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没有中国抗战,世界历史将会重写

没有中国抗战,世界历史将会重写

——高福进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编者按】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国内外对中国战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研究,甚至避而不谈。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福进教授看来,中国军民14年的顽强抗战,极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拖住了日本陆军的主要有生力量,其地位和作用绝不能被低估。以下是他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纪念日。牢记这段历史,目的并非是为了加深“民族仇恨”,而是为了铭刻民族历史记忆,始终不忘赓续及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今天的演讲,我想通过历史回顾,告诉大家中国战区在反法西斯战场中究竟处于怎样的战略地位、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中国战区的地位和作用一度被忽视

  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落下帷幕。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作为率先奋起武力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中国是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更是亚洲大陆反对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国内外对中国战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研究,甚至避而不谈。

  冷战以来,欧美国家主要媒体及学界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过于强调欧洲战场及英美之地位,而对亚洲战场则轻描淡写,尤其对中国军民抗战的作用,甚至一度闭口不提。更有甚者,长期以来在日本国内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自己是“输给了美国、苏联,而不是输给了中国”。

  但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上述偏见及错误观点已经日益失去市场,学术界逐渐达成共识:中国军民的14年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获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地位不容轻视。中国战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战略地位及其巨大作用毋庸置疑,这是任何人都永远抹杀不了的史实。

中国伟大而特殊的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那么,中国在这场迄今为止也是整个20世纪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中,究竟发挥了哪些作用,其伟大而特殊的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简单作了如下梳理:

  第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起来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仅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被强行拉开,更标志着中国人民14年浴血抗战的开始。至1940年,由于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日军大本营不仅不能如其预想的那样“拿下中国”、从中国撤出军队,反倒于当年4月又加派两个师团;同年8月至10月,八路军展开百团大战,使日军在华北遭到沉重打击。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启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密切配合,日军在中国被迫进行两线作战,深陷于持久战之中,导致其“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中国抗日战场不但打破了日本“北进”的战略,而且迟滞了日本“南进”的计划,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卫国战争和美英盟军对日作战,从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945年1月6日,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曾赞扬说,“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人”。

  第二,中国战场牵制并拖垮了日本陆军主力,始终是亚洲反法西斯主战场。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亚洲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场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最终拖而垮之。即便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70%的陆军和近1/3的海军仍然被中国拖住。据不完全统计,不包括之前的局部抗战,仅自1937年7月到抗战结束的8年间,中国战场发生了200余次重要战役、近20万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一共歼灭日军150余万,加上1945年8月15日投降的128万日军,总共近280万日军始终陷于中国战场。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大江南北领导广大民众,掀起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浪潮,既在精神上大大激发民族觉醒,又在气势上震慑了不可一世的入侵者,同时在道义上得到世界各国正义力量的支持。譬如活跃于东北大地的抗日力量主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种抵抗部队,他们发动群众、组织民众的效果非常显著。更重要的是,由中共领导的各种抗日力量所坚持的坚强信念和不怕死的精神,不仅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也极大震撼了日本侵略者。例如东北抗日联军先驱杨靖宇将军英勇牺牲后,日军解剖了他的尸体,胃里只有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点粮食,在场的日本人无不受到莫大震撼。在场的日军头目岸谷隆一郎穷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抗日将士的心理,研究越深入,他内心受到的折磨越大。最后,他毒死了自己妻儿后自杀。他在遗嘱中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

  第三,中国的“持久战”有力制约了日本的世界战略,有效支援了苏美英等盟国的作战。

  毛泽东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世界各国从来都是互相支援的,世界支援了中国,中国也支援了世界。

  首先,在政治方面,持久战持续性打击了二战期间日本的政坛。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曾详细分析,这场战争的基本特点是,日本是强国、小国,中国是弱国、大国;但日本是退步的、寡助,而中国是进步的、多助,因此中国不会速亡,日本也不会速胜,结局是中国将日本法西斯拖进持久战。战争进程应验了毛泽东的分析和预测,而日本政界则因此矛盾重重,危机丛生,内阁频繁更迭。自“九一八”事变至日本投降,其内阁平均每年更换一次,一共换了15届。

  其次,持久抗战最终拖垮了日本经济。二战后的资料表明,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其如意算盘是速战速决。然而,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特别是敌后强大的抗日游击战争打乱了日本原有的部署,其国力消耗增大,国民不堪重负。1937年日本的直接军费占国民收入的17.6%;而到了1941年,其直接军费已占国民收入的34.9%——高额军费严重影响了国民生活与生产,民众收入下降,劳动时间延长。

  再次,中国军民的持久战使得中日民众心态发生变化。抗战越是到后期,中国人民越是团结一致且信心倍增。无论在敌后根据地还是敌占区,各种抗日武装力量或地下抗日组织及各阶层民众逐步发展壮大。相比之下,持久战对日本军心、民心的影响却是消极而沉重的。由于担心动摇军心,侵华头目冈村宁次对来军慰问的日本政界、财界、教育界、舆论界人士向一线官兵诉说国内情况之事非常不满;时任日本外相重光葵也曾认为,“自满洲事变以后,经过十数年的战争,大家都已精疲力竭极盼停战”,“尽管军部怎样地宣传玉碎战之说,但不能不看到那是国家表面的、假装的现象”。这一切表明日本国民心态之变化,绝非像其官方媒体所宣传的那样“众志成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来自主要盟国的客观而真实的评论

  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意义和贡献,并非是中国学者和政界的“自说自话”。近年来,国际社会重新认识和正视二战史,其中包括除强调欧洲战场意义外,一些具有远见的西方学者也将目光投向中国战场和中国抗日战争对于二战的历史意义。下面我仅举几例:

  1、英国:西方对于二战的理解有局限性

  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主要媒体就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公开的评判。譬如,当代知名史学家、伦敦大学客座教授安东尼·比弗提醒他的同行,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一些反思,评价的视野也要投向远方,而非仅仅在“自己脚底下”(欧洲本土)。他强调指出:“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二战的理解一直有局限性,西方人大多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作为二战的起点,而将希特勒的死亡作为二战的终点。西方历史学家往往忽视中国抗日战争及其在整个二战中的地位。”对于中国在二战期间的地位及作用,比弗总结道,中国在战争初期缺乏工业和军事实力,但却能够通过持久战而最终阻止日本获得决定性的胜利。牛津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在其所著《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若中国人早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结束后的1938年10月彻底投降、屈服,那么,可以想象,未来的几十年亚洲格局将可能会彻底翻转,世界大战的结局就可能完全不同。他指出,“如果我们想了解中国在当今世界的作用,最好应该提醒自己:中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是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正是在那场战争中,东西方一起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

  2005年全球各地隆重纪念和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英国各大媒体纷纷强调中国和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功绩”。英国《卫报》的报道认为,若非中国以牺牲2000万人的巨大代价在亚洲战场拖住日本军队,日本在侵占控制了中国后,就会转而进攻苏联后方,或者进一步进入太平洋地区,历史将会重写!英国时任首相丘吉尔曾如此评价:“如果日本进军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事实上,早在1940年8月以后,面对希特勒大量飞机对伦敦进行不间断的空袭,丘吉尔就曾号召英国民众,要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中国人为榜样,提出“效法中国”的口号,鼓励英国人民奋勇抗击德国纳粹的狂轰滥炸。

  2、美国:假如中国被日本打垮了,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包括美国康奈尔大学史学家马克·赛尔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政治科学系教授爱德华·弗里德曼等在内的多位学者都对中国抗战给予高度评价。而在政界里,也不乏这样的人,罗斯福总统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1941年2月7日,罗斯福就曾致电蒋介石:“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中国人民,武装起来的和没有武装的都一样,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差不多五年坚决抗击所表现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

  据资料记载,罗斯福曾对儿子埃利奥特说:“假如中国被日本打垮了,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大规模突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通道……”罗斯福认为,假如中国被日本打垮了,世界历史可能将被改写,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3、苏联:中国捆住了日本侵略者的手脚

  当希特勒在1941年6月22日实施突然袭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后,德国的闪电战在起初可谓战果辉煌;10月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之时,斯大林为鼓舞苏联军民士气,与丘吉尔一样,同样提出要以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榜样。可见,英勇抗战的中国军民已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楷模。而对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位苏联领导人也做出了中肯的评价,他强调指出:“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中国)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曾担任苏联驻华最高军事顾问的崔可夫元帅在其回忆录《在华使命》中如实写道:“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又无可争辩的事实。”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俄罗斯知名政论家、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感慨万千:“自古以来,两线作战属兵家大忌,不可不察。幸运的是,苏联红军在二战中没有陷入两线作战,由此得以集中优势兵力进行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并最终赢得二战欧洲战场的胜利。所有这些,我们都不能不铭记中国的巨大牺牲、感谢中国的卓越贡献。”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10万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进行系列反攻,以牺牲6万人的代价取得系列重大胜利,打通了中印公路这条抗日生命线,为盟军在印度和缅甸取胜创造了条件。

抗战精神没有过时,体现出穿越时空的价值和力量

  76年前,面对法西斯主义的猖狂进攻,世界各国正义力量通力合作,在超越种族、意识形态差异的前提下,汇成捍卫和平的强大、正义的铜墙铁壁,最终打败了邪恶力量,维护了世界和平。而在中国,正是凭借抗战精神,中华民族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开启了由衰弱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76年后的今天,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抗战精神并没有过时,依然体现出穿越时空的价值和力量。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传承,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优秀历史文化及传统造就出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民族之魂,连接着各个民族,承载了中华文明大厦屹立不倒。

  关于“抗战精神”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曾作过精辟概括,主要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无论是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还是英雄气概、必胜信念,都是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经时代变换,始终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我曾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抗战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也是全球人民及国际正义力量充分聚集、形成合力的精神。具体来说,抗战精神是对“三大主义”——人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全面展现,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依然要牢记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不仅仅在整个亚洲战场包括南亚和东南亚战场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从整个反法西斯战场范围来看,中国军民14年的顽强抗战尤其是在主要的敌后战场英勇抗敌,极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拖住了日本陆军的主要有生力量,其地位和作用绝不能被低估。正如法国尼斯欧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乔治·佐戈普鲁斯所指出的那样,由于西方学者长期垄断着二战研究领域,其中某些人认为欧洲战场是主要反法西斯战场;同时他们出于“地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性”而将目光聚焦于欧洲战场,甚至一些人至今不愿意摘掉“西方中心论”和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进而刻意低估亚洲战场的历史功绩。而值得庆幸的是,如今戴着这种有色眼镜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上一篇:从百年“奋斗目标”到“一个主题”论
下一篇:打造高端高新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