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王蒙谈文化自信

  书名:王蒙谈文化自信

  作者:王蒙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ISBN:978-7-01-018340-4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文化自信”的主题,探讨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与实践启示,探讨中华文化的历史命运;琢磨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领会继承弘扬与转化发展的关系;文化的恒久性与时代性,精英性与大众性,还有中国文化本位与“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等等。

  本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思想犀利,认识独特,处处体现着真知灼见,读来给人以启迪;二是语言通俗生动,旁征博引,处处体现着作者深厚的文史功底;三是重视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处处体现着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现实的关心与担当。该书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自信重要讲话的生动读物。

 

  作者简介

  王蒙,1934年出生。少年时代参加了革命斗争。1949年起担任青年工作干部。1953年开始文学创作,1956年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引起国内外注意,并导致了他的长期失声。1986年起曾任国家文化部长三年。2014年出版文集45卷。曾获茅盾文学奖、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并获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与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目 录

  一、综论

  旧邦维新的文化自信

  文化复兴的历史机遇

  二、历史的经验与责任

  文化自信的历史经验与责任

  文化定力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文化焦虑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从文化紧张到文化和谐

  建立从容深厚的文化自信

  北京奥运会的文化意义

  莫言获奖十八条

  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意义

  发掘传统文化,充实价值认知

  向人心喊话

  传统文化的认同、弘扬、创新与发展

  道通为一

  四、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懂得文化,积极交流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时代:如何防止“精神贫血”

  文化走向更大的开放和包容

  现代化与民族文化建设

  后记

 

  部分内容

  旧邦维新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玉汝于成,检验了中华文化的有效性

  何谓文化?广义地说,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类的创造、经验、成果积累的总和,而非自然原生态。文化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小到看不见摸不着,大到无时无刻、无处不有。人类带来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成果,都是文化。我们关切的一切,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小康的实现、世道人心的优化、产品质量的完美、国际形象的塑造,无不期待着文化的培育与充实。马克思认为文化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中国传统的说法是“以文化人”,强调圣人以其先知先觉所言所行教化百姓,为民立极。毛泽东强调的是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有效性,即一种文化能够吸引凝聚人民,被长期广泛接受,并为接受此种文化的群体与个体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人与社会关系,提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前景,提供发展的成果与动力;同时又能提供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的应变、纠错与自我更新能力。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百折不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珍惜与自信这样一个文化传统,对中国、对世界,对今天与未来都有巨大的意义。

  我们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因为中华文化从思想方法到日常生活,无所不包。同时它的基本精神、基本价值认同与思想方法、生活方式、风度韵味又是相当恒久的,自成体系的,经得起考验的。有过这样的事情,一位中国学者在境外大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外国听众请他讲讲如何博大精深法,我们的教授则以“因为博大精深所以不可说”而最终没说出所以然。这样的做法恐怕是不行的。因为博大,它有恒久的精神、思路、风度与发展空间。中华文化忠奸分野的观念,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观念,沧桑盛衰聚散有常的观念,得民心得天下的观念,以及善有善报、和为贵、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信念等至今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近百年来中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风雨,终能做出正确抉择,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可贵进展,往往是由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其中起着深层作用。当然,传统文化曾经由于它落后于时代的种种“罪状”拖过前进的后腿,严重地苦恼过我们,最终却证明了它完全可以与时俱进,发展转化,帮助也护佑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迎头赶上。

  应该看到,古老中华是以文化立国的。可能我们是太认定自己文化的优胜性了,我们并不过分着眼于族裔之分与强力之用。同时,我们的文化富有此岸性、积极性、精英性、美善性与亲民性,我们追求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经世致用。因此之故,在最危难的际遇下,我们没有失陷于虚无主义、神秘主义、消极颓废、悲观厌世。

  中华文化为政以德、修齐治平思想,性善论、天良论、良知良能论思想,形成了一种循环认同,具有从一而定、定之于一、一以贯之的特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不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思想与“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思想,使天命、人性、民心、道德、礼义、王道、仁政、世道串联合一,乃是文化立国同时并不否定权与法、兵与政作用的纲领宣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互为因果的说法,说明中华文化把政治、哲学、道德伦理、终极信仰、唯物与唯心全部打通。个人与群体、家与国、天与人、慎终追远与薪尽火传、自强不息与无可无不可、一的一切与一切的一、变与不变、混沌与清明……所有这些“浑一”,精神自足,颠扑不破。

  中华文化更是早就认识到了过犹不及,不为已甚,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法则,这也正是自信法则,它同时进一步定下了反对极端、分裂、恐怖的中庸理性基调。中华文化一方面强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知其不可而为之”,同时又强调“以柔克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民间的说法则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即是审时度势、灵活应变、善用谋略,给人以足够的适应能力与选择空间。

  中华文化的这些基本观念,恰恰就体现了“自信”二字,是对道德与礼法的自信;是对人性、人心、人文、人道的自信;是对天道、天命、天地、民心即天心的自信;也正是古代中华传承至今,饱经风雨雷电,虽乃旧邦、其命维新的自信。自古而今,我们与野蛮自信、愚昧自信、暴力自信、迷信自信、金钱自信、神权自信、种姓自信等等进行过斗争,最终,我们选择了文化自信!

上一篇:《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闪耀真理光芒
下一篇:中国经济:读懂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