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张来武:创新创业遇瓶颈?六次产业理论有新解

                              创新创业遇瓶颈?六次产业理论有新解

                                             ——张来武教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第一产业可以不变,是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的传统农业;第二产业也可以不变,自然产品再加工,是工业产业;第三产业本质上不变,但略做一些变化,然后增加第四、第五、第六产业的服务内容。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第四产业。第五产业就是文化创意⊕。第六产业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形成的综合产业。六次产业理论更加重视全产业链的系统经营和品牌化发展。因此,这个理论方法给食品安全问题、医疗养老问题找到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当代未来学家阿尔夫·托夫勒指出,在狩猎、农业、工业、信息社会后,要出现一个梦想社会。梦想社会的特征是以情感、精神、梦想为生活的主流。在梦想社会中,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将跟对肉、蛋、奶等需求处在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这一假想能够引出第五产业的第一条理论基线:不论未来梦想社会是否将全面来临,精神需求越来越具有市场附加值是毋庸置疑的。一头输入生产性知识,一头输出精神需求和附加值,就是第五产业的产业模式

  思想者小传

  张来武 北京大学数学系博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国家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等职。现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在数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和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均有研究,长期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主要科研成果有《教育也是生产智力资本的产业》《三螺旋创新理论》《六次产业划分理论》《以六次产业理论引领创新创业》等。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尽管知道不转型不行、不升级不行,但朝哪里转,往哪一个产业去升级,很多人心里仍没有方向。当前,面对城乡二元结构、食品安全、生态环保及亚健康四大挑战,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学家还拿不出一个有效的方案。在我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经济理论出现了问题,而这正是六次产业理论的起点。

  传统主流经济学面临挑战

  目前的三次产业理论将农业归为一类,即自然产品;然后对自然产品进行加工,作为工业产品,为第二产业;除此以外,统称第三产业。费歇尔和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在历史上引领了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但那是人类社会脱农化的产物,是从农业经济社会走向工业经济社会时期的产物。现在,人类已经从工业经济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但我们的理论仍停滞在脱农化时代和工业化时代,都遇到了历史错位的考验。
  与之前时代相比,知识化和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在于,它不仅需要产业分工、产业规律的研究,更需要产业综合的研究。技术的日新月异,显然无法让经济学的增长函数固定在那里,否则经济学模型本身就难有作为。就此而言,早期三次产业分类理论已经严重脱离信息化市场,严重脱离知识经济时代。
  事实上,经济发展的历史早已挑战了传统主流经济学,且从未间断。
  第一次挑战,即最有本质意义的挑战,就是人力资本问题。人力资本理论本身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者发现很多利润失去了来源,于是创造了“人力资本”一词。人力与资本,一者是人,一者是资本,强行建立联系无疑存在问题。然而新的理论没有出现,想要解说现象,就只能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修修补补。这还是部分有价值的解说,至少明确了智力、知识在生产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甚至较货币更为重要。
  第二次挑战是纳什的博弈论。纳什均衡对传统主流经济学进行了直接挑战。博弈论来源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人类是在最优均衡中行为吗?答案是否定的。你我都无法知道社会的最优均衡是什么,最优均衡存在的证明最终仰赖数学、拓扑学的办法。博弈论所描述的其实是这样的实际场景:你我在市场上博弈,我只考虑系统中的几个对手;竞争时,任何一个策略出来,我都用对我最有利的策略与你对抗。纳什证明了博弈均衡的存在,但这个存在,也即纳什均衡,根本不是最优均衡。“囚徒困境”指出,博弈的终点往往是对所有人而言最糟糕的局面。纳什均衡与最优均衡的背离,难道不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深刻挑战吗?
  第三次挑战来自于创新经济学。全世界在金融危机后都在谈创新,然而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创新经济学。熊彼得在他的五个创新体系中,开创了创新系统的创新理论研究。在他之后,创新的线性理论认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企业应用等是一个线性过程,结果造成了创新可以由政府一手设计的误导。现在西方较为先进的创新理论研究则是“双螺旋”理论,认为市场应用是吸引力,而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力。我们则在发展“三螺旋”理论,认为科学和技术要分开作为两螺旋,科学可以通过生产性知识(而不是只有通过技术发明)进入生产经营,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甚至人力资本。

  六产理论:创新经济学的突破

  现实和学说上的种种挑战,预示着从传统经济学走向创新经济学、从三次产业理论走向六次产业理论的趋势。
  那么,什么是六次产业理论?六次产业理论划分的范围如下:第一产业可以不变,是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的传统农业;第二产业也可以不变,自然产品再加工,是工业产业;第三产业本质上不变,但略做一些变化,然后增加第四、第五、第六产业的服务内容。简单来说,互联网⊕(此符号下文有解释)就是第四产业。第五产业就是文化创意⊕。第六产业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形成的综合产业。
  需要注意的是,六次产业理论最重视的是产业融合和系统经营。而三次产业理论分裂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六次产业理论中我们将它们的融合称为第六产业。这样一来,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将不再如此让人犯愁。六次产业理论不仅考虑产品及服务经营,而且更加重视一二三产全产业链的系统经营和品牌化发展。因此,这个理论方法给食品安全问题、医疗养老问题找到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我在使用“+”时,会在上面画个圈,写成“⊕”。这是公理化系统中的运算符号。“⊕”可以代表世界上任何运算规则,而小学数学中的“+”通常只代表简单的运算。用文学语言来表达,“⊕”就是融合;用经济学语言来说,就叫创新。
  第六产业是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日本农业收入问题而提出的名词。因为1+2+3等于6,1×2×3也等于6,所以就称之为第六产业。今村奈良臣提出的第六产业对日本的产业政策起到作用,对日本的农民收入提高有所贡献,但当时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文化创意⊕,因此不是真正经济学理论意义下的第六产业,更没有系统的六次产业理论。
  今村奈良臣所谓的1+2+3,仍然是线性相加,即拼凑。以汽车行业为例,将玻璃、轮胎、钢铁拼凑在一起不可能成为汽车。只有把人们的想象创意和设计能力“⊕”进来,才可能形成汽车产业。统计学上,把玻璃、轮胎和钢铁的利润拿走,剩下的利润如果微不足道,就没有新产业;剩下的利润如果远高于拿走的部分,那么汽车产业就诞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简单相加,只能增加成本,而无法得到六次产业理论体系下的第六产业。
  总之,六次产业理论下的第六产业是对产业经济学的颠覆。从三次产业经济学走向六次产业的经济学划分,背后实际是创新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突破。

  第四产业不同于传统信息化

  具体来看,第四产业在简单理解下即互联网⊕。它不同于第三产业中的信息化产业。在三次产业理论下的第三产业,信息化基本上是工业化的延伸,即工业化的信息服务。但第四产业与之不同。第四产业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平台经济,产业规律在于收罗点击率。只要有点击率,就可以利用其他方法赚钱。2012年至2015年,互联网服务连续3年在服务业增长中占到72%,而传统的信息化服务仅占比12%左右。这两个数据背后呈现出裂痕性的变化,昭示了第四产业的重要性。
  信息化时代,如何评价互联网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的价值呢?让知识走向智能的算法为标准,依照财务制度来评价,恐怕很多企业都亏本。然而这些企业仍然能够在市场中卖出价钱,因为伴随第四产业而来的还有市售率等新评价标准,企业可以按市售率来入股。像这样的规则已经完全形成。
  第四产业以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为特征,同时也可以获取新知识、利用新知识。第四产业的知识是一般性知识、和信息相关的知识、普通知识、认知的知识,或记录的知识和数据的知识。这与同样利用知识的第五产业存在区别。

  第五产业让知识走向智能

  如果说互联网⊕是在“+”号上面加了个圈,听起来还是像大家常用的名字,那么第五产业就算独创了。文化创意⊕是什么呢?当代未来学家阿尔夫·托夫勒指出,在狩猎、农业、工业、信息社会后,要出现一个梦想社会。梦想社会的特征是以情感、精神、梦想为生活的主流。在梦想社会中,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将跟对肉、蛋、奶等需求处在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
  这一假想能够引出第五产业的第一条理论基线:不论未来梦想社会是否将全面来临,精神需求越来越具有市场附加值是毋庸置疑的。开始时总是使用价值决定市场价值,但不断升华的附加值不能仅停留在使用价值上。只有在精神需求上做文章,才能产生品牌。品牌的概念其实已经包含了精神需求的观念。这样的例子很多。北京的草莓卖到日本,一盒两千元,供不应求,原来是用了天皇的盒子来包装。这就借助了日本人对天皇的崇拜和精神依赖。新疆的番茄素在哈萨克斯坦一夜成名,成了总统的品牌,无非是改了个寓意吉祥健康的哈萨克语名字,被哈萨克斯坦的市场和文化承认。一头输入生产性知识,一头输出精神需求和附加值,这就是第五产业的产业模式。
  有很多做法能够将精神需求转换成市场。比如,如果使用微信计步功能,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第一的评分被超过时,又会不由自主地多走几步。当我们把走步变成一种社交,群体交流与点击率的作用势必会得到提升,这就把走步的“价码”抬高了,变成社交文化的需求。
  第五产业的第二条基线是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设计出来。之前已经提到,第六产业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这种融合绝非拼凑。如果没有第四、第五产业的贡献,基本不会有真正的第六产业产生。特别是,第六产业想要融合成一个真正新的综合产业,第五产业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天生就能融合,可以简单相加,但要真正的融合需要第五产业的精妙策划设计。可以说,第五产业是第六产业创新的总设计师。若想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系统设计成新的综合产业,就必须掌握第五产业的精髓妙义。
  第五产业还是生产人力资本和人工智能的产业,这是第三条基线。现有的生产人力资本的大学模式,尽管不能真正成为第五产业,但第五产业所需的生产性知识来源于大学。此外,通过第五产业的发展,人类可以让知识和生产性知识走向资本、走向智能,变成能力和竞争力,运用到市场竞争和诸如围棋博弈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第五产业本身输入的要知识及强化学习的数据,输出的是人工智能和人力资本、将精神需求转化市场和附加值的能力与方法,以及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与设计。

  第六产业催生分享与合作

  第六产业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融合不是简单相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否融合,首要的标准是市场竞争力,也就是利润。杰里米·里夫金在《零边际成本社会》告诉我们,如果懂得第四产业的规律并会使用它,在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时,就绝对不要轻易投不必要的钱,而是应当把平台用尽,贡献点击率。这实际上是在探讨第六产业能否把第四、第五产业充分为我所用,做到不花边际成本。
  不论哪个产业,若要和互联网或文化创意融合,都需要注意控制成本,同时找到自身的合作价值,使对方愿意达成合作。这就是零边际成本的做法。最初会需要一定投资,等发展下去,效益就会在不多投钱的同时不断叠加。这中间不仅有智慧,还有一种文化和精神。懂得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懂得用零边际成本效益控制成本,懂得用其他非成本方式的人,一定懂得开源、分享与合作,这就是“创客精神”。
  需要强调的是,第六产业有一个限制性的前提,即首先要以第一产业为对象,解决现代农业问题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甩开农业,将不能作为一个新产业。

  实现可投资可就业的升级

  产生理论后,重要的是能够解决问题。那么,六次产业理论能不能为现实案例提供解决之道呢?以下,试举几个例子。
  一是空中农业案例分析。这是第六产业的经典农业案例。这个农业模式的重点在于“无土无光”。要实现这样的农业模式,一要利用生物技术,参照有机蔬菜的标准把关食品标准,进行数字化、量产化的分解;二要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并将分解后得到的生物技术指标应用于智能化生产设备;三要大数据的全程贯穿。全产业链数字化与智能化使蔬菜可以不借助农民和工人就从田间来到市场和餐桌。
  二是国家食品安全创新工程案例分析。这一工程已经启动。我们开始建设第六产业试点基地,并成立了第三方检测创新联盟、诚信联盟,打造食品安全的封闭检测和运营体系,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方式来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未来,它将成为一个筛选的门槛,造就基于食品安全的电商。这是只售卖经过第三方检测的安全食品电商,是经过第四、第五产业洗礼,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起来的电商。
  三是跨界公益案例分析。在六次产业理论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资本是产业资本,而第四、第五、第六产业的产业资本同时也是或接近于社会资本。用这个思想,可以解释跨界公益及生态环保。在三次产业理论中,生态环保无疑是成本,但在第四、第五产业的策划下,生态环保在资本市场和社会中则是公益。通过社会资本和资本市场的认可形成附加值,所以环保产品能够在资本市场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传统公益也可以引入社会资本的概念,在第四、第五、第六产业中实现联动。
  总之,我们要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起来,真正体现为第六产业的产业升级。第六产业一定要去市场上建,变成可投资的、可就业的、可产生效益的产业。欢迎大家一起成为第六产业的创客!
上一篇:【光明讲坛】叶舒宪:玉成中国——以往未知的中国故事
下一篇:【新华日报《讲坛》】改变世界 要找到传递知识的新方法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