究。
张颐武:中华民族的历史五千年没有中断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特别重要。我觉得还是要回到那两句话,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同鲁迅先生所说,“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现在我们到了一个历史时期,就是对传统进行更好的梳理,然后得到公众更多的支持,同时也让我们自身得到更好的提升。现在我觉得是一个历史的临界点,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珍爱自己的传统。
同时我们还是要跟世界潮流结合,去追求中华民族新的文化创造,这样我们才会真正无愧于先人。中华民族已经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文化创造。
蒙曼:继承传统文化,我觉得有一个道和术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多事情都太迷恋在术这个地方了。吸收传统文化,一定要弄清楚其中有哪些好的元素值得追求,而不是说具体拿二十四孝或者弟子规、三字经一条条对照,这是没有意义的。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一直把文化高悬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这本身就是一个好的传统。对于今天来讲还值得借鉴的就是,我们的传统始终是德育、美育优先的,这两个特征特别明显,它是一个平等的基础。
中国文化适应性很强,身段很柔软。我们从来没有讲哪一种东西是只能适用于某一个民族或者某一个地区。比方说仁义礼智信,这都是具有普遍性的、大家共同能接受的。把这些东西挖掘挖掘,具有中国文化独特性、属于中国文化精髓的那一部分就出来了。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拘泥于形式,要研究它背后的深意。
(光明日报记者 吴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