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解放周末·言讲】熊火金:德国人是怎样培养“工匠精神”的

1

      ■演讲 熊火金 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日前,德国开姆尼兹工业大学博士熊火金来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开讲《工匠精神——德国双元制职业学校揭秘》。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学校的详细解读,熊火金强调,“工匠精神”就是要让所有普通工匠都守住他们的行业标准,不单单是追求“大国工匠”的顶尖工匠,而是要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

  德国人称“工匠精神”为“职业性”

  “工匠精神”这个词最近很热,很多新闻媒体对工匠精神作了解读。比如说新华网上有篇文章写道:怎么理解工匠精神?在个人层面上是认真的精神、敬业的精神,在企业家层面上就是企业家精神。也有报纸说,工匠精神就是要像过去那些老匠人一样,专注自己的领域,精益求精。
  我1999年就去了德国,有朋友经常会问我:德国人做什么事情都精益求精,德国肯定也有“工匠精神”这个词。那么,“工匠精神”在德文中是怎么翻译的呢?
  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这真是一个纠结的问题——德国没有合适的词语对应“工匠精神”,可能“职业性”这个词比较接近。因为除了技能培训外,它还包括了道德标准、规范、知识、经验等内容。
  我开始关注德国的“职业性”这个词,是因为一件小事。1999年的一天早晨,我站在校门口,一个德国学生跑过来。我说:“你这么早来干什么?”他说:“我来帮中国学生做早餐。”那时,我们有很多老师在那里培训。我问:“你是学什么的?”他说:“我是学厨师的。”我就开玩笑地说:“厨师有什么好学的?”他说:“熊先生你千万不要这么认为,做饭人人都会,厨师可是需要经过培训的。”后来,有一批国内学厨师的学生到德国去交流。我当时是领队,我发现我们的厨师每到一个地方做完菜后总是一片狼藉。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有没有“职业性”不是一件小事,我们的厨师也许能把一顿饭做得很好吃,但他们未必职业化。
  德国人经常说“职业性”,就是做事情能不能职业一点、专业一点。我想我们中国的“工匠精神”对职业教育的诉求也是这样的。

  最大的特点,是有标准可循

  谈到德国教育的“职业性”,就要来了解一下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在德国一般是指中等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简单来说,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构成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具体实施上,通常是企业根据需要先向社会招聘学徒工,再与该学徒工签订培训协议,帮学徒工在职业学校报名注册。学生有双重身份,在企业里是学徒,在学校里是学员,一半时间在企业里实习、工作,一半时间在学校里学习。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有标准可循。我们现在很多的职业教育学校,像是在踢一场混乱的足球比赛,球门不止有两个,每个学校抱着一个球,你只要踢进球门,就可以说我进了球,并没有标准可循。而德国的职业教育透明度很高,是2年的培训还是3年半的培训,传授的知识、能力可以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等,都是透明的。学生们知道自己参加这几年的培训后会得到什么,企业也知道这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能干些什么,这一点非常厉害。
  为了做到这一点,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先制订统一的标准。他们有一个全国性的企业培训框架指导计划,质量监控则由行业协会来执行,最后由行业协会来发放证书。
  国内经常有人找到我,说熊先生我们想在中国推广德国的职业教育,想收购一家德国的职业教育机构。我就跟他说,如果要收购学校,哪家学校都是一样的,因为标准是国家统一的,材料也都是公开的。

  把学生当工具,还是当作一个“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喜欢做这个事情,要想办法让学生来积极主动地配合。把学生当工具,还是把学生当作一个“人”,这是两个概念。德国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我们现在的职业学校比较糟糕的一点是,你因为考了这点分数而被分配进了这所职业学校,不管你喜不喜欢。在德国,读职业学校的孩子也大多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很多人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并不确定。所以,在就读之前,德国教育机构会提供以下几个步骤:一、职业指导;二、对那些能力不具备的孩子,可以有一个“预备年”;三、提供小范围的预备课程;四、进行校外培训。通过这几种方式,为职业教育作准备。
  其中比较特别的是“预备年”。这一年的学费都是国家承租的。现在企业对职工的要求更高了,一些孩子比较差一点,就到“预备年”去,上一些公共课、实践课、专业理论课等选修补习课,把孩子至少补到一定水平。

  20%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承担大多数费用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大部分由企业完成,小部分由学校完成,这一点是我们最难学到的。
  我们的一些职业学校经常到德国参观,学习怎么调整课程。但实际上,我们只了解到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小部分。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会获得两张证书:由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那是有关学生一辈子饭碗的,有了这张证书很少会失业;还有学校颁发的证书。德国人说那是贴在墙上的,用处不大,只是表明你完成了一个学业而已。
  在双元制中,学校和企业这两个元素是融合在一起的,是有很多内在联系的。德国人认为,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真实的环境,而学校提供了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必不可少。
  有人抱怨在中国搞校企合作很难,企业不配合。而德国的企业,也没有什么国家政策逼着他们去做这件事。据统计,德国大约有20%的企业参与了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的大多数费用都是企业承担的。企业为什么愿意这样做?这来源于德国企业出于人力资源方面的考虑,也来源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不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我们能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借鉴一些什么?我觉得,整个体系完全移植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某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首先,德国职业教育的导向预备教育,很值得我们借鉴。德国人认为,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德国的小学生很早就开始动手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很小就有去企业实习的经历,他们的导向教育介入得很早,促使孩子较早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到了中学阶段的导向教育,更有针对性。比如说,德国文理中学的孩子很早就开始到企业实习,11年级的孩子就基本明确自己以后要读什么专业。中学里还有一个学期是叫“社会认识”,鼓励孩子去一些社会服务部门,比如养老院、敬老院,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
  其次,德国的公共实训平台也很有实效。我经常带德国人到中国的职业学校交流。德国人很羡慕这些学校——这里的设备比德国的职业机构好太多了。所以,他们经常会问一些问题。比如,这些钱的使用率是多少?一次性投进去几千万元的设备,怎么维护?学校舍不舍得让学生用这些东西?又是怎么用的?
  在德国,除了像西门子、大众这样的大企业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其他很多中小企业买不起用于培训的大型设备。于是,就由行业协会建立公共实训平台,一些企业提供不了的东西,由公共实训平台来满足。

  要成就楷模,也要守住底线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避不开的话题,尤其在今天更是如此。
  我们谈到“工匠精神”,往往会想到大国工匠。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节目中,都是一些国宝级的人物,对我们一般老百姓来讲是可望不可即的。现在有一种导向,就是培养工匠就要培养大国工匠,于是,职业学校纷纷搞竞赛、争奖牌。
  搞竞赛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对普通职业教育来讲,拿了几块奖牌就代表职业教育水平高吗?并不是。再回到“工匠精神”的本意,就是要踏踏实实、精益求精。成就一个楷模很重要,但是千万不能以这来取代大范围的技能要求。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要守住底线。德国的职业教育始终守住这样一条线——最低标准不能动摇。西门子可以有高标准高要求,但是你只要搞机电就一定要拿到证书,至少证明你这个人是符合最低标准的,这也是我们讲的职业资格和职业规范。谈“工匠精神”,就是要让所有工匠都守住他们的行业标准,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追求“大国工匠”的顶尖工匠。
  把职业教育往“高大上”引导当然不错,职业教育可以办本科班,甚至办研究生班。但事实上,很多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承载着家庭的重负,将来要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我们的教育要让这些孩子有一个饭碗,能养活自己,甚至养活一个家,不给社会带来负能量,这是职业教育功德无量的事情。从这个角度出发,职业教育是一种让生活更美好的教育。
上一篇:【光明讲坛】吴士存(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当前南海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下一篇:【哲学课】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初心”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