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人间词话》:灯火阑珊处,初心安然时
 

作者:郑艳 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院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其不朽之作《人间词话》中曾用形象的比喻提出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需要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近平总书记在《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一文中曾引此三种境界来探究理论学习,强调理论学习上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理论学习上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理论学习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人间词话》:灯火阑珊处,初心安然时 

《人间词话》,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资料图片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引用这三种境界,来说明“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王国维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之一,生活在传统与现代博弈的时代浪潮之中。早年,他以学问扬名于世,广泛涉猎哲学、美学、文学等诸多领域,梁启超曾将他誉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王国维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受其与生俱来的禀赋所驱使,他在30岁时所作的《自序》中曾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对于人生境遇,他首先想到的是可以从哲学的层面来探讨,以减缓内心的焦虑之感,也希望能由此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得到慰藉。后来,在康德、叔本华的熏陶中得到短暂慰藉之后,王国维渐有“疲于哲学”之心,此心出于他对哲学“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的困惑,正是这种“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的无奈感受,使其关注点逐渐由哲学转移到文学。哲学和文学,在王国维的眼里是至纯之学术:“一切学问皆能以利禄劝,独哲学与文学不然。”哲学与文学皆关乎情感、直指人心,故而在王国维心中具有近乎神圣的地位,这源于他的学术理想及人生信念,是他坚持学术的根本原因,也是他安放悲喜、滋养心灵的栖息之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王国维携家人东渡日本,开始负责主编《国学丛刊》,从此逐渐放弃了哲学与文学,转而潜心于史学,并在甲骨文、金文、简牍文以及石经研究上造诣很深。辛亥革命之后,身处乱世之中,王国维开始对西学产生强烈的怀疑,将人心不古的时局归咎于西方数百年来讲求富强的结果,认为“若世界人民将来尚有孑遗,则非采用东方之道德及政治不可也”。

  于是,五十之年中,身处乱世里,历经事变巨,遍寻安心所。王国维自己曾写诗发问道:“欲觅吾心已自难,更从何处把心安。诗缘病辍弥无赖,忧与生来讵有端。起看月中霜万瓦,卧闻风里竹千竿。沧浪亭北君迁树,何限栖鸦噪暮寒。”短短的一生,王国维以学人始,以遗老终,早年寄情于哲学与文学,后来在中国传统的政治道德中找到了心灵淡泊之地,从而转向史学,仍为恪守一己、返璞归真的人生至纯之理想。

  再读王国维,是去触摸一段峥嵘岁月里一个复杂人物的内心与思想。在动荡的年代,自由与安宁是最为奢侈的梦,于是很多人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初心安然的模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岁月长河中每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身体力行、坚持不懈的人生主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今天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主题,是历史发展到现在仍要保持最初奋斗精神的最高要求、谨记最初奋斗目标的最好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一路走来,那些持正不挠的奋争写成文字,成为历史,一段又一段;那些舍生取义的骨肉埋入泥土,滋养大地,一春又一春;那些傲雪的气节融进血脉,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

上一篇:高峰之路(2017文学篇·新印记)
下一篇:十二月光明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