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新华日报《讲坛》】莫言:人的命运和情感是永远在变的常数

  坛主小传

  莫言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核心提示

  ●小说除了讲故事,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即表达思想。

  ●所以讲好中国故事,最终要牢牢记住人,塑造人,表达人的情感。

  ●我们既要坚持对人,对传统感情的深度开掘,也要关注时代的变迁。

  今天讲的主题是“讲述中国,对话世界”。这两年有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这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过去几十年,中国很多作家跟我一起努力地写作,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我们写作是在讲中国故事。现在看来,我们几十年来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在讲述中国故事。

  面对世界,该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概念。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历史上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可以讲述的故事,祖先留下的口头的、文字的故事,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

  一个作家生活在当下,就需要认真地思考,怎么样讲中国故事,怎么样讲好故事。我个人经验是,写作时不用时时想着自己在讲述中国,而是想着如何讲好身边的故事,比如我个人的故事,家庭成员的故事,左邻右舍、乡里乡亲的故事,以及后来通过阅读书籍、聆听村里大爷大娘讲述而得到的故事。

  每一个作家对于自己讲述的故事都有感情,写作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故事代表了中国的形象,但是千百个作家的讲述,合起来就形成了中国的故事。那么,我们到底有哪些需要讲述?

  我想第一就是历史故事,几千年历史中发生了那么多壮烈的史诗和惊天动地的大事,以及无数次的改朝换代。尤其近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中国人奋起反抗,谱写了一段反帝、反侵略、反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光辉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灿烂的精神文化需要传承,这是中国作家需要讲述的重要内容。

  我们还要关注当下的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时段,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强大的、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家,就是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完成的。我们看到了家庭、村庄、县城以至国家的变化,看到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中国怎样一步一步在世界上树立自己的形象。

  我还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很多中国人出国时被当成日本人,我们也受过一些戴着有色眼镜的西方人的歧视,但是这种现象现在越来越少了,现在中国人出去都会吸引很多尊敬的目光,我们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巨大变化,三十年来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

  我还想说的是,小说脱胎于口头文学,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听长辈讲故事,天上的牛郎织女,地上的妖魔鬼怪,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将小说看作是一种简单的讲故事的方式了,它需要高超的叙事技巧,承载着更多的东西。小说除了讲故事,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即表达思想。

  讲故事不是作家的特权,音乐家用音符、旋律和乐器讲述他们心中的中国故事,画家用色彩、线条、画面讲述中国故事,舞蹈家用形体、歌唱家用嗓音讲述中国故事,实际上,所有的艺术工作者都在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在讲述自己理解的中国故事。

  普通人也在讲述中国故事,我们的农民使粮食产量提高,使过去在寒冬无法生长的蔬菜能在大棚里成长,这本身就是向世界阐释中国农民的形象。无数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用劳动与智慧创造财富,他们本身也是故事中的人。既然故事已经变得这么普遍,那么从事艺术创作的小说家也应该开始讲究讲故事的方法。

  能引发共鸣的是人类普遍的情感

  我想说,小说它首先是一门语言的艺术,用什么样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应该极其重视这一点。过去我们的戏剧舞台上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现在戏剧舞台、电视剧、电影里的人物,讲来讲去无非是爱恨情仇、家庭纠纷、好人与坏人的矛盾,为什么大家对这些基本类似的故事还有那么强烈的兴趣,就是因为每一个创作者讲述的方法不一样。

  对于写作,语言比故事的内容更加重要,尤其是长篇小说,怎么样把小说写得像江南园林一样曲折有致,变化多端,这是作家最重要的任务。

  每个作家的创作都是从自己熟悉的、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讲述,他的亲身经历都可以提炼出精彩的故事来,但是如果要长期坚持并且不断超越,就要从新鲜事物中提炼素材,跟当下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尤其是像我这种上了年纪的,要想描写当下的年轻人,是比较困难的,他们使用的语言,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想象力,都跟我这个年龄的人不一样。社会中最有创造力的,还是年轻人,我这样的老人如果不想被社会淘汰,就要向年轻人学习,看他们看的书,跟他们交朋友。

  现在的小说门类很多,有传统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还有穿越、职场等等门类,但无论什么艺术形式,无论是写多么现代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写人,写人性,这一点不会变。人们在读作品的时候,最终还是看作品描写和塑造的人物,能引发共鸣的,是人类普遍的情感。这就涉及到一个严肃的话题,怎样让中国的故事感动外国的读者和观众呢?一定是作品中的人物,既有个性又呈现出人类普遍情感,才能够引发共鸣。

  我们当年读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读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的时候,根本没有去过这些国家,甚至没有看过这些国家的图片,但是我们依然会被这样的作品所感动,因为这些作品里面,表现出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塑造了人类最基本的形象,我们甚至会忘掉他们生活的背景,感到他是我们生活中的熟人,是我们的邻居、亲人、朋友,甚至是我们自己。所以讲好中国故事,最终的一点,还是要牢牢记住人,塑造人,表达人的情感。

  社会发展既是物质的,也是价值观的

  人的命运和情感是永远在变的常数。读《红楼梦》,我们依然为贾宝玉林黛玉的情感所打动。但是现在社会发生了如此的巨变,道德、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很庄严、神圣的事情现在经常被忽略。

  我们的社会发展不仅仅是物质、科学的变化,也是道德价值的变化。我们既要坚持对人,对传统感情的深度开掘,也要关注时代的变迁,人的情感方式发生的变化,要能够预测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之后人的情感。只有这样去塑造人物,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被一代一代的人所阅读。为什么几百年前的作品,能够让几百年后的读者为之感动,产生共鸣?我想在他们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已经具备了超越他们时代的情感。

  《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感不太属于他们的时代,反而更加属于当今的时代,在当时他们离经叛道,像是异类。他们跟大多数人不一样,大多数人是循规蹈矩,按照教条,按照宗法伦理,按照功名利禄,一步步通过科举走上升官发财的光明道路,而贾宝玉却不读四书五经。在当今世界,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认真学习,报补习班,最终考上大学,读硕读博出国留学,完成看似光辉的一页。那么在激情冷却之后,我们会不会静静地观察他们,看孩子是否愿意读?

  也许对目前的教育方式产生反叛的孩子,有可能代表着未来。通过阅读的观照,我们可能成为理性而情感充沛的观察者,站在未来的角度对事情有个评判。所以我想通过这样辩证的思考,对当今快速的变化,多样的价值,应该有种超前的思维,起码预测到,或大概想象到,几十年后,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现在的年轻人,再过二三十年后,他们跟我们有什么区别?如果能理解这个,我们的写作就有希望,否则还按照我们几十年不变的价值观来塑造理想中的人物,甚至用这样的形象来批评、反对和我们的文化不一样的人物,那就太过陈旧和僵化了。

上一篇: [ 光明讲坛] 南大文学院教授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下一篇:[ 视频 ] 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什么是“一带一路”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