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讲坛】吕其明:我终将与这旋律融为一体——解放日报第71届文化讲坛实录
发布时间:2016-06-24 浏览次数:1426次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著名作曲家 吕其明
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辈人,是听着《红旗颂》长大的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下午好!
在我们伟大的党即将迎来95华诞的时候,我作为抗日老战士、老党员、老文艺工作者,表达我最热烈的祝贺。
今天,我作为文化讲坛的嘉宾,在这里发言,感到非常荣幸,同时,又非常激动,心情不能平静。
在我的创作生涯中,《红旗颂》的创作是我的一个里程碑。《红旗颂》问世以来,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听众施敏在文章中说:“这首赞美红旗的颂歌,一经首演,迅速传遍全国,家喻户晓,成为红色经典。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辈人,说他们是听着《红旗颂》长大的,也是不过分的。”施敏又说:“在创作《红旗颂》时,作者亲身的革命经历和革命家庭,深深影响着他的音乐构思,并诉诸生动的音乐语言,那种来自革命生涯独特的切身体验,实是经过战火锤炼的呕心之作。”
听众陈华兴说:“《红旗颂》,我心灵的歌唱,我将在你的旋律中,永远为祖国、为人民而战。终有一天,我将与你的旋律融为一体,成为《红旗颂》中壮美的音符。”
有专家评论说:“《红旗颂》 作为记录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丰碑’,将永载史册!”
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来自广大听众的评论,使我深受鼓舞。更使我感动的是,我们的文化讲坛在邀请函中说:“您以赤子之心创作的《红旗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旋律。我们希望您在文化讲坛上,讲述创作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情感和感悟。”我非常感谢文化讲坛的邀请与厚爱,我将尽我最大的力量,讲好《红旗颂》的创作故事。
在老乡家里,油灯照耀15岁的我向党宣誓
整整50年过去了,当时我35岁。
《红旗颂》虽然是奉命之作,但这任务是神圣的、光荣的,我应该做好,因为我长期受党的教育。参军从艺76年,入党71年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已成为《红旗颂》成功的必然保证,这是我的优势。现在回想起来,那战争年代的往事,好像还在眼前。我是怎么走过来的呢?
1940年,我在孩提时代投身新四军的革命大家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经受战火的洗礼和极其艰苦的磨炼和考验,既熔铸了我的灵魂、意志,也赋予我血与火、爱与恨的音乐灵感。钢枪伴琴弦,硝烟卷歌声。在这战地课堂,在这以抗战音乐和民间音乐为课本的年代,我作为一个只读过4年书的10岁孩子,同时又作为一名部队文工团的文艺战士,像进了一所没有围墙和门牌的生活的大学、战斗的大学、艺术的大学。唱歌、演戏、教歌、行军、打仗、宣传鼓动,把我和指战员们、乡亲们交融在一起,把我一颗稚嫩的心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交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