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第十一批学习书目
 第十一批学习书目包括7种图书:《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论述摘编》(党员干部读本)《“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抗日战争》(1~3卷)《谢觉哉家书》《工业4.0大革命》,本批学习书目风格多样,涉及政治理论、经济管理、抗战历史、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政治理论篇——

  1、《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

  【基本信息】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4月

  【内容简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系统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系统地学习、理解和掌握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

  【作者简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是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是编辑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研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思想和生平的部门。

   ---------------------------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论述摘编》(党员干部读本)

  【基本信息】

  作者:中共中央编译局 编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4月

  【内容简介】

  为深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共中央编译局组织编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论述摘编(党员干部读本)》。

  本书分八个专题,系统摘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全书力求既系统梳理又突出重点,并紧密结合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需要和工作实际,以帮助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作者简介】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论述摘编(党员干部读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的重要项目。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央宣传部领导、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为搞好本书的编写工作,中央编译局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编写小组。领导小组组长:贾高建(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副组长:俞可平(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成员:杨金海(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季正聚(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刘明清(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编写小组:季正聚、李惠斌、冯雷、周凡、江洋、黄晓武、孔明安、林进平、刘仁胜、刘元琪、郑锦、李百玲等。

抗战历史篇——

   3、《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

  

   【基本信息】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编写组 编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内容简介】

   经中央批准,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牵头、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共同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一书,近日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全面回顾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14年间,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艰难曲折的战争历史。14年抗日战争是一个整体,前6年局部抗战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区,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后8年的全面抗战是局部战争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战。该书立足于记述真实历史,对国民党军队前期在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国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战略配合,敌后战场逐步成为全国抗日主战场等重大历史问题作了实事求是的历史还原。对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战场与盟军共同对日展开战略反攻、日本投降后的国际格局设计等抗日战争的有关历史细节也都作了详细的记录探讨。

  该书文字简洁凝练、图文并茂,是截至当前最为真实、全面、可读的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官方读本。

  【文章选摘】

  1940年5月至6月,德国占领了整个西欧,随后对英国本土展开大规模战略轰炸。欧洲战局的急剧逆转,促使日本更加急切地要征服中国。日本随即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攻势。在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日军的压力下,国民党及其政府内部出现了动摇妥协倾向。为振奋全国的抗战精神,遏制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妥协危险,也为打破日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实施一次大规模攻势作战。

  此次八路军的大规模攻势,覆盖了整个华北地区的主要交通线。在这些地区,驻有日军3个师团的全部、2个师团的各2个联队、5个独立混成旅团的全部、4个独立混成旅团和骑兵旅团的各一部,总兵力约20万人,另有伪军约15万人。参战的八路军有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在此阶段,晋察冀军区和第129师各部对正太铁路全线发起突袭,猛烈攻击沿线的日军据点和井陉煤矿。同时,八路军第120师对同蒲铁路北段和晋西北主要公路展开大破击。而冀南、冀东、冀中和太岳等华北其他地区的八路军和游击队,也对各自当面的日军交通线展开广泛的破击战。第二阶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在此阶段,晋察冀军区部队发起涞(源)灵(丘)战役,连续攻克日军数十处据点。第129师发起榆(社)辽(县)战役,相继攻克了多处据点和榆社县城。第120师各部再次对同蒲铁路展开大破击,使同蒲铁路北段交通又一次陷入瘫痪。第三阶段:1940年10月上旬至1941年1月24日。日军遭到连续两次大规模攻击后,遂调集重兵反扑。1940年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第129师各部转入反“扫荡”作战,迫使反扑的日军撤回原据点。11月17日至12月5日,太岳军区八路军连续在官滩、龙佛寺等10余次战斗中重创来犯日军,迫使日军撤出太岳区。在此阶段,日军还对晋察冀和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发起反扑。至1941年1月,晋察冀军民粉碎了日军对平西、北岳抗日根据地的进攻,晋西北八路军也将日军全部逼回至原驻地。

  据八路军总部统计,至1940年12月5日,参加百团大战的八路军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自动投诚者47人、伪军反正者1845人,缴获枪械5942支(挺)、各种火炮53门、骡马1510匹等大量军用物资,摧毁据点2993个,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车站37个、桥梁213座、隧道11个、铁轨21.7万余根、枕木154.9万余根、电线杆10.9万余根,破坏煤矿5个、仓库11所,解放煤矿工友10120人、铁路工友2055人。八路军伤亡1.7万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八路军在井陉煤矿战斗的硝烟中,曾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亲自看望和关照,还附上一封信,一并辗转交给日方,展现了八路军的人道主义精神。40年后,当年被救的小姑娘美穗子,还重返中国,专程向聂荣臻、向中国人民表示感谢。这个感人的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

  1940年,聂荣臻(右)照看从百团大战的战火硝烟中救出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

  1980年,美穗子重返中国,向聂荣臻致谢。

  百团大战是在日本法西斯侵略气焰极度嚣张、全国抗战面临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实施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行动。在军事上,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在华北地区的“囚笼”政策,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并迫使日军不得不进一步从正面战场抽兵对付敌后抗战力量,从而策应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在政治上,百团大战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游而不击”的污蔑,抑制了国民党内对日妥协的倾向,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

   4、《抗日战争》

  

  【基本信息】

  书名:《抗日战争》(1~3卷)

  作者:王树增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6-1

  【内容简介】

  《抗日战争》以三卷的恢宏篇幅记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作品以战争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场战役为纵贯,以第二世界大战的国际视角全面真实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第一次全民同仇敌忾、浴血山河所赢得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新写作,全新阅读战争的体验,对抗日战争全新定位和见识的巨著。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抗日战争》写作长达六年之久。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抗日战争亲历者遍布各地。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经过海量阅读和精心酝酿,最后完成了这部大书。《抗日战争》站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以重大战役战斗为轴,以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为经纬,突出反映并全景式地记叙1937—1945年这八年抗战中的主要战役战斗。对敌我双方统帅部的战役企图、计划,兵力部署,作战行动和战役经过,都做了详尽的记叙,特别是对战役战斗结局及其经验教训,能从军事学术的高度给以分析、总结与点评。这部作品以波澜壮阔的文学叙述向最广大的读者解读中日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持久的战争。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山河破碎、艰难困苦、牺牲巨大的历史现实下如何同仇敌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广大读者认识战争的本质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全面讲述抗日战争历史,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可能。随着社会日益开放,对外交流通畅,两岸对历史的态度日趋一致,尘封已久的秘密文书档案也纷纷解密。有太多读者希望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太多他们的父辈曾亲身经历的战争需要重新讲述。此时回首上世纪的抗日战争,创作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巨著,便既是应当的,也是可能的了。王树增的“战争系列”一直在努力达到这一目标,这也是他的“战争写作”的价值所在。正是基于此,王树增完成了他“战争系列”最为宏阔的一部作品——《抗日战争》。

  【作者简介】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中国非虚构文学第一人,中国战争题材第一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 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非虚构中国近代史系列《1901》、《1911》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图书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经济管理篇——

   5、《“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

  

  

  

  【基本信息】

  书名:《“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

  作者:王义桅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内容简介】

  人民出版社推出国际问题专家王义桅教授对“一带一路”的权威解读:《“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这也是国内首部从国际关系角度解读"一带一路"战略的著作。作者曾任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现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主任,重阳金融研究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察哈尔学会、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本书指出,“一带一路”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逻辑,也是文明复兴的必然趋势,还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标志着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态势转变。“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伟大倡议和国际合作公共产品,既面临着全方位开放机遇、周边外交机遇、地区合作机遇、全球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地缘风险、安全风险、经济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本书对此做了辩证解读。“一带一路”既超越古代,又超越近代,体现在:一是理念革新:共商、共建、共享,二是理论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三是方式崭新: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实现 “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充分展示了“世界养育中国、中国回馈世界”的主旋律。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主任, “中欧学术连线”(CEAN)主任。先后担任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暨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执行院长。曾为耶鲁大学福克斯学者、巴黎政治学院访问学者、延世大学及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访问教授。出版专著《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等6部;译著《大国政治的悲剧》等3部;编著《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等3部;主编“中国北约研究丛书”(10卷本)。在《中国社会科学》等12个国家的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在《人民日报》等国内外媒体发表时评500余篇,接受CCTV-News等采访500余次,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等国际论坛(会议)400余次。

   ---------------------------

   6、《工业4.0大革命》

  【基本信息】

  作者:水木然 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3月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而客观地解读了工业4.0的起源及现存状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梳理了与工业4.0相关的各种最前沿科技成果,如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设备等,同时不仅针对德、美、日等强国进行了优势分析与对比,而且重点针对我国面对工业4.0的优劣势与切入点、现状与出路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讨论,继而引发人们对工业4.0将可能带来的种种机遇与挑战的思考。

  【作者简介】

  媒体人。喜欢研读历史、经济、哲学。曾担任凤凰网专栏作者,现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创业。目前自营新媒体营销策划公司。

思想文化篇——

   7、《谢觉哉家书》

  【基本信息】

  作者:谢觉哉 著,谢飞 编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5年7月

  【内容简介】

  谢觉哉先生,“延安五老”之一,是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他1905年考取晚清秀才,参加革命前在湖南宁乡老家与夫人何敦秀育有四男三女;1937年9月在甘肃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与王定国结为伉俪,育有五男二女,并长年抚养亲友们的十多名子女。

  本书为谢飞老师近年潜心整理其父谢觉哉先生的家书选编,涵盖谢觉哉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115封家书。书稿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辑是1920到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宁乡老家夫人何敦秀及子女的书信,文字生动,情感真挚,书信中除了表达对家乡妻子的惦念、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与对乡亲故友的感怀之外,还涉及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与时代变迁,包括军阀混战、延安生活以及建国后的土改政策等,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第二辑是1950至1970年代谢觉哉先生写给王定国夫人及子女的书信,主要内容是夫妻之间的关爱、对子女的教育开导等,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书信中涉及读书、养生、提倡节俭等话题,展现了谢觉哉先生的生活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个人原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第三辑是1950至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家乡干部和友人的书信,通过书信了解家乡的情况与变化,对于当地干部的浮夸风等不良行为多有批评教育。全书百余封书信,纵贯近半个世纪,集亲情、乡情于一体,也从一个家庭的变迁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新。

  【作者简介】

  谢觉哉(1884—1971),字焕南,别号觉哉,亦作觉斋。 “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1884年出生,湖南宁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在中央苏区任内务部长时,主持和参加起草了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 《土地法》等法令和条例。1934年参加长征后,历任陕甘宁边区内务部部长、参议会副议长等职,制定与推行了《选举条例》、《宪法草案》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曾出版著述《不惑集》、《谢觉哉杂文选》、《一得书》、《学语集锦》等;20世纪80年代整理出版《谢觉哉日记》、《谢觉哉文集》《谢觉哉诗集》等。

  谢飞,谢觉哉之子,1942年出生于延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副院长、教授,并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电影作品包括《我们的田野》、《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益西卓玛》等,多次荣获国内外电影大奖。

  【文摘选读】

  读懂父亲

  谢飞

  

  谢觉哉是我的父亲。

  在网上查询,对他的解释一般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延安五老”、“中国法制奠基人”等,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部长、最高法院院长、政协副主席等职。所以我从小就被称为“高干子弟”。

  但是,我真正了解我的父亲吗?我到了自己老年时候,才发现对他的了解并不多。2014年是父亲的一百三十岁诞辰,他大我母亲二十九岁。母亲王定国二十九岁时生的我,所以父亲与我的年龄差别是五十八岁,可谓“忘年父子”。如果以二十或二十五年算一代人的话,我和父亲生活的人生岁月,有着两代多的巨大的时代差距。

  父亲健在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七人(五男二女)还多是学龄儿童、少年或青年;父亲暮年又逢文化大革命,我虽已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但运动频频,上山下乡,我在他身边的时光也是少得可怜。1971年6月,当我兴冲冲地从保定白洋淀农村干校返回北京准备结婚的时候,却碰到了父亲的去世与葬礼。在那时候“横扫一切陋习”的“革命气氛”下,记得在北京医院的太平间里我们家人搞了一个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在医院养病的“延安五老”之一董必武副主席,在他儿子良翮的搀扶下赶来见老友的最后一面。他儿子手里拿着董老手书的挽联,我至今记忆犹新:“长征老战士,文革病诗人。”

  时光匆匆,一晃父亲去世已经四十三年了。我的青壮年时期,欣逢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忙于开创自己的事业,教书、拍电影;忙于成家、抚育孩子,也没有多少时间与精力去了解父亲。只是当我自己进入老年,专业和家务闲下来后,才开始去读母亲早在三十年前的1982年就组织人编写、出版好的《谢觉哉传》、《谢觉哉日记》、《谢觉哉文集》等著作,才开始对他的思想、工作、才华以及生活、情感有了些实实在在的了解。

  整整晚了四十多年啊,可谓“不孝子孙”!真是应了那句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到了七十二岁,才开始真正“尽孝”。好在还有这句谚语:晚做胜于不做。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父亲在工作之余写作、发表了大量思想文化杂文,享誉社会。1956年12月24日,他在《爱父母》一文中写道:

  人,从出生到死即从小到老:中间是“养人”——劳动力强壮时期;两头是“人养”——幼小时期和衰老时期。这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规律,绝不因社会制度不同而改变。

  记不得是谁说的话也是这一道理:人生三件大事,即结婚、生子、送老人。当你送完老人时,你的孩子就开始送你了。

  去年开始,我轮替我哥哥谢飘,搬到母亲家住,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陪伴老人,去阅读父亲的著述。母亲王定国也是位老红军,已经一百零二岁了,身体康健,生活基本自理。她最大的愉快是每天看到有孩子们在身边。还是在那篇文章中,父亲写道:

  养父母,不只是给他们穿吃、不冻不饿而已,还要有亲爱的诚意和敬意,使老人们感到愉快。

  对于早已离去的父亲,我们努力去读懂他的人生、思想,了解父辈们的足迹与悲欢,是后辈的责任与敬意。这些,促使我开始编辑这本《谢觉哉家书》。

  本《家书》收集了父亲给家人的九十余封信件,最早的是1919年寄出,最晚的是他1963年中风后,用左手艰难书写的;我的湖南的兄姐与母亲将多数书信的珍贵手迹保存了下来,实属不易。看着这些已经发黄变脆的信函,看着父亲从青壮年到老年不断变化的毛笔书法,看着那些信封、邮票,我不禁感慨这已经或即将永远消失的书信交流方式的美好与伟大!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话、微博、微信等的使用,让人们远在天涯如咫尺;过去亲人、朋友、同事之间的思念、担忧、述说的需求与情感全没有了酝酿和表达的空间与时间。它给我们人类的文化与情感带来的是进步还是退化,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好在我们还可以整理出版前辈们的书信,像畅销多年的《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从中去了解前辈人的思想、情感、生活,以至社会与历史。




上一篇:中宣部等推荐第十二批学习书目
下一篇: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第十批学习书目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