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求是访谈】 以新理念推动“十三五”时期农业供给侧改革

 编者按:第8期《求是》发表了汪洋副总理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三五”时期我们的农业要如何发展?为什么国家会聚焦到“农业供给侧”改革这样一个“药方”来解决当前的农业问题,它主要改什么?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农业方面的“供给侧”改革呢?本期《求是访谈》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为我们介绍“十三五”时期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相关问题。

访谈主持:董航 张利英

    访谈嘉宾: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精彩观点:

■ “十二五”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不仅是粮食增产,随之而来的还有农民的增收。整个“十二五”期间,农民的收入连续六年增,这个比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幅度还要大。

■ 总体来讲,今年2016年的1号文件,就是说用新的五大发展理念来实现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这个新的理念就是“十三五”提出的五句话十个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虽说我国现在暂时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但是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一旦发生了大面积的旱灾或者涝灾,产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国是一个14亿人口的巨型的国家,要想到国外采购粮食恐怕也不太现实,因为全球的粮食贸易量很少,很多国家粮食都坚持自给。

■“十三五”时期,农民增收的手段也在快速的增长,对农村的投入也会快速的增加,我想可能再过五年之后,中国的农村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美丽乡村不再是梦。如果整个国家的农业综合改革方案全面铺开的情况下,“三农”工作应该会产生更大的进步,农业、农业、农民都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上个几个台阶,取得更大的进步,让“三农”这个短板能够快速的增长,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访谈实录:

 求是网:第8期《求是》发表了汪洋副总理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一部分,您能首先为我们分析一下这篇讲话的背景及其深意吗?

郑风田:中国的“三农”工作近年来基本上有这样一个规律:在每年年末时都要开一个农村工作会议,这个会议一般有两个议题:第一个议题是对当年“三农”工作成就和问题进行总结;另外一个议题是要对下一年的“三农”工作进行部署。汪洋副总理2015年的这次讲话有更深的背景,因为2015年刚好处在“十二五”规划的末年,第二年也就是2016年又是整个“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所以2015年的这个讲话不再仅仅是对过去一个的工作总结,而是对整个“十二五”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总结,也要对未来“十三五”的“三农”发展进行布局。所以我认为这次讲话和过去每年的农村工作会议相比,有了更大的时间跨度:过去一般是涉及两年,即当年及下一年,这次涉及十年,即过去五年的经验总结,以及对下一个五年的工作部署。过去是两年,多了八年。这是这次讲话的最重要的一个背景。


 

求是网:那既然您提到了“十二五”、“十三五”两个五年,那么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十二五”时期吧。就是在“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持逐年放缓的态势,自然灾害发生得也较为频繁,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不利的背景下,中国农业依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发展成就,您能为我们总结一下取得的这些成就吗?

 郑风田:“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农业发展是一个“逆势生长”的过程,也就是在全球经济整体都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农业不仅发展得很好,而且创下了很多记录。比如讲:过去一直说中国的粮食是一个大问题,一定要解决好温饱问题,但是在“十二五”末年,整个国家的粮食却过剩了!这个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因此现在不是说吃不饱的问题,而是过剩的粮食该怎么办的问题。所以我想,“十二五”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不仅是粮食增产,随之而来的还有农民的增收。整个“十二五”期间,农民的收入连续六年增,这个比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幅度还要大。过去农民工的工资很低,但是近年来农民工工资在快速的上涨——这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核心的原因,农民收快速增长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有整个农业的各种技术推广,如技术机械化、农田水利、良种等等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中国整个“十二五”时期的农业发展是形势一片大好,这也是整个国家发展的一个亮点。


 

 求是网:取得这么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郑风田:成绩不是天下掉馅饼,都是通过艰苦的努力换来的。我理解就是,我们国家这些年来,确实一直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你看连续十几年每年一号文件都是“三农”工作,这个待遇很高!也说明“三农”问题在整个国家发展中处在一个战略地位。当然这说明三农也是我国目前发展的最大短板。如果“三农”问题解决了,我想咱们国家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就没有任何问题了。针对“三农”这个短板,国家从发展战略上很重视。

另外,国家对“三农”工作给了很多“真金白银”。这些年来,国家每年对农业的投入是快速增长的。而且,中央还采取了各种政策,“三农”方面不断有新的政策出台,这确实也是过去不可想象的。比如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国这些年农田水利出现问题了,中央有一年就专门发布了一个有关此问题的一号文件,对农田水利工作进行部署。我国的农业技术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有一年也专门有一个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一号文件,提出把一些基础性的推广工作划为公益性的,建立一个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此外还出台土地流转等方面的相关文件。去年“十三五”规划发布之后,中央还专门出台了农村综合改革的文件,较为详细地对未来五年农村的工作进行部署。

中央一系列的想着政策文件确实能够为“三农”的发展保驾护航,这也是一种制度创新。所以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取得这样的成就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你付出了,重视了,投入很多,所以自然就能发展得好。


 

 求是网:回顾了“十二五”之后,现在我们不妨展望一下“十三五”。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期间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也就是现在为国民所熟知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请您结合“五大发展理念”,谈一谈“十三五”时期我们的农业要如何发展?

 郑风田:中央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五大发展理念,我想也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部署,也就是回答了未来我国发展靠什么的问题。具体到农业来说,在实际发展中也应该尊守这些发展理念。

首先当然是要靠创新理念。我国这些年农业之所以取得很大的进步,某种程度上也是创新的结果。各种制度创新,包括新品种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新技术的创新等等——创新能够让农业进一步释放活力,取得更快速的发展。

第二个新理念是协调发展,协调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要。我国“三农”最大的协调就是城乡发展协调、东中西发展协调、工农发展的协调。因为我国农村和城市相比是一块短板,如何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是关键点。我国现在提城乡一体化,或者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品服务等等,实际上就是要协调目前我国存在的各种城乡不均衡,通过协调把“三农”目前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不协调问题,通过改革变得协调起来。

第三个新理念是绿色发展,我觉得绿色发展可能是最吸引大家眼光的。绿色对农业来说也更有价值意义,因为过去,我国确实为了因为片面追求GDP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农业也不例外。比如我国的粮食增速确实快,但代价也很惨重。我国在实际发展中用了太多的化肥、农药才取得了这些成就。这些过多的化肥、农药一旦渗入土壤中,一旦没有被吸收就可能进入到地下水系统了,实际上对环境也是一种污染。而除了大量使用化肥农业,为了快速提高生产率,也采取了其他一些手段。这些手段不一定是可持续的。

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国家已经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现在已经有几亿国人进入小康水平了。这些居民对这个吃的东西更加挑剔,不是说光吃饱就行了,更多地希望吃的这个东西是绿色的、环保的、健康的,安全的。因此,过去一些生产方式就被认为不太适合,从长远来讲可能有副作用。比如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猪肉。一般去过养猪厂的都知道,大型的养猪厂都是封闭的,里面饲养的猪只是吃了睡、睡了吃。而这些达到小康水平的居民就会认为这个东西不健康了。他们认为猪也需要天天运动,需要保持清洁,需要良好的居住环境。这样生产出的肉才更健康,吃起来才没有问题。所以从这里来讲,我觉得这个绿色的概念实际上也呼应了居民对安全质量的特别重视。

今年两会的时候,农业部长说,我们国家的居民出国买别人的奶粉,本来是给别人送钱的,别人还限购,那不是打脸吗?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中国的消费者要到国外去购奶粉?因为我国过去的乳制品生产模式是小农户加公司。这样一种模式是半截子的农业产业化。在处于温饱的生活状态时,大家觉得能喝上这种奶就不错。但是这种模式的天然弊端是什么呢?就是农户和企业的互不信任。这种情况下大家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很容易生产出不健康的产品,最后出了各种婴幼儿奶粉的恶性事件,把消费者的心都伤透了。所以消费者才去海外去抢购,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给我们一个清晰的信号——要对过去的产业链进行重塑。所以我说,绿色发展理念不光是针对整个发展过程,也包括未来产品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健康的、安全的、环保的、可持续的。而不是说就为了一个单纯的数量而数量。我想这个可能是大家最担心的。

开放新理念更好理解,就是我国一定要用两个市场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很大,但是整个西北部由于干旱少雨,很难生产粮食。我国可以进口一部分,比如大豆每年就进口8000多万吨,东北原来种植大豆的土地腾出来后就可以生产稻米和玉米了。这就是利用国际市场一个很好的例子。再比如这几年中国的牛肉市场被戏称为“牛魔王”,价格很贵。而如果跟澳大利亚、新西兰这样的国家签订自由贸易条约之后,情况也会有所改变。因为澳大利亚人口很少,就相当于上海市的人口。但是它的国土面积极其庞大,所以它那儿的牛肉质量可能更好一点,可能对缓解国内牛肉价格居高不下的现象有所帮助。

当然我们国家也有不少农产品是可以走出去的。虽然我国的大米供应一直处于相对紧缺状态,但是蔬菜、水果、鲜花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还是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的。你到欧美的市场看看就会发现,他们的蔬菜、水果特别贵,但是咱们的水果蔬菜是相应便宜的。所以从这儿来讲,我国的水果蔬菜是有竞争优势的。你看日本和韩国就从我国进口不少蔬菜。所以未来中国发展的一个理想状态应该是,进口一些土地集约型的粮食作物,比如玉米等土地约束型粮食,这些你和我对土地面积要求高,因为我国土地面积有限,没办法,可以适当进口一部分。我国可以出口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农作物,比如说像蔬菜还有各种肉、蛋、奶,这样来说就是属于开放的。

最后一个共享的理念,我想可能更有现实意义。因为共享经济尤其是“互联网+”对农业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我国农村各地区相对来说比较分散,交通和城市相比也不太发达,所以“互联网+农业”对农村来讲,应该是更有价值。当然共享经济不仅仅是这样一个“互联网+农业”,它更关乎怎样让农民享受到公共品服务,各种基础设施等。

所以总体来讲,今年2016年的1号文件,就是说用新的五大发展理念来实现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这个新的理念就是“十三五”提出的五句话十个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求是网:郑老师,根据您刚才所说的,我们深切体会到当前我国农业迫切的需要一种结构性的改革,而汪洋副总理在这篇文章中,针对改革提到了六点,大家可能比较关心就是第一点“农业供给侧改革”,因为这也是去年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比较新的理念。您能不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国家会聚焦到“农业供给侧”改革这样一个“药方”来解决当前的农业问题,它主要改什么?它又想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这个农业方面的“供给侧”改革呢?

郑风田:我觉得这个“供给侧”改革很有价值。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从总量上讲,遇到过剩问题了,去年一年里农产品过剩问题是大家讨论的焦点,粮食仓库都堆满了粮食。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就是刚才讲的,消费者出国以后还要去抢购人家的婴幼儿奶粉。那么这就说明实际上我国的数量和质量是不匹配的,我国的农产品的品质特别有待于提高。而为着提高品质必须要进行什么呢?就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就生产方面,我国生产上的量是够了,质是需要进行一个很大的改进的。比如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小麦为例。小麦作为生产面粉的原料数量应该是够了,但是我去年参加一个小麦产业论坛,跟这些搞小麦的专家一块儿聊,我问中国的优质小麦究竟占多少比例?他们很不乐观地告诉我,我们现在的优质小麦连百分之一都不到。我国过去为了温饱水平生产的小麦主要是追求产量最大化,但是优质的数量还远远不够。

但是中国的消费者有相当一部分人慢慢富起来了,所以对优质的东西还是有相当的需求。因此国家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优质产品的需求,让消费者吃得很放心。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学院在北京做一个改革试点,就是所谓的社区基础农业,在郊区搞一些实验地,承诺不用化肥、农药,通过定制的,这种模式近年来在全国发展特别快。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这个东西又费时又费力,你本来到超市买这些新鲜水果、蔬菜就行了,为什么还得配送?这是因为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认为,现在的农业是靠化肥、化学工业支撑的,人类对化学工业天然有一种恐惧心理,因为人类跟这个产品打交道年限不是很长,它究竟有什么样的负面作用还不清楚。比如说像原来作为新技术推广的瘦肉精,用了二三十年都很好,后来才发现它能够引起肺气管方面的问题,新技术的副作用,有时候短期内根本看不出来,所以大家对农业发展中很多化学品的投入确实有一种抵抗,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希望还是用传统的生产方式,那种我们国家五千年以来的农业都采用的方式。

我原来看到一个美国的教授写道,中国几千年了都是没有化肥、农药,靠农家肥,靠养牲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得中华五千年的农业文化延续下来了;而美国原来很肥沃的土地靠化肥、农药只开发了200多年,现在就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他很推崇中国的传统农业,而我们国家却在跟美国人学。“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就是要生产出优质的东西、高品质的东西,让消费者能够吃到这些健康、卫生、品质很好的东西。

再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去年春节的时候,有一个很热的新闻,就是说中国的消费者跑到日本去抢购日本的电饭煲,有人说这说明中国的制造业需要再进一步的提高。从研究农业来讲,其实并不是日本的电饭煲好。实际上是它的稻米的品质好,日本作为发达国家,早已经渡过了温饱阶段,所以它对稻米的品质要求特别高,亩产600斤以上的稻谷就不让人吃了,就喂鸡了,人只吃道是600斤以下的。这些农田很多是有机肥,育种的时候只关注品质而不追求数量。但是,我们国家目前还是把追求产量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所以从这儿来讲,农业“供给侧”的改革确实是因为现在已经解决了温饱水平,更大的需求是大家对品质、安全、健康的一种需求快速的增长。

国家顺应消费者这样一种大势,通过结构性的调整,让优质的安全的农产品更多的生产出来,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要。当然“供给侧”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育种、生产、流通等整个生产过程,是一系列的工作,“供给侧”改革这个词能把所有这些东西都囊括进来,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抓手。


 

 求是网:您刚才提到了,我们要从原来的注意量上,转移到注意质这个核心,尤其去年也出现了粮食过剩这样的一个情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为什么现在国家其实还是狠抓粮食安全问题?

 

郑风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虽说我国现在暂时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但是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一旦发生了大面积的旱灾或者涝灾,产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国是一个14亿人口的巨型的国家,要想到国外采购粮食恐怕也不太现实,因为全球的粮食贸易量很少,很多国家粮食都坚持自给。

以日本和韩国和为例,他们的粮食也坚持自给,为什么呢?按道理说美国在世界的粮食市场处于一个绝对的垄断地位。日本和韩国作为它最亲密的盟友为什么还坚持粮食自给?我想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一句话能充分说明原因——粮食是个武器,这个武器随时就可以拿来做为政治武器。再比如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动不动搞制裁,粮食就是很主要的制裁手段。从另一方面来讲,中国坚持粮食自给本身就是为世界做出一个很大的贡献,中国粮食生产一旦有一点风吹草动,世界粮食市场立马就会出现轩然大波,所以这些年国家对农业进行各种各样的基础性的投入,就是为了保证我们手中有粮,我们的饭碗端在我们自己手里,这样总比出了问题以后求别人要强。粮食跟工业品不一样,人是铁饭是刚。粮食安全再怎么强调重要都不过分。需要强调的是,不能说一时解决了之后就高枕无忧了,实际上居安思危更加重要,国家的粮食安全之所以定为国策,它是有深远意义的。


 

 求是网:郑老师,刚才您谈到的农业“供给侧”改革,都是从消费者角度进行的剖析,那能不能再从生产者角度谈一下农业“供给侧”改革会给农民带来什么样的益处?

 郑风田:我觉得对农民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社会有这样一种需求,需要高品质的东西,比如:市场有一种叫“一号土猪”的猪肉品牌,跟传统的猪肉相比,一号土猪的品质大大的提升,在市场上有其专门的连锁店,价格要比一般的猪肉贵一倍,但这个品牌销售很不错,市场做得相当好。这就给农民传递一个信号:消费者有这种需求,只要你生产的东西是健康的、安全的、环保的,那你的产品价格是可以回报的。再比如咱们都知道的褚橙,同样生产橙子的褚时健,因为有品牌效应,价格就比一般的橙子要贵一倍。

所以今年一号文件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实际上给农民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机遇,就是以后不要仅仅管生产了,还可以搞加工,销售、品牌,连锁等等。这样来说,整个利润都在你的公司内部。从另一方面来讲,品牌的东西虽然贵一点,但是它却是对消费者一种保障,让消费者放心,所以未来中国的品牌农业必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农民可以利用这种机会,自己建品牌,建连锁店,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整体来讲,我们国家对高品质的农产品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求是网:在访谈最后,请您谈谈对“十三五”时期农业发展的展望。

 郑风田:整个“十三五”大中央已经做了部署了,有很多重要的改革方向,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方向,就是土地流转,比如以后农民到城里工作,它的土地可以出租出去,还能获得租金,这样我国的整体农业的经营方式也会发现一些变化,过去可能规模很小,未来规模会逐步的扩大。

“十三五”时期,农民增收的手段也在快速的增长,对农村的投入也会快速的增加,我想可能再过五年之后,中国的农村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美丽乡村不再是梦。如果整个国家的农业综合改革方案全面铺开的情况下,“三农”工作应该会产生更大的进步,农业、农业、农民都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上个几个台阶,取得更大的进步,让“三农”这个短板能够快速的增长,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求是网: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


上一篇:傅佩荣:与人相处做儒家,与己相处做道家
下一篇:供给侧改革,跟“跑马圈地”说不——张晖明教授在“静安大讲堂”的演讲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