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向当代青年讲好马克思故事——读《理解马克思: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与核心著作导读》

向当代青年讲好马克思故事

——读《理解马克思: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与核心著作导读》

崔继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怎样才能圆满完成这一任务?简单地讲,就是要面对确定的读者群,讲好马克思主义故事。这里的故事当然包括马克思的故事。近年来,国内出版了不少关于马克思的学术普及读物,但能够得到广大青年读者认可的屈指可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当代青年读者是否需要、喜欢阅读马克思,而在于我们的作者能否了解、掌握青年读者的认知水平、理论需要及其阅读方式的变迁,提供有效的学术“供给”。在这个问题上,张亮等著的《理解马克思: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与核心著作导读》(以下简称《理解马克思》)作出了成功探索。讲好马克思故事,《理解马克思》有三个特点或者说做法值得学习。

向当代青年讲好马克思故事

    《理解马克思: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与核心著作导读》张亮 周嘉昕 孙乐强 著 人民出版社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当代青年的阅读习惯发生了重大改变,在非专业学习的情况下大多喜欢浅阅读:更快捷地选择、阅读、理解以及放弃;更自由地控制阅读的节奏;更追求图文并茂的视觉享受。可以说,当前的浅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所谓“立体化”的趋势:即不再单纯地局限于书本这一物质载体,不再单纯地面对文字这一符号,而是更多融合了移动载体、视觉冲击、及时推送等特征。较之于深阅读,浅阅读虽然短时间内看似接受的信息量很大,但因直面的都是“碎片化”的材料,如何辨别有效信息、是否能准确提取到有效信息,一直是它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即使浅阅读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这样的阅读,今天已然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作为一种具有结构性特质的东西,内化在人们的阅读实践中了。在这样的条件下,经典著作如果不能首先征服青年人的浅阅读,就更不可能征服他们的深阅读。

  这意味着,经典著作的阅读,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创新发展,一定要真正走进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理解马克思》很好地把握了当代青年人阅读方式的变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精细分解为40个左右的主题片段。每一片段聚焦一个问题,配以精美恰当的图片、资料,确保非专业读者20分钟左右也能读完。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加入了50个二维码,扫一扫就能看到对应的短视频。因此,很多青年读者都是一气儿把半本甚至整本书读下来的。

  当代青年人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能够借助互联网自由、便捷、全面地收集学术信息,并形成他们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这意味着给他们讲故事,既不能强行“灌输”,也不能闭门造车、自说自话,必须能够经得住互联网“显微镜”“探照灯”的检验。换言之,即使在阅读方式上有所创新,但如果故事本身不过关,如果故事本身不能拿捏好分寸,就会陷入要么过于艰涩晦涩、要么流于庸俗浅薄的困境。在这一点上,《理解马克思》处理得恰到好处。同时这本书的作者决不独断,更不封闭,而是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借助国际学者的眼睛,利用国际组织提供的数据,有理有据地讲马克思故事。正是有了信任,才可能结出信仰的果实。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学术界和出版界公认,学术普及读物比学术专著难写。难就难在学术普及读物需要大众化,既要深入浅出,又不能流于庸俗,更不能为了所谓的普及而降低学术标准,沦为迎合低级趣味的“戏说”。应当说,这一直是学术普及大众化、时代化的难点。这里存在一个误区,例如,有一种观点认为:理论就是理论,它就应该是深邃的,就应该是专业的,普通读者“入不了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种观点的错误就在于,它将学术与大众截然对立开来,看不到理论得以生长的根基,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日常生活,来源于普通大众。换言之,一种理论如果总是囿于“象牙塔”之内,沉溺于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满足于所谓的“小圈子”而自鸣得意,这种理论能具有生命力吗?它对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吗?在这一点上,《理解马克思》的作者团队认识得很清楚。他们致力于用最朴素的语言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这一团队来自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镇南京大学哲学系,是一支科研水平出众的研究团队。“深入”自不在话下。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该团队科研与教学并重,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熟悉、了解当代大学生,且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举,在向非哲学专业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方面积累了成熟系统的经验。“浅出”亦其所长。“深入”与“浅出”因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而结合,最终成就了《理解马克思》这个既好听又更真实准确的故事。

  2018年我们即将迎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我们期待《理解马克思》能够开一个好头,催生出更多好听又真实、可爱又可信的马克思故事。

上一篇: 读《当代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反思与探索》
下一篇:《双城记》:时代是文艺创作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