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书坊】
一部宣讲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好报告”
——评新书《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新特点、新部署》
作者:陶克(作者系解放军报原副总编、少将,现任《雷锋》杂志总编辑)
一位基层领导想请专家讲解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在我办公室看到了人民出版社的新书《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新特点、新部署》,即兴翻看起来,这一看就是两个多小时。看后他兴奋地说:“这本书就像宣讲报告,对于深入领会六中全会精神太有说服力了!”
一本阐述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专著,必须要以缜密的逻辑思维,把握理论的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但这一切都要服务于理论传播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如果不能入眼、入耳、入脑和入心,普通受众接受不了、消化不了,内容再扎实的理论读物,就其传播效果而言,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该书作者崔耀中是一名在军队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的转业干部,曾任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巡视员,他担任总撰稿的《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是“2013中国好书”,他主持创办的宣讲家网站以及百姓宣讲活动,已成为全国知名宣传品牌。用问题导入,靠故事服人,是他一贯的创作追求。这次,他应人民出版社之邀,撰写的这本《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新特点、新部署》,同样保持了这个写作风格,把一本理论专著写成一个既严谨准确又生动活泼的精彩党课报告。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主题辅导读物的撰写要则,一是要紧紧围着主题,二是要明白写给谁看。主题一句话:“全面从严治党”,但由“全面”“从严”“治党”三大体系组成,这三大体系是一种什么样的相互关系,又是怎么贯串于宏观顶层设计,贯串于理论和制度创新,贯串于重大战略举措,贯串于常态化整体部署,贯串于具体实施环节,贯串于党员干部灵魂深处的触动和精神面貌的刷新,贯串于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每一个细节变化和感官冲击。面对基层党员干部读者,作者由浅入深,由远及近,先是寻路500年,带领读者走进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历史隧道,又迎来阳光大道,总结十八大以来党建的光辉实践,全书看似用六章系统阐述,实则是六问六讲,如为什么“从严治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全面从严治党有什么新要求、新特点、新部署,什么是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等,从宏观上梳理从严治党的历史脉络,使读者对全面从严治党在党的历史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有了一个完整、深入的了解。
问题导入,不仅仅是回答理论难题,更是要直面问题,敢讲真话,正确引导。作者讲述了东欧剧变,苏共垮台,印度国大党下台等大悲剧,其中一个细节令人毛骨悚然。一位目睹苏共宣布解散当晚红场上景象的中国人说:“苏共红旗落地时,红场上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为苏共说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是世界范围内执政党兴衰的王道!站在世界视野观察我们党,党的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高级干部覆盖31个省区市,200多名高级干部落马。这使我们清醒地看到,我们党在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背景下,全面从严治党刻不容缓。
靠故事服人。生动的故事映照着沧海人生,人间多少理儿,都在故事中。全书引用古今中外典例,以及所闻所见人物、事例一百多个,高尚者催人泪下,卑鄙者使人愤怒。一部治党史就是一部荣辱史。一些落马官员从荣到辱,垮就垮在理想信念动摇、丧失。他们不信马列信“大师”,“不问苍生问鬼神”,然而,“鞋拔子”成不了季建业的护身符,“靠山石”保不住刘志军,“岱湖桥”帮不了胡建学,风水道场也救不了李春城。更可笑的是,一个县委书记为了升官,听信大仙的指点,找来一架退役的战斗机安装在办公楼前,摆出“一飞冲天”的架势,结果这个书记不仅没提拔,反而被“双规”了,当地百姓说他是“被战斗机打下来了”。
作者将近年来中央处理的腐败官员演变史进行深刻剖析,从文化上肃清腐败的“潜规则”,清除腐败生长的土壤,为党员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的大熔炉中自觉锤炼自己,在党和人民的监督中自觉约束自己营造文化氛围。看看栽倒的“老虎”“苍蝇”,再读读六中全会公报那振聋发聩的宣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你还会觉得这仅仅是在喊口号吗?理想首先从领导干部心中树立,信念首先从领导干部思想上筑牢,表率首先在领导干部身上体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通过以上率下,必定使党内政治生态走向“山清水秀”。
作者把书写得像宣讲报告,这是面向大众进行通俗化理论传播的创新实践。愿《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新特点、新部署》一书,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做好思想理论准备中发挥积极作用。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29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