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当新丝路成为一种新思路
     ■蟠龙海
  
  汉代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对外交流的伟大篇章。
  古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以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祖先跨越重重阻碍,九死一生地前往一个未知之地,去探索未知文明?今日中国如何被这条道路所塑造?世界又如何受到中国的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耗时一年,行程两万公里,《穿越丝路: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的作者们,亲赴丝绸之路上的众多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重新回溯这条道路的行走史,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文明交融史。
  捕捉到几千年的丝路精髓

  如果钩沉中国的历史,从封建王朝施行“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到盛唐时期的万国来朝,到明朝资本主义的萌芽,再到清朝的闭关锁国、祸国殃民的鸦片贸易……我们民族在“做生意”和通过生意的嫁接与外界建立关联这件事上,态度是有些模棱两可的,这不仅反映出历朝历代君王的治国理念,更折射出我们的文化脉络、民族特质以及国民性格的嬗变。
  而著名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便成了中国曾经作为世界中心、国力强盛的标志——“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即便过了千年,我们再品读《资治通鉴》中所载的这段文字,仍能清晰地在脑海中构筑出天宝末年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财源滚滚的盛景。
  与全世界做生意,是自汉以来,历经唐、宋、明几朝的更迭和发展,中国人始终与外族构建某种关联的手段和通路。驼队、船队、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在对外贸易这条路上,每一段丝帛、每一件瓷器、每一撮茶叶里均饱含着祖先们的心血、苦累。
  这条丝路,不仅是货币和利益交换的商业之路,更是洒下无数人心血的心路,于是,《三联生活周刊》派出各路记者,以今人之眼光、思忖和研判,用文字和图片以及知识、思想来复走这条曾经承载着中华民族荣光的古路,完成了《穿越丝路: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以下简称《穿越丝路》)。
  因此,《穿越丝路》首先是普世传散的通识读本。围绕丝绸之路而产生的历史、文明何等庞杂,加上诸多学术专著偏于奥深晦涩,若非经过系统的知识吸纳和修为,今天的人们对其自然无法建立完整、准确的认知。
  而本书讲述的丝绸之路并不难懂,记者们沿袭了“专题报道”的作派——通读各种资料、典籍基础上用妙笔对重笨生涩、粗漏远疏的知识点加以释解和二次加工,他们不仅善于生产知识,还惯于生产情趣、情怀,令人读来生趣。这本书会给读者一种小型百科的感觉,像是一家精致的杂货店,走进去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也发现,在使用现代交通工具的今天,重走丝绸之路尚且充满了各种危险,遥想在古代,只靠着骆驼和步行,穿越人迹罕至的大沙漠,是多么的艰难。
  从《穿越丝路》一书中的各篇文章来看,在一代代的商人和使者的努力下,丝绸之路的面貌如地形、路线、沿路的风土人情等已不存在太多的神秘感,反而是因为时光的沉淀,丝绸之路上的各种文明遗物——建筑、语言、物质、民俗等,才是风韵犹存的隋珠和璧。《穿越丝路》现场的亲触亲感胜过书房里的闭门造车、臆断妄度。从文字中,我们能看出:写作者的眼睛、摄像机、笔端仿佛取景框,精确地捕捉到积沉、绵延了几千年的丝路精髓。

  所有的讲述都连接着现代

  书名既为“穿越”二字,自然必须体现这种动态的贯连。本书所有的讲述都连接着现代。这样的书写让人脱去了历史的沉重,增加了今夕的对比,也让人看到了这个世界是如何与曾经的远古有着解不开的根源。《穿越丝路》发挥着淘旧铸新的功用,引领我们将目光从浩淼的历史中拉回,聚焦于灼灼耀耀的当下: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2014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5月,“一带一路”论坛将在北京举行,古老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再次回到世界舆论的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发散它的辐射力、影响力。
  这样一条路,浅显地说,也是中国通往并连接全世界的一条“商路”。跋涉漫漫长路,坎坷而艰辛,但勤劳的中国人还是努力重新把中国带回到“商界”之巅:比如,每年双“十一”,各家电商屡创惊人的销售业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去国外投资;中国企业开始进入世界500强等实例就是证明。
  当然,除了看到生意作为“介质”的作用和力量,除了GDP、外汇这些数字,我们还需看到,通过这一条条的丝路,通过与全世界做生意,我们也在输出文化、价值观、国民形象、精神面貌,增强我们的“软实力”。
  “新丝路”打开了“新思路”,我国的商业大贾成为了各国政要、精英的座上宾,足以证明中国商人的地位;我们的总理亲任高级“推销员”,带着中国高铁、中国核电这些贴着“中国制造”标志的产品和技术去广交五湖四海的朋友……所以,一带一路,为中国重新寻求与全世界的关联建立了对话、合作的通途。生意,是一个双方甚至多方才能完成的群体行为,而生意伙伴追求的,是一种“皆大欢喜”。
  按照福柯的微观权力论,除了国家机器为代表的政治权力,在社会不同层次和角落里散布着的其他文化权力也会对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即生成微细但重要的权力。基于贸易、生意的往来,每一件优质的商品、每一种专业的精神、每一张笑脸、每一种优质的服务……都化身为强大的文化符号,在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两条“传播通道”上,向全世界发出儒雅、和善的东方语言,于是乎,“话语”产生了新的权力——在多极化的世界里,表现出一种温和、纯良、浸润性十足但又极具深度和广度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因此,“一带一路”不仅是“商道”,更是一条全新的学术路径、治理路径、对话路径、和解路径,在全球化视野中达到“为我”和“我为”辩证统一状态的主要途径,实现中国古人所崇尚的“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这条路会如何塑造未来

  当然,“一带一路”最终最深厚的基础理当根植于中国和丝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情感互通,《穿越丝路》一书的诸位作者表达了中国与世界对话、与未来对话的美好愿景。
  本书在介绍了中国发现“世界之路”后,又讲述了文明的交融,从罗马到长安的融合之路,海洋之路到“一带一路”。从社会文化、传统习俗乃至普通人的生活中提炼历史信息,清晰地勾勒出丝路沿线国家交往的历史、文化与现实。
  在感叹我们祖先之伟大的同时,作者也把眼光由历史投向未来:这条道路会如何塑造未来的中国与世界?或许,这才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与历史对话,就是与未来对话,这种对话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它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现状和未来。
  《穿越丝路》中提到的“渝新欧”国际列车路经的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我有幸也去过那里,亲眼目睹那一列列满载着各色货物的火车交错纵横的繁忙景象,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古丝路让我们的民族记忆有了深厚的河床,现如今,新丝路会带给我们更多。
上一篇:怎样“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下一篇:通过阅读 找出一本书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